三张图读懂滴滴快的、Uber和传统出租车的服务法律模型异同

从业务角度、法律角度,详细比较他们三者之间的不同,以及法律遇到的问题。

最近Uber、快的滴滴一直都是热点话题,笔者近期出差期间,和律师朋友聊到这个问题。他们也顺便发表了一下自己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理解,笔者尝试从业务模式和法律的角度,去解读这些摩擦的是是非非。

传统出租车服务模式中,乘客与出租车公司,发生劳务合同;出租车公司,会在服务过程中,提供一整套完整的保障措施,包括保险等;司机指在被派遣提供劳务具体服务。

Uber的模式简单粗暴,数据处理,就是基于算法完成的。汽车调配,也是如此,非常具有互联网气息。在平时生活中,也确实解决了大家打车难的问题;

但是大家可以看见,这种数据中心式处理方式,欠缺安全保障,没有任何有效的合同。在全球范围内,损害了当地的既得利益阶层,引发强烈的抗议。

从上图可以看出,快的滴滴公司整个业务图,和传统的出租车公司比,他们是通过第三方劳务法人,绕开了出租车牌照监管,只是一种劳务服务提供者;唯一没有做到的就是保险。

但是,根据相关法律条文,保险并不是强制性的,也即意味着执法部门只能提供出具行政处罚,予以罚款,却不会像Uber一样,被直接查封 。

现在市面上的钓鱼执法,是执法方式的问题,但中国法律本身还算健全;做一个很简单的说明,公安在审查嫌疑人时,都知道刑讯逼供是有问题的,但鉴于执法者素质低下,短时间内改变不了,但是法律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相对而言,法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Uber确确实实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却在全球化各地都遇到阻扰,与其本身,简单粗暴的改造出租车行业,密切相关。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能够看出,快的滴滴,确实在合法本土化上,比Uber 技高一筹。大家不要把视线局限于监管者本身,说保护国内的企业,这种欠缺思考的话语。但同时,Uber为代表的企业,确实在大数据收集调配本身,比国内的这些打车公司强多了。硅谷出品,互联网技术比国内强,差距在哪,大家通过图片本身,应该能够看出。

【钛媒体作者介绍:秋源俊二,微信公众号 :QYJEQYJE】

本文系作者 秋源俊二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 给小编加鸡腿🍗
  • 爱了爱了😁
  • 挺有深度的,不错
  • 紧跟时事,赞一个👍🏻👍🏻
  • 真不错,收藏了
  • 写的很不错,关注了
  • 都没有那么简单
  • 这么厉害的吗
  • 学到了学到了
  • 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啊
  • 行业发展都是有周期的
  • 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番风顺的
  • 说的好有道理😄
  • 内容值得人们反思
  • 数据还是很详细的
  • 内容很精彩,夸一夸
  • 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 内容很详细👍🏻
  • 小编辛苦了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有没有地方可以踩一脚

    作者赞过
    回复 2015.06.19 · via pc
  • 加大执法力度以及政策公开力度

    回复 2015.06.19 · via android
  • 第二张图不是很懂。uber的车源从哪里来呢?现在的专车模式一般是“汽车租赁 代驾司机 网络平台”,第二张图不给出车源有点理解不能,但是第三张图做的甚好:-D是私家车挂靠吗?

    回复 2015.08.17 · via pc
  • 还是没看懂

    回复 2015.06.22 · via android
  • 呵呵

    回复 2015.06.20 · via android
  • 科技的力量

    回复 2015.06.19 · via android
127
6
12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