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之举?纽约时报在采编部门中增设数字副主编

纽约时报将在各采编部门中增设负责数字媒体发展和培训的副主编岗位,进一步推动转型融合。但这一举措的效果有待时日。在百年大报中,或许没有什么比改变固有思维和传统更有挑战了。

 

今年3月底,《纽约时报》发布了长达96页创新报告,毫无疑问,纽约时报这份报纸,在当下依旧代表着新闻业的最高专业标准。但钛媒体作者看了《纽约时报》这份创新报告后,深有感触,其实《纽约时报》的这份报告只说明了一件事:“我们真的落后了。”

推荐阅读钛媒体之前的解读:《自承落后的《纽约时报》,自我颠覆,抑或被颠覆》

如果说在衰退初期,报人感受到更多的是束手无策,不知怎么办的迷茫,那么今时今日,传统媒体人面对的是“要不要做,敢不敢做”的窘境。而如今看来,纽约时报一直没有放弃努力。

本周,刚刚做完手术的纽约时报总编辑Dean Baquet宣布了上任后第一项改革:在报社主要采编部门中增设部门数字副主编级别的岗位。新任副主编们将被派驻各部门,主要职责是改善数字产品质量及增加数字产品的数量,同时负责对采编人员运用社交媒体和受众发展技术的培训。

Baquet希望新举措能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将纽约时报数字媒体上的报道提高一个水平。

赫芬顿邮报在网站全文刊登了Baquet写给全体员工的邮件。邮件中写到:“每个人对数字报道都负有责任。”这些新任副主编们将帮助每个部门制定各自的受众发展策略,也将参与日常报道。

在三月公开的纽约时报创新报告中,报社内部部门壁垒高,协作少,特别是传统采编部门与负责新媒体运营、技术、受众发展等部门间缺少沟通和合作的问题,就成为报社转型的焦点。在任何一个百年大公司里,要整合内部资源做些创新,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纽约时报的转身还是稍显慢了些。

早在2005年,英国的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就借搬迁到市中心的契机,着手打造跨媒体融合的采编体系。在办公室的设计上,采用了hub的概念。每个部门一条长桌,数字产品的编辑根据内容板块加入各部门,目标是实现报纸内容与数字媒体内容的采编融合。

有意思的是,在2008年与时任每日电讯报编辑顾问的Rhidian Wynn Davies的交流中,他提到,电讯报在改造采编流程初期也摸不到头绪,于是去了美国,访问了包括纽约及洛杉矶在内的美国报纸,结果空手而归。直到后来,发现他们的邻居,北欧的报纸已在探索采编流程改造,才汲取了些灵感。

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北欧报纸就包括丹麦的北日德兰报。早在2002年,该报就结合印刷版和在线版创办了新闻网站、电台及电视台。不同平台的编辑围绕同一新闻进行报道,并结合不同产品特征进行内容编辑。

回到中国媒体,大多数的国内报纸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运作还是并行的。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今年早些时候《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讲话中就指出:媒体要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现在, 传统媒体都在积极发展新媒体业务 …… 但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总体上还是并行的,整体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梳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通融,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体化是全世界很多传统媒体都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历史悠久的报社里,记者编辑习惯单兵作战,分头行动的传统,是融合创新的巨大障碍。

想起去年在美国与参与洛杉矶时报数字化转型的同行交流,美国同行就提到,固执的“老”记者们对用户思维的认识少得可怜,甚至是不屑。洛杉矶时报改版后,据说有一位记者到新媒体中心投诉,原因很简单,因为网站重新设计后,这位记者的老母亲在家里找不到儿子的报道了。如果这位母亲是报纸的忠实读者,倒也不能完全说记者没有“用户”思维。只是,报纸当下最紧急的是吸引和留住年轻读者用户,而不被巨变的时代所抛弃。

本文系作者 朱华年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 给小编加鸡腿🍗
  • 爱了爱了😁
  • 挺有深度的,不错
  • 紧跟时事,赞一个👍🏻👍🏻
  • 真不错,收藏了
  • 写的很不错,关注了
  • 都没有那么简单
  • 这么厉害的吗
  • 学到了学到了
  • 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啊
  • 行业发展都是有周期的
  • 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番风顺的
  • 说的好有道理😄
  • 内容值得人们反思
  • 数据还是很详细的
  • 内容很精彩,夸一夸
  • 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 内容很详细👍🏻
  • 小编辛苦了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29
27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