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亲历者自述,农产品创业跨不过的几道坑

创业这一年下来,觉得农产品创业就是一个坑。农产品源头混乱、产品质量不可控、与农民打交道难、整体运转效率低、农产品大时代时机未到,中国农业的市场化,这会是一个时代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慢慢推动的过程。

不知不觉,真正确定开始要自己干已经走过一年。这一年来,自己到底做得怎么样?我身边的朋友在问,我自己也在问。毕竟要客观面对自己,认清形势,以免不明不白死得很惨。

一句话总结的话,创业这一年下来,觉得农产品创业就是一个坑。

说这话不代表我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了,也不是吓唬有意进入这个领域的和我差不多的年轻人。一切都是基于我的真实感受,希望让大家尤其是草根创业者们要明白:创业不是可以凭一种感觉、一腔热血、艰苦奋斗就能够有出头之日那么简单。涉农有风险,创业需谨慎。

一、产品源头很混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里,渠是一个看上去不错的产品,源头活水才是这个产品的根。

农产品就正是这样。没有好源头,东西不靠谱。你在前方推几下子就把自己信誉毁了,从此你就别想在这行混下去了。

我不知道其他农产品源头市场的情况会怎样。但就我了解的茶行业来讲,好一个乱字了得。我选择的是从安化黑茶开始。在安化黑茶市场,表面一派繁荣,实则混乱不堪。

1、大品牌卖的真的是品牌,而不是茶。安化黑茶市场,有两个比较大的品牌,名字不表。它们市面上卖的茶很多不是本地正宗茶,而是收集周边省市原料做的。但它们的技术可能比较稳定,可以稍微掩盖原料不正宗的不足。

在我深入产地后了解到,一个大品牌在一片茶园的入口500米处横跨公路支起了一个横幅广告——XX品牌万亩茶园基地。因为公路不宽,进去的路两边也多是树和山,给人的感觉就是从此进入的地区茶园都是它家的。

而这里进去的茶园第一个就是我们家亲戚的,再往里走也没有这个品牌的茶园。原来,该品牌就是搞宣传用的,若有电视台来,随便拍一下,感觉真有万亩茶园的错觉。但它为什么能支在那里呢,用钱解决,小地方的事情嘛。(这些我都有图片证据,但不想揭人短,做好自己就行了。)

更有甚者,就在亲戚的茶园里,显赫的挂起来了另一个品牌的宣传架子。茶园是亲戚从村里包的,包了二十多年。但那一个品牌比较有钱有势,就跟村里说了,也要挂一下。

而另外一个大品牌,它们的创始人就是临县的。做的基本就是临县的茶,但一直都是打着安化黑茶的牌子在卖。

这里要说下,源头为什么这么重要,真不是有意夸张。原料好坏很大程度就是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土壤水质等因素决定的,换了一个地方就是不是一个味儿。要不,我们的农产品特产也不会有那么多地理标识。

2、最赚钱的都不是产品最好的。这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这个在茶行业里很普遍,相信其他行业也是。有点历史的,靠品牌相应靠关系就能够活得不错。而有的凭借混乱中的草莽方式却能活得最好。安化黑茶里面,有一个XXX生物科技公司,以黑茶为道具,在开展传销活动,一年能卖30亿。因为这个茶特别的保健功效,他们的目标就是那些退休了的老头老太太,以及想一夜暴富的年轻人。三款茶一个组合就卖好几千,然后发展下线拿人头提成。

3、茶农或者本地生意人缺乏规范运作意识。我有好几个亲戚都在做茶,都是做本地茶,原料都是来自核心产区几个很好的原生态的山头还有农民自留地里的茶。但他们就是不按规则出牌。如果他们都听我按规则出牌,我整合起来的优质茶叶资产可以大好几千万甚至上亿。但他们不好沟通,我说我们一起去找一家不错的工厂签合作搞备案,通过它们工厂进行加工,这样我们就能解决QS资质的问题。但他们未必会这么干,他们认为搞正规了,政府收税的来了,自己就当半个茶农就可以了。

去年,我因为QS资质的问题,找了三个工厂,耗时三个月都没有搞定一家。终于在今年3月份才搞定,加工技术品质不错、配合意愿也比较好。之前没成的里面,有不愿意去给我做合作备案的,说备案要花好几万;有产品加工技术一般而放弃的。其实,一个委托加工备案,只需要一千多就搞定。

二、产品质量不可控

农产品靠天吃饭是个大难题。今年安化连续下雨两个月,有茶厂库房离河边不远被水淹的。因为长期湿度大,有茶被发霉的。我们的首批茯砖茶,正是因为存放的库房是二层的木房子,环境比较阴凉干燥才保存得完好。

同一批产品可能存在质量差异。拿我现在主推的茯砖茶为例,在同一箱茶中,偶尔就会出现某一块没有别的发花好。这是因为在加工的工程中,可能因为某个局部因素导致品质状况不统一。

同一个师傅的产品不同批次都可能存在差异。手艺人做事情,靠经验和直觉,这点是优点也是缺点。因为工艺熟练,经常做出来的东西没有问题。但保不齐某一次一个失误出来的东西就会有问题。这是与他们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有关系的。如果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去做,长期的形成统计数据,完全可以把做茶的各种指标控制在很小的范围。

目前,我们销售的茯砖茶,在市面上品质算是最地道的了。但是,我今年仍然遭遇了两次产品质量问题的情况。一次是产品发霉了,一次发花不好,而且砖体是松垮的。当时因为有两位顾客要得比较急,卖出去几块,后来马上给人换了。这种情况下,只能把茶退回去或者不买。因此,我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一批的产品,必须要自己拿若干块茶来切开看,然后反复喝,才能决定要不要销售。

三、与农民打交道难

这其实是城乡融合中的一个问题。现在做新农业的,都是在大城市回归的年轻人。做事的节奏、态度完全习惯了大城市的作风,回到小地方,会面临很多问题。

1、是不是能够真正让农民跟你踏踏实实好好干,而不是你不在了就背地捣鬼;2、在沟通中,如何解决做事方式跟不上你节奏的问题?3、农民除了朴实的一面,其实小农意识也很重,年轻人要怎样才能让他们往积极的发挥。

这些一方面关系到自己心态的调整,另一方面关系到与他们相处的方式方法。我原来是个直性子,喜欢把事情安排的紧密锣鼓的,在他们这里几乎不管用。只能改变自己,提前预留时间多往复沟通几次来解决。

还有,关系不深、资源不厚、不丰富,被蒙是很有可能的。农产品有个问题,有的看外观能看出好坏,有的却不能。茶叶就是不能仅凭外观定好坏的典型,口感好才是硬道理。所以,目前市场上,谁要是做农产品,不深入产地研究,而是倒买倒卖,产品品质是有很大几率出现问题的。

四、整体运转效率低

基于如此众多原因,目前农产品运作效率还是非常低下的。生鲜类产品,对物流的要求高,损坏率高。茶叶类产品,虽然保存运输相对容易,但靠天靠手艺,而且流程链条非常繁复。在整个环节上,要整合好所有的稳定可靠资源,没有一年半载很难有所成效。

因此,要在农产品项目上马上进入,除非你亲爹,自己家就是干这个的,其他的运作起来都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为,你没有天天在产地的地里干活,自然有很多事情,不是你能够掌控的。

运作的效率,还有一个是时间的效率问题。有的农产品就只有那一季、那一个月,其他时间你干嘛去,如果产品规模不大起不了量,最开始这样的量是很痛苦的。

再就是产品单位价值的问题。目前,很少有农产品能够做出高端价值来。产品特性就决定了这一点。比如鸡蛋,即便两块一个,一年得买多少蛋才能对得起你原来本来的收入。再比如蜂蜜,我没亲自做过,但我发现市面很多年轻人去拿蜂农的密来卖,价格本来就不贵,再加价卖也卖不出什么价值,而且量也是非常有限。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什么褚橙、潘苹果、柳桃。别再提这个了,请问年轻人谁敢拿六七年从头去种树,还不挣钱,还存在无数个未知,反正我是不敢的。那潘苹果、柳桃,你看看他们现在有多少人买账吧,还不是在苦苦的前行。我只会做,我马上就能卖出去东西收回来钱,又值得长线投入的。

五、农产品大时代时机未到

顺势而为,时代的推动力,可能比你傻傻的努力要效果好得多。目前来讲,是切入农产品很好的时机,但还不是好农产品迎来市场爆发的时候。

目前,我们会看到市场上到处都是农产品。那是因为两点,淘宝电商普及的作用和微信微博的作用。尤其是微信微博,让很多优质农产品一下子就来到了人们身边。但微信微博本身在电商方面就没有明确的思路,而淘宝压根就不是农民玩得好的,短时间这些平台还难有很大的产出。但也总会有做得好的人,也因人而异。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的创业大潮下,在混乱中一定会有一批既懂得规范运营、又具备较强推广能力、产品资源过硬的人能够脱颖而出。

六、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

中国农业的市场化,这会是一个时代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慢慢推动的过程。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公司、或者资本能够短期改变的。因为人才因素不匹配。

首先,我不相信一直生在农村的人能够做出一个大品牌来,原因都犯不着讨论了。谁跟我讨论,谁取关吧。

其次,现在在大城市工作生活若干多年然后回归创业的“农二代”,比如我这样的创业的(也许叫做生意的,更实际),也还是少数。即便我来干了,因为我是跨界转型,步子转得很大,转型穷三年,一要穷得起,二要撑得住,三要能改变。总之,像我这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产品有梦想有情结、还见过点世面、知识资源结构也还可以的,也都面临着巨大考验。99%具备了,1%不做不好也是死。

因此,找志同道合的合伙人都难。我要求会高,而且能力强的,又愿意做农产品“向下看”的人很少。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第三,农产品这个行业绝大多数都是按照传统生意思路在做事的人。他们目前还是市场的主导,这会给我们这样的新来者很大的干扰和阻力。但可以确定点的是,趋势谁也无法改变。这个行业要大发展,从业者的素养和知识结构需要大更新才行。

所以,我们这样的外行来了!当然,我也期望更多志同道合、资源、能力结构能够匹配的人一起加入进来,共同推动中国农业往新的台阶上走。

农产品这条创业道路上的坑还很多,比如现在流行的新兴的市场玩法、产品如何选择的问题、如何推广的问题,要讨论的还很多。因时间关系,以后再慢慢说。

(文/秦海,更多交流请加作者微信号haigeman、公众号:i-qinhai)

本文系作者 海哥商业观察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