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90后也许并不算个特殊的人群,只是因为年轻,但是年轻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变化都跟当代社会变化趋势有关,钛媒体相关专题“九零后观察”就记录下这些很有意思的趋势。这是值得推荐的关于管理的一篇:
当你把思考的角度调整为“我如何能更好地和90后交朋友?这个问题就显得更有建设性了。
我好多次从企业家嘴中得到这样的疑惑:我们公司的那些“90后”真是让我看不懂。以温姐为例吧,她这些年招收了近20个大学毕业生,但最后只留下来了两个人。经常要他们做一些事情,但经常发现不靠谱,偶尔说话重了一点,那个人立即要辞职离开。她也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不过结果是愈发委屈:你看我平时对他们也还是不错的,怎么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呢?
要解决问题,必先探究问题,还原问题的本质。在私董会上,我们要求所有人不断地问“问题所有者”,用连环式的提问方式来探究问题根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提问的人多用开放式问题,少用封闭式问题(只能回答是或者否),更不能给出具体的建议。
温姐坐在一个凳子上,接受其他人的轮流询问。由于之前我们都对参与者做过简单的培训,还教他们了一些教练模型,因此大家很快能进入状态,提的问题质量也很高。李强用经典的GROW(目标、现实、选择和计划的缩写)模型来提问:“你满意的90后员工有什么特点?“你期待和他们保持什么关系?”“现在最让你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哪些路径可以改善你们的关系?”“你期待对方做出哪些改变?”“这个过程中你能承担什么责任?”“未来你有什么具体的行动计划?”“你接下来要做的三件事情是什么?”
王俊则用“欣赏式探询”的方式来提问。“你有没有过和90后沟通默契的例子?”“那一次沟通让你感觉最好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你觉得和他沟通默契呢?”“你最欣赏他身上的什么特点?”“你觉得你在这次沟通中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与之相比其他沟通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你觉得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可以承担什么责任?”
接下来每个人都用类似的问题来问温姐。温姐一边回答一边感慨,这个问题还真好,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呢?作为私董会主持,我的责任是营造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场域,而且对每个人的问题和回答做一些归纳,引导大家进行高品质的对话。一般来说,一个人最多只能从三个角度考虑问题,十几个提问者相当于提供了十几个角度,经过这种抽丝剥茧的提问方法,每个人都在进行反思,而且一旦问题明确之后,答案对于他们而言已经不言自明了。
在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提问,温姐觉得像是在思想的高压舱呆了一个多小时,她自己也觉得之前的问题本身不够准确,她把问题调整为“我如何能更好地和90后交朋友?”你看,这个问题就显得更有建设性了。这个时候,我再让刚才提问的人给他一些具体的建议,由于刚才每个人在别人提问的时候也在反思,因此给出的建议也比平时泛泛而论的建议高质量了很多,尤其是一些人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因此显得更加有说服力,而且可具操作性。
最后我问温姐:“你觉得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她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想到,问题本身可能就是有问题的,因此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探究真问题,泛泛而论地给建议是危险的。”(陈雪频 智慧云领导力发展机构创始人,私人董事会的传播者和创新者 本文来自《商业价值》,网络首发钛媒体)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很简单,因为看不上你们的待遇~~ 与其讨论这些有的没的,还不如涨薪酬。
我自己也是90后一员,所以我深知年轻群体的无知、迷茫、浮躁。网络上和现实中充斥着一些掺和着鸡血的垃圾功利主义思想,人在完全无知的情况下饮尽鸠酒并以此自鸣是非常让人讨厌的。
他们不喜欢束缚
不敢苟同,不在于沟通在于原本太多好高鹜远、浮躁和自负,跳几年,一地鸡毛。
最TM讨厌公司里的85后,要思维没思维,要经验没经验,就知道打官腔喊口号,管理的不懂管理,执行的不去执行。老在后辈面前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一说话就丢人,眼里从来不放尊重二字。在90后的眼里,你们又何尝不是SB呢?
不仅是90后,只要是年青人,他们都是有朝气,有理想,有追求的,他们不会安于现状,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应给予大度和宽容!
野心勃勃
90后,有太多梦想。
90后生活环境太好了
不要把90后当员工,要当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