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伟大的经济体,不可能有伟大的资本市场,所以华尔街只能在纽约,很多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都是“被逼”去美国上市。
今年中国资本市场状况有所好转,大约有500家VIE结构的公司准备改回中国框架,回中国上市。但VIE结构很难。”
12月13日晚间,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盛希泰在2016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他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三次重构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并指出要真正让资本市场拥抱创业,才能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资本市场才不会错过下一个马云。
盛希泰认为,原因有很多,我觉得有个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资本市场向这些互联网企业关上了大门,这是“逼良为娼”的结果,是我们把它们推向国外资本市场,所以它一出生就是喝着美元基金的奶水长大,从一出生就吃面包、吃牛肉,它的胃口已经完全适应了美国人的市场,没办法在中国上市。
盛希泰还总结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三次重构:
- 第一次重构是1990年到1993年,1992年国务院通过决议成立证监会。在此之前中国没有证监会。那个时候的从业者,要申报材料、上交材料,需要去国家体改委审核。
- 第二次重构是2005年,资本市场从审批制走到了核准制。这次重构的意义大于上一次,如果没有这次重构,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根本不可思议、不可想象。
- 第三次重构就是现在,主要特征是“1+3”。“1”是注册制,“3”是新三板,战略新兴板和深交所网络板。在现在这种制度下,如果你是一个很牛的创业者,中国的投资者不会再错过你。
以下是盛希泰演讲全文,经钛媒体编辑:
我们为什么错失阿里巴巴?
为什么题目这样刺眼?因为我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二十多年来,其中有十几年我做证券公司总裁和董事长,我对那个行业有切肤之感。
四年前,当我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我就跟我的员工对话,两三年前,当我开始做天使投资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原来我们的投行人员——大家知道华泰联合证券的投行是国内比较牛的——都来找我,我说你们如果创业,我是不投你们的。
他们比较不解,也很伤感,问我为什么呢?我说,我四年前决定离开证券行业的原因之一是,任何一个行当,它应该可以足以托着你走,推着你走,如果这个行业的江湖地位每况愈下,它对你就是负效应。
我在证券行业混了这么多年,2000年之前银行从来就是爷,在2000年之前保险不是个东西,保险跟证券公司相比江湖地位差很远。当我历经挫折,2000年又混到副总裁的时候,当时我是最年轻,31岁,收到无数的贺信、无数的电话。
但过了多年之后,证券公司的地位每况愈下,从2000年之前的两三万亿资产,混到三四年前仍然两三万亿,相反保险从一万亿到15万亿。所以这个行业对我来讲,找不着北,有句古话叫“男怕入错行”,真的是这样。
那么投行呢?为什么我不愿意投投行人员出来创业的,中国投行人员最近三年有很大进步。
三年前的情况是,中国的证券公司,中国的资本市场只允许煤炭、化工、石油等传统企业上市,互联网企业一个都上不了,跟互联网是不接轨的,跟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不接轨,而这恰恰是资本市场可悲的地方。因为资本市场最牛的地方就在于,资本市场嗅觉最敏感,资本市场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恰恰在中国不是,这是我的一个小故事。
去年阿里巴巴上市,我相信对中国所有人的刺激都是空前绝后的,包括对政府的刺激,我们没能把阿里巴巴留在中国,也没能把它留在香港,它去了美国。当然话又说回来,它去美国一个额外的效应,阿里巴巴在中国崛起,这么一个牛逼的企业,印证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这是一个额外的成果。
但从资本市场来讲,非常可惜,非常可悲。因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伟大的经济体,不可能有伟大的资本市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华尔街只能在纽约。当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新加坡跃跃欲试,觉得取代香港的机会终于到来了,20年过去了,新加坡资本市场越来越萎缩,凡是当年去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都在退市。
阿里巴巴这么伟大的企业去了美国资本市场,毫无疑问这对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信?听听圈子里的谣传,说BAT都是老外在控股,说腾讯是被非洲某个基金控制,孙正义从阿里拿了多少钱。这对我们是一种耻辱,说我们是在给外国人打工。
还有一个耻辱,VIE结构。我们听了这么多VIE结构的公司,今年资本市场好的时候,大约有500家VIE结构的公司准备改回中国框架,回中国上市。VIE结构很难,原因有很多,我觉得有个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资本市场向这些互联网企业关上了大门,这是“逼良为娼”的结果,是我们把它们推向国外资本市场,所以它一出生就是喝着美元基金的奶水长大,从一出生就吃面包、吃牛肉,它的胃口已经完全适应了美国人的市场,没办法在中国上市。
错过阿里巴巴之后我们如何反思?不是错过阿里巴巴15个月以后,而是我们一直在反思,中国资本市场应该如何拥抱这个时代。刚才我讲了,资本市场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应该拥抱这个时代,资本原本是最血淋淋的,最敏锐的、最接地气的,但中国资本市场却错过了整整一代互联网。
中国资本市场的前两次重构
其实不只是监管层被深深触动,去年中国整体上下都被深深触动,所以引发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三次重构。我先讲一下我理解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前两次重构。
1990年深圳上海两家交易所先后开业,但时间不合适,所以1993年之前中国没有证监会。那个时候的从业者,要申报材料、上交材料,需要去国家体改委审核。1992年国务院通过决议成立证监会,到1993年3月底到4月初在天津召开了中国证监会成立大会。
从1990年到1993年,这是一次重构。
当时1993年,我做了两个企业上市,这两个企业都还存在,1993年5月份我做的金融集团仍然有,在深圳,1993年12月16日我做的山东第一股泰山石油,仍然有,仍然健在。说明我的职业操守很好。
那时候,上市公告书里写的“深圳异地上市公告书”,为什么叫“异地”,因为深圳和上海是地方资本市场,1993年证监会成立以后,才把“异地”两个字拿掉了。
第二个重构是2005年。
为什么是2005年?大家知道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IPO,资本市场也从审批制走到了核准制。审批制包括额度管理,额度管理就是每一个省分多少额度,一个亿、8000万,省里再分拆。
所以当时出现什么局面?一个工厂切割,拿出一个车间来上市,因为什么?额度不够。这导致大量企业十年之后重新整体上市,这是额度制造成的。那时候全国妇联都有指标,以部委和省市为单位有指标,那是审批制的阶段。
后来是核准制,核准制有两点,其中一个是通道管理,那时候券商最有权力,券商分几个等级,二四六八十,小券商可以保两家,最牛的可以保十家,这个权力是很大的权力,给谁指标谁就可以上市,给谁通道谁就可以上市。从审批制过渡到2004年的核准制,我认为这个过程都是一样,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实质性飞跃。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资本市场第二次重构,资本市场起死回生进入全流通时代。当时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死掉了,我说这句话一点不过分,为什么?从2001年到2005年中国倒了四十家上市公司,在这之前有150家,清理完毕剩下超过一百零几家,一片惨象,中国资本市场陷入死胡同。
2005年之前,中国的股票翻倍,法人股和流通股,里面还有国有法人股,法人股流动股。法人股是不能流通的,只有个人股可以流通,这个比重占30%。当年中国股市市值只有三万亿,只有一万亿的交易,这哪有什么交易量?
所以2005年当时的证监会主席,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证监会主席,因为他真正拥抱了国际规则,最起码的一条是全流通。这个决策过程难度非常之大,2005年开始启动,2007年迎来了全流通时代,才迎来了2007年6000点的大牛市,到现在仍然空前绝后。
这是第二次重构,这次重构的意义大于上一次,如果没有这次重构,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根本不可思议、不可想象。
后来2004年中小板、2009年创业板,想法很好,出发点很好,但结果都不怎么样。
第三次重构:是时候雪耻了!
在今天,我们要强调什么?我说第三次重构,这里有四个要点:
第一是注册制。
注册制大家都在讲,我管它叫“1+3”。“1”是注册制,“3”是新三板,战略新兴板和深交所网络板。注册制的核心是充分的信息披露,如果凡是学过西方财务会计的都知道,西方所有的资本市场的规则就这六个字,“充分信息披露”。
我们原来审核是有很多底线的,比如有诉讼一律不允许上市,注册制是把诉讼说清楚了,跟谁诉讼,赢的概率有多少,输的概率有多少,包括关连交易。原来关连交易必须公允价格,现在是你要说出来,没关系,市场来判断,这个价格是不是公允的,一切交给市场,你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
券商和律师的任务就是帮你把这个说清楚。选哪条路走,你是丑还是俊,由市场判断,这是注册制的核心。不管权力交给证监会还是交易所,实质都是信息披露。
第二是新三板。
新三板我讲过很多次,就不多讲了。新三板的伟大意义根本不在于几个企业的上市。我们资本市场憋了二十多年,2500家企业上市,不到3000家,这是一个耻辱,比重完全不对称。现在我们有七千万家小微企业,每天产生一万家新的公司,新三板开始放开闸门,才使得大家可以真正拥抱资本市场。
我多说一句,这是资本市场的耻辱,目前为止我们2007年股权的比重占社会融资总额最高,有一个比例,股权的比重占整个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2007年最高,7.3%,实际上少得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而现在的水平不到3%。你想,在整个社会融资总额里不到3%,价值有多大?这个行业怎么可能受到尊重?
新三板现在就要发挥这样一个作用,这么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包括大众创业的抓手,注册公司,到了A轮B轮阶段,就可以拥抱资本市场,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同时把B轮以后的截流掉了。我打个比方,一个美女原来只有隔壁两个帅哥知道,一旦进入新三板市场,就有两千个帅哥来追求你,只要是美女就可以来。
第三是战略新兴板。
战略新兴板说白了,也不要说那么高大上,说白了战略新兴板是为了应付两个交易所之间的竞争,原来上交所是大盘股,这种情况下怎么竞争?交易量极其不活跃,它的股本总额是深交所的接近两倍,但交易量是40%。所以,必须启动战略新兴板。战略新兴板我认为是一个基本的原动力,当然也是拥抱互联网的产物。现在它列了九大类:环保、原材料、能源等等。
第四个是深交所网络板。
它已经和创业板、中小板没有任何区别,这样一个专门板块也是为了欢迎不盈利的企业上市,也是为了拥抱互联网。
如何弯道超车?我们错过了整整一代互联网二十年,现在已经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拥抱、如何超车,必须一股脑地推出,注册制+三个要素,新三板、战略新兴板和深交所网络板就是这样一股力量。
资本市场的重构,还原资本市场的本来面目,一洗二十年之耻辱,带动整体经济的重构,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中国经济非常困难,存量经济很差,是大众创业的一个原动力。其实中国资本市场真正起到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就是说真正的让资本市场拥抱创业,这样一定会带动整体经济的提升,最终对中国经济建设起到应尽的作用,这样这个行业才会受到尊重。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性重启,中国的创业者应该被中国资本市场呵护,这是相互的。投资人也需要呵护陪伴创业者好好成长,人民币基金需要耐心陪伴创业者,中国投资人不会错过下一个马云。
三个礼拜之前《环球时报》采访了我,我们谈到,当年马云、马化腾创业的时代,中国是没有基金的,基金的起步也是美元基金。而今天按照王功权先生的话说,基金多得很,钱多得很,没有冬天之说,只要你是牛的创业者,只要是牛的创业项目,钱追着屁股后面走。
在这种时代下,如果你是一个很牛的创业者,中国的投资者不会再错过你。中国资本市场第三次重构一定会通过整个创业这个基本国策上一个台阶。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确实挺悲哀的
O2O的定义已经将我们的思维限制在了一个既定的框框里面了,然而,它却有着这样两个致命的局限: 1.将online的“信息世界”和offline的“现实世界”割裂开来了。online的公司是那些在拼死争斗,以获得最大平台地位的互联网公司。offline的公司则是那些为数众多的传统公司。 2.将事物发生的过程限定为从online到offline的过程。online的公司似乎具有了引领和决定offline公司的高超地位。 我们能否问一下自己: 信息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能否统一起来?! online的公司和offline公司能否是同一个公司?! online的公司和offline公司能否具有更为平等、频繁和高效的互动?! 这里也许蕴含着对现有O2O模式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