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陈序最近的新书《主编死了》上市,对新媒体提出了一个微观的分析框架,得出的结论同这本书名——主编死了。
联想到刚刚参加的2014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最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通过和人大新闻传播学院合作发表年度报告,提供了宏观的视角。对新媒体宏观和微观分析架构的比较分析,能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呢?
去年,第一次参加腾讯网的媒体高峰论坛。人大彭兰老师首次发布新媒体研究报告,提出内容网络,关系网络,服务网络和终端网络四位一体的思想。当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今年,彭兰老师把注意力放在移动新媒体,但理论框架仍然是去年的。我听过北大刘德寰教授两次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报告。感觉彭兰老师的一些观点和刘教授很接近。比如,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使用习惯,倒逼媒体改变传播时间,等等。而刘教授更加注重研究移动互联网细分的族群,如技术红颜等有商业价值,影响力大的族群。彭兰老是则从移动促进连接的角度,追问移动新媒体的发展路线。这是不同的研究方向。
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方向,是资深媒体人陈序从媒体主编的第一人称的路径,去拷问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主编死了》一书有很多精彩观点,在此不再重复。需要指出的是,陈序对“主编死了”太纠结了。腾讯网此次请来的Buzzfeed公司,是依靠算法和人工编辑双重手段做优质内容推荐的。有人工编辑在,就有主编在。主编不仅是阻碍连接,其实也在创造新的连接。但是,陈序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是在于以一线操盘者,深刻揭示了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浪潮时,出现了千疮百孔的局面。产能过剩,非及时性,商业利益和公众利益的摇摆。更严重的是,尽管雪球、虎嗅、钛媒体等新媒体形态出现了,陈序依然从直觉中发现,这并不能承载传统媒体的系统性转型——这种痛苦无法言喻。
新媒体的核心价值,并不仅仅是新注意力。
新注意力的潜台词,是传统以广告为主的商业模式死而复生。但是,雅虎打败了传统媒体,谷歌又打败了雅虎。在广告模式上,超越谷歌或百度已经变得不现实。商业模式的重构,确实是媒体的核心问题。腾讯网的媒体高峰论坛对我比较有启发的是,大数据或者说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媒体生产力的一部分。但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混合模式才是新媒体的未来。新媒体不仅收获的是注意力,还有发现力,连接力,实时力和匹配力。这些多元的力量在重新改变媒体。
传统的记者队伍的人数会有所减少,自媒体作者成为了更犀利的观察者和拷问者,拥有自媒体作者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新媒体的品牌。编辑和公共讨论融合。当知乎的一个热点问题出现后,产生了大量有质量的讨论,知乎日报扮演的是编辑的角色。媒体电商化,值得注意的案例是豆瓣和铁血网,注意力在转化为周边产品。但更大的变革还在后面。PC经济是搜索经济,阿里的商业大厦建立在搜索,百度也是如此,但分享经济来了。媒体必需和业外机构建立同盟,共同开发分享经济的果实。只有分享经济,能实现更加有效的连接,匹配,实时化。媒体需要变成积极的媒体,嵌入到孵化器,众筹等新平台中去。媒体不是工具,而是主体,但这种主体位置需要新的形态。
不久前,陈彤离开供职十七年的新浪,加入了小米手机。小米手机需要的当然不是编辑,而是新媒体资源和电商形成内生性和稳定性产生的商业模式。否则,小米手机不可能成为一个网络品牌。中国的互联网创新速度越来越快。这次腾讯网媒体峰会相比去年更加的国际化。但是,媒体和业外商业的融合,才构成新注意力的基石。这是从更加微观的层次开始实现的。腾讯现在要做的,是学习知乎,做微信日报。联合品友在线,做移动电商广告的分发平台。以及,为无数微型创业者提供平台的支撑力。
所有微型企业都是自媒体。主编的功能已经融合到企业的公关部。当媒体的市场主体的数量变得无限多,市场则成为完全竞争的市场。这是在整个互联网都发生的事情。也意味着只有超优质的内容和媒体企业才能生存。更多的企业或机构的内部人,将成为媒体内容提供者的主力。记者和编辑,更多是在维护核心作者的关系。媒体由经营内容,到经营人脉,等于往社交跨了一大步。但这是媒体从专业化生产向定制化生产所必需经历的。
另一家垂直媒体donews曾经想学习知乎,建立一个社交圈为基础的新社区。但想要做好,不仅仅是资源导入问题,必然涉及产品形态问题。媒体之死,就在于不懂产品。互联网的起点,就是产品的创新。只有突破这一层的巨大障碍,媒体的生存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主编,对不起,没有死,而是变成了产品经理。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看了半天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要媒体从业者文章都写成这样,那谁都得死
听了太多主编需要变成产品经理的故事,但却仍然没有一个主编能够做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