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好声音因版权纠纷,改名为中国新歌声,日前,该节目所有的盲选环节已经收官,4位导师的阵容已经确定,目前汪峰战队已经选出5强。
该节目在今年播出之后,收视率依然不俗,但可以明显感知的是,好声音从第一季到第五季,其总体上呈现出来的网络话题效应是下滑的,从这一季度来看,尽管盲选环节已经收官,但让人印象深刻的选手较少,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的话题效应越来越弱了。
而且我们可以感知的是,好声音选手选了之后一届又一届,除了在第一季,吴莫愁和金志文等少数几个选手之外,却鲜有歌手能够火的起来。无论名次好坏,唱功优劣、特色鲜明与否,多数选手昙花一现,节目结束之后,人就基本上在歌坛销声匿迹了。
我们知道,对于音乐类节目尤其是这种通过层层筛选,相对更注重歌手的唱功与声音特色的选秀节目而言,对新人的培育与挖掘应该是节目的本质才对。
因为他们多数是民间缺乏背景与资源的歌手,节目应该需要对歌手本身推而广之,最大限度的挖掘歌手的价值,需要覆盖广大的人群达成流行的广度,帮助他们实现或者接近梦想,这应该是好声音(新歌声)区别于其他的综艺节目的关键点。
但事实上,好声音(新歌声)整体的发展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即为了节目效果,选手开始被弱化,整体节目注重导师抢人环节的撕逼与节目效果,节目给人的印象,主角逐渐从选手变成了导师。
所以几季好声音下来,人们记住了导师们在抢人环节营造出来的气氛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金句,但却记不住选手。而从节目本身来看,让人感觉其目标不是奔着如何捧红选手,而是让导师来制造话题与热播效果。
另外是此前几季网络独播模式阻碍了音乐节目与学员价值最大化。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好声音”的受众越来越多是依靠网络收看节目。无论是第二季搜狐视频还是第三季腾讯视频的独播,独播时因观看用户过多而导致服务器“挂掉”、宕机非常频繁。
到了这一季,新歌声开始采用腾讯视频与优酷联合独播的方式,但抵挡不了用户的审美疲劳。
而对于这些选手而言,相对于《我是歌手》中成名成家的流行歌手,它们更需要传播与推广的力度来引发更多关注与曝光。因为要打造音乐新人培育的体制,并非在舞台上唱完歌就已经结束,而是需要将影响力延续下去,进入到音乐产业链当中去。
但很显然,现在的音乐消费方式,则是更加随性的互联网流媒体业务。如今的音乐人不仅需要连接制作资源把Demo做后期完成作品的定稿,还需要跟进对接媒介资源,搞定市场与创收渠道,把作品推向用户,而最难的是需要拉取新用户与粉丝,经营用户关系。
而我们看到,选秀歌手之所以火不起来,是缘于类似中国新歌声这类选秀节目,制作与主办方的核心目的是在节目播出期间拿下高收视率与高回报率与版权下发的高收益,培育这些新人显然不是他们的关注重心与核心利益范畴。
而好声音的音乐版权落户的音乐流媒体平台每年都不一样,虽然目前许多音乐等流媒体音乐平台的业务侧重点在于发现和扶植独立音乐人,但这种版权下发的独家平台不断变换往往导致新人培育机制断裂。
另一方面,也是缘于唱片工业时代打造出来的人才对接机制已经断掉,新的音乐新人培育机制尚未成熟,成名歌手在这个时代,尚无法依赖唱片生存,而不用说选秀歌手。
好声音陆伟曾表示:“好声音选了一批,消费一批,再选一批,再消费一批,如果这些人没有回到音乐产业中去,那么就是在伤害音乐产业。这也是我们担心和希望改变的事情。”
而之所以无法回到音乐产业链中去,还在于互联网冲击下,唱片工业时代音乐产业盈利模式断裂,进而导致产业造血功能丧失与人才培养机制断掉。
也正如乐评人王小峰以前曾说,每次我听到选手在台上说他的梦想,我就觉得这帮孩子特别可怜,因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那么选秀歌手的出路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当现在的音乐消费方式,则是更加随性的互联网流媒体业务。如今的音乐人不仅需要连接制作资源把Demo做后期完成作品的定稿,还需要跟进对接媒介资源,搞定市场与创收渠道,把作品推向用户,而最难的是需要拉取新用户与粉丝,经营用户关系。
在平台方无法扶持的时候,类似新歌声这种节目的选秀歌手更应该挖掘打造自身的价值,在笔者看来,参加新歌声这类节目的选手,往往在经历盲选与擂台PK赛之后,会积累一批粉丝,加之节目本身依然有较高的关注度,至少在节目播出期间,其中实力与特色相对突出的选手的个人知名度在短时间内还是会引发大量的关注,圈粉相对容易。
因此,选秀歌手本身是自带网红属性的,但之所以许多歌手走下舞台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在于他们并没有挖掘他们自身的价值,维护好这一批粉丝。
当选秀歌手意识到自身其实也是网红身份的时候,其实可以与国内流媒体音乐平台、直播或者短视频平台对接。
在目前来看,许多网红多数靠颜值,打插边球博取眼球,但已经处于红线上,随着监管收紧,未来网红要火,还是要靠内涵与某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个性化特质来生存。
比如目前已涌现出来的“内涵网红”,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原创的写作或视频等内容提升个人品牌,一些段子手在拍卖秀、新品发布方面也在流量不俗的制造,最终接广告变现,而选秀歌手则天生具备这样的优势。
在美国,早在2005年左右,许多原创自制视频在Youtube涌现,也推动了网红大潮,诞生了许多视频红人。
实际上,在Youtube上有很多非常有才华的音乐从业者,如JustinBieber以及David Choi等知名歌手,David Choi在Youtube有超百万的粉丝,其在2006年便开始维护Youtube频道发布自己的音乐,10多年时间过去,他随着Youtube的成长也一直维持着高人气,同时Youtube也因此捧出了一大批网络红人。
而美国网红歌手,他们善于利用Youtube等新媒体渠道打造自身品牌,并将之作为跳板以让自己进入音乐行业,并蜕变成专业的音乐人。
在国内,越来越多有潜力的歌手都是早前在网络积累人气逐渐打造自身品牌,再签约唱片公司。如许嵩、徐良、曲婉婷与庄心妍等。
在目前来看,选秀歌手本身在新歌声等平台上已经积累了一批粉丝与人气,目前有流媒体音乐平台(虾米音乐、QQ音乐 、天天动听、百度音乐等),直播平台、微博微信等许多网络渠道能让自己的音乐作品和能力得到展现。
而国内商业模式及变现方式比国外更多,国外用户抵触广告这种变现方式,在国内网红经济衍生出来的广告、演艺、直播打赏、代言等商业变现方式更加多样化。
对于网红来说,如何保证持续的关注度和源源不断的内容影响力,是商业变现的根基所在。
有人说,国外网红在图片、视频、博客的原创能力上甩国内网红几条街,国内网红除了卖颜值却并没有太多内涵与专业性的作品呈现,而选秀歌手更意味着有一技之长,能够通过网络平台生产原创歌曲或者翻唱改编音乐,打造个人特质来拉取粉丝。
因此,类似培育网红的直播平台与选秀歌手是相当契合的,当音乐产业从唱片工业时代变得网络化、在线虚拟化之后,选秀歌手进入网红产业链可以通过付费观看与粉丝互动、虚拟打赏来维持生存,并且吸引更多音乐产业链数字发行商或平台方以及版权商的关注,曲线进入主流专业的音乐产业链之中。
因此,综上所述,如果国内选秀歌手在走下舞台之后,能够利用好一些互联网直播与音乐平台渠道持续的更新自身的音乐作品维护好自身的粉丝,通过打造个人IP构建粉丝养成模式,最后实现商业化变现,加上自带IP属性,在流媒体音乐平台、直播平台相比其他无个性特质的网红而言,竞争力会迅速凸显。
因此,选秀歌手为何火不起来就在于并没有好好在网络平台上经营自身的个人品牌,事实上,互联网对原有产业链实现了破坏式攻击,毁掉了原有的产业链规则,这对选秀歌手反而是个机会,这需要选秀歌手自己去经营与用户关系,挖掘存量市场。
而走下舞台之后去做网红延续人气,或是他(她)们的一条出路。
【钛媒体作者:王新喜,作者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更多新鲜观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超級斤斤計較機會
今天好声音就看了两集,好尴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