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共享单车注定无法复制Uber、滴滴的成功?

随着监管成本的不断上升、破窗效应日益明显、用户找车越来越难,单车共享可能很快就会走上公共自行车项目“统一停放、统一管理”的老路。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在“共享汽车“项目大获成功之后,共享单车成为今年最为热门的一个创业领域(详见钛媒体报道《风靡起来的共享单车出行,能一直“酷”下去吗?》《滴滴,该出手收购摩拜单车了吧?》《滴滴转身投了共享单车ofo》)。很多人都认为在Uber、滴滴的垄断格局下,“破坏式创新者”共享单车将会通过“边缘创新”,复制Uber、滴滴的成功,从而掀起一场“短途出行”革命。

共享单车相比过去的城市公共自行车最大的“改进”就是取消了“停车桩”,取消了对单车统一停放、统一入锁的要求。从而将单车变成了随用随骑、随停随锁的“共享品”。而单车也从“静态分布”变为实时动态分布,让人们可以通过GPS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单车。表面上方便了人们的骑行需求(因为可以随停随锁,而不用一定要找到停车桩),提高了单车的利用效率。

然而,离开了固定车桩的统一停放、管理,仅仅依靠人们自觉的单车共享项目的道德风险骤然上升,监管成本化整为零后反而更高。“公车私用”(加私锁、骑进小区、搬进屋子)、密码破解、车辆被盗等情况几乎无法监管,只依靠用车人的举报机制无济于事。

“公共资源”无序分配酿成“公地悲剧”

不能将人们“公车私用”的行为视为道德问题,而是对方便性的进一步追求。单车共享项目提高了停车的方便性(随停随锁),然而并没有提高找车的方便性,因为短途的单车出行,“有去有回”是强烈需求,人们有强烈的“公车私有”的动力。

而单车共享项目要想提高找车的方便性,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不断加大车辆投放量。而共享单车虽然车辆是实时动态分布,但是就像城市人口的有固定流向,人们的出行有固定路线一样,这些单车的分布会渐渐呈现“稳态”(不会渐渐固定于某些点,而是渐渐稳定分布于一些片区)。

这样的分布相对于政府规划的停车桩当然更为合理,但是由于没有固定停车桩,不存在统一的监管与“先来后到”的取车秩序,密集用车区域的用户人人都有把车私藏的冲动,而且先下手者得益,后下手车无车骑。这样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会使找车的成本飙升,因为不守规矩者破坏了游戏的规则。

当然,任何的规则漏洞都可以弥补,关键是要看补上漏洞的成本。

摩托单车通过故意加大单车净重(不惜牺牲用户体验)来降低单车被盗风险,通过禁止进小区、写字楼、大型企业园区(再次牺牲用户体验,让“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口号变得可笑)来降低平均找车成本。ofo则通过限定于校园的方式来降低监管成本。

然而,摩拜只增加了“违法”的成本,并不能阻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哪怕范围限定于校园,ofo依然无法对每一辆车实时监管。

当然,它们可以用动态密码锁、实时GPS位置监控甚至车载摄像头的方式来提高“违规成本”,但这样一来不仅单车成本会快速上升,随用随骑、随停随锁的便捷性也会因为加了一道道“门槛”而越来越低。跟固定停车桩相比的优势将越来越小。

共享单车所标榜的随用随骑的方便性只是一张“画饼”,有限资源的分配机制才是核心,公共自行车选择了统一停放、先来先骑,人们愿意遵守。而共享单车的“画饼”与无秩序、无监管让人们有强烈的“公车私用”动力。“公共资源+无秩序”的下场就是投机者与违规者得利,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公地悲剧”。

所以,可能的情况是随着监管成本的不断上升、破窗效应日益明显、用户找车越来越难,目前的单车共享公司很快就会走上公共自行车项目“统一停放、统一管理”的老路。摩拜单车已经开始试点“推荐停车点”,可以想见不会有什么效果。只有强制统一停放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只不过在积累了足够的用户出行轨迹与停放密集度数据之后,它们的统一停放点会比政府规划更加科学。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现在的所谓单车共享其实不过是“单车租赁”而已,虽然ofo一开始鼓励大家共享出自己的单车,但是人们不是活雷锋,在便捷性的丧失、高丢失、被盗、损坏风险面前,几块钱的“共享收益”并不足以打动人心。就像你让私家车主只把私家车共享出来而不是“人随车走”,没有人会愿意一样。所以,ofo还是要靠自己来购置、维护“小黄车”。

说白了,私家车主不是“共享”自己的车,而是出卖自己的驾驶时间而已。除非推出单车载人服务,然后再予以高额补贴,才会有单车所有者愿意加入。

单车“数字化”不只是加装GPS那么简单

共享单车项目的火热是源于与Uber、滴滴的类比,既然汽车可以“数字化”为地图上的一个点,从而实现车辆与乘客的实时动态匹配,那么单车何尝不可呢?

但是别忘了,每一辆车都有一辆“监护人”(司机),让汽车实现数字化的不是汽车本身,而是司机的手机端,而汽车也会“主动”跑去接乘客而不是让乘客跑去找车。

这些特点对于单车都不适用:车辆无“监护人”,车辆的数字化只能通过把单车打造成“智能单车”而无法享受“移动互联网红利”(虽然客户端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变得先进,但是单车端还很原始,如果要把每一辆单车变成“智能单车”从而实时监控、防盗防损防私锁,成本将是不能承受之重)。而且单车(自行车)的“不可自行性”使它的便利优势大打折扣,并不比固定停车高到哪里去。

从实体世界到数字世界的飞跃,当然不只是给单车装上GPS那么简单。共享单车必然的“回归传统”告诉我们:共享经济并不是无门槛,“xx领域的Uber"也不是随随便便想当然就会成功。在人性、资源有限性等多重约束下形成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才没有那么容易被“革命”。

虽然除杭州之外,国内的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鲜有成功者。但是提高它们的效率要依靠停车点更加精准、分散的布置,而不是在有限资源下考验人性的共享单车。

至于彻底解决各回各家、路线殊途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完全依靠“取路线公约数”的公共交通。个性化的需求就应该采取各种各样的解决方式——三轮、单车、滑板、平衡车、步行,而不是用一种方式满足所有需求(就像很多人呼吁摩拜单车给车辆加个框)。(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

更多新闻资讯,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钛媒体微信二维码

本文系作者 竹光侍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只有脑残才会把单车租给别人

    作者赞过
    回复 2016.09.27 · via android
  • 其实究其本质,是两种载体根本区别,单车不比轿车,它简易,防范措施很难得到进一步改善,靠着人们的基本道德,很难成功说服人贡献出自己的私有产品。

    作者赞过
    回复 2016.09.27 · via android
  • 第一,膜拜们是企业,不是政府或者慈善组织,他能解决大家的需求方便出行是很好的,至于说公共方面的,更多应该是政府去考虑的;第二,滴滴没有解决所有的出行问题,堵车还是存在,所以也不指望mobike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是方便一些人;第三,智能化一直在说,什么是智能化呢,谁也不知道,难道司机的app就是比单车的GPS代表着更加智能,不见得吧;;说mobike只是装一个gps的,和谈论中国的C919只是把别的产的组装是一个意思。最后,请作者多多体验一下产品,不说提高智商吧,至少不会显得这么傻。

    回复 2016.09.28 · via pc
  • 不管有没有收钱,黑的都没有水平。

    回复 2016.09.27 · via pc
  • 重复过多次,也不灵验了

    回复 2016.10.03 · via android
  • 总体感觉该小编黑的有点无脑,而且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挑毛病谁都会但怎么解决呢?起码mobike在想解决办法,而你只是说三道四,一副这事儿无解的高高在上。都照你这样,淘宝也不回存在了!

    回复 2016.09.30 · via pc
  • 虽然认同作者的观点:所谓的单车共享不过是打着共享口号的传统租赁行为。但是作者的推导过程和理由并不完全认同。

    回复 2016.09.28 · via iphone
1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