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10月9日,《爵迹》已经上映9天,累计票房3.58亿,与乐视影业在上映前曾经设想的票房目标相距甚远,国庆档热潮已退,票房后续无力。也就是说,这部以“国内首部全真人CG电影”为噱头打响第一炮、海报预告造势两年、带着浓厚“郭敬明导演作品”色彩的现象级电影,已经搁浅在岸了。
与前期宣传造势的火热相比,形成落差的是《爵迹》票房远远落后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湄公河行动》。这样的成绩可能让《爵迹》投资方乐视影业承压——根据预案,打算注入乐视网的乐视影业对2016年作出了5.2亿的业绩承诺。
该片投资方乐视影业、原力动画等曾对这部电影寄予厚望。双方设想,“《爵迹》系列电影预期票房收入将会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或者至少“复制并扩大《小时代》的票房奇迹,同时与年末上映的《长城》共同成就乐视影业下半年最后的业绩冲刺。”
而从9天票房未过5亿这个目标,显然让对“郭敬明”商业价值抱有期待的人大失所望,从暑期档《幻城》的口碑扑街,再到《爵迹》的票房失利,郭敬明似乎迎来了史上最大的危机:除了《小时代》系列的成功,他还能在商业上证明自己吗?
“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经历过《小时代》系列风潮的人都知道,郭敬明的电影有着“在骂声中一路高歌”的特质。
在粉丝经济、舆论争议、资本、商业转型等因素的影响下,他的电影获得豆瓣、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批判恶评,口碑一致扑街,却又以量身打造的热门IP圈紧粉丝,占领了舆论战场的高地,引发社会探讨,获得媒体极高的关注度,并将这种舆论热度内化为吸引受众、促进电影票房增长的动力。
“争议性”,逐步成为他和他的电影的标签。
但事物是辩证地存在的。标签的形成也意味着刻板印象生成,大众对固定符号的认知,以“摆烂圈钱”“烂片”“粉丝电影”等词概括着郭敬明的电影,并上升到了一种道德与价值观层面上的对弈,青少年粉丝群体与社会大众群体的分裂,“郭敬明”成为一种被主流社会与精英阶层摒弃的标签,而被粉丝族群拥趸,这种剑拔弩张的社会压力逐步增加,在《爵迹》整个电影流程中如数爆发,影响不可小觑。
在《爵迹》前期宣传间,8月29日,投资方乐视影业在为通知郭敬明方的情况下,撤下了郭敬明在电影海报上的导演署名,理由是弱化“郭敬明导演”的标签,以保证票房。郭敬明凌晨发微博控诉,维护自己的署名权。这场“维权之战”被网友阴谋论的认为是一场低劣的炒作,而此时,离电影上映还有一个月。
其中不难看出,来自社会主流的舆论压力、负面评价,郭敬明“争议性”带来的弊端,已经不可否认的打乱了发行方的步伐。
而在电影上映后,也在意料之中,电影本身存在的争议,如剧情粗鄙、CG技术的不成熟、郭敬明导演功力的不足等,引发了大众恶评如潮与粉丝交口称赞的两个极端现象,在大流趋势下,社会主流占领上风。
所以电影即便囊括了众多当红明星IP,“拒看《爵迹》”“《爵迹》烂片”的社会认知还是迅速成为了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政治正确。粉丝群体争相刷票房,摇旗呐喊,也挽救不了电影票房势必颓唐的结局。
据悉,《爵迹》牵扯了11出品方,投资近2亿,电影票房至少需要6亿才能收回前后期成本,而票房低迷的态势,社会负面舆论的冲击,无疑给郭敬明施加很大的压力。
10月3日,在《爵迹》全国路演的最后一站上海见面会上,郭敬明情绪失控,忍不住哭诉,“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显然,郭敬明“争议性”的标签利弊两极化日益显著,其矛盾冲突与事态发展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爵迹》无法达到《小时代》系列票房数字似乎早有显现。同时,群嘲与热捧的激烈冲突,似乎让郭敬明本身的个人IP、商业变现之旅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次《爵迹》票房的失败,不仅仅意味着电影的失败,它背后似乎牵扯了更多的东西。
《爵迹》遭遇滑铁卢,郭敬明“IP”还有未来吗?
《爵迹》票房的滑铁卢,承受压力的不仅是身为导演的郭敬明,还有电影背后的投资方,乐视影业。
从2016年5月6日,乐视网以98亿元收购乐视影业100%股权,并对外承诺2016年全年净利润不低于5.2亿元开始,乐视影业就一直在各界眼光下处于绷紧状态。
而乐视影业之所以敢许下这样的承诺,并且在2015年12月就高调的对外公布了2016年推出40部电影的计划,无疑是看重了此次资本注入中的核心价值:影视发行力与明星资源。
乐视影业拥有多名明星股东,在电影出品和发行方面发展势头强劲,并且绑定了许多优秀的明星资源,在运营IP与影视营销上具备一定优势,这一点上乐视影业底气尚足。
而值得关注的是,其中郭敬明既是明星股东也是明星资源,2015年5月,他以每股1元的价格入股乐视影业500万股,重组交易对价后,他持有141.54万的乐视网股份,市值约5855.5万。这种身份,各界心照不宣,他是“乐视员工的一分子”。
在乐视影业内部与提及明星股东的场合,郭敬明被视为与张艺谋并论的重要核心,“乐视影业的核心创作力量之一”,乐视影业CEO张昭曾称“《爵迹》应是中国二次元电影的里程碑”,“它和《长城》一样都是不同类型的里程碑”。
将《爵迹》放置如此看重的地位,除了郭敬明本身的号召力与IP价值,也在于乐视影业2016年已发行的7部电影中,只要《盗墓笔记》票房超过10亿,其它业绩均不如预期。
也就是说,《爵迹》与《长城》一样,它除了本身的口碑与电影品质之外,还背负着完成乐视影业5.2亿业绩的重任,是郭敬明作为明星股东,在商业战场上的一次大展拳脚,它万众瞩目,被期待着能完成IP与CG技术的成功变现。
然而事与愿违。
这次失败,或许不仅仅使得“郭敬明”的标签粘上了“票房毒药”的影子,个人的IP价值受到损伤,也使他作为电影导演、乐视影业明星股东的商业生涯受到打击。乐视影业下半年的业绩冲刺更是显得战战兢兢。
而纵观全局,郭敬明作为一个商业家,所面临的尴尬并不只有《爵迹》的票房。郭敬明以“青春文学作家”起家,创立的最世文化,一直是他背后有生力量的来源。以文学作品培养基础粉丝群体,进行IP储存,IP发酵后发展影视作品,实现IP的升级变现。
而近年来,最世文化IP储备并不乐观,除开郭敬明自身《小时代》系列与《爵迹》,最世文化的热门IP《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与《剩者为王》,2015年电影发行,均是票房惨淡收场。
同时,2016年,郭敬明自身成名之作《幻城》拍摄成电视剧,暑期档于湖南台热播,然而口碑习惯性扑街,保持高热度的同时,却被人质疑收视率造假,据悉,7月,《幻城》已至剧情高潮,可收视率仍难破1%。
接连的失利让人怀疑郭敬明的商业之旅是否还能继续走下去。可更重要的是,郭敬明的文字创作速度明显减慢,换言之,他的生力军在减少,IP孵化似乎断了源头。
10月7日,郭敬明在《爵迹》南京书籍签售会接受采访,表示“过了30岁,精力没有年轻时旺盛,写作冲动也大不如前”,不免让人猜测,他有可能也无法创造出比《爵迹》等更好的IP了。
或许郭敬明本身也为此焦灼不安,但是在已对外公布的计划中,郭敬明还有新的影视作品陆续将与大家见面,由他的热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夏至未至》,他执导的科幻电影《未来未来》,还有电影版《幻城》。
这些作品在给他带来热度的同时,也给他带来危机与压力,郭敬明是否能把握这些机会,在票房与收视上获得成功,一扫之前的颓势,并不能预计。
郭敬明的未来商业之旅将会走成什么样子,还有待观察。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更多商业新知,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错别字好多
根本原因是粉丝都长大了好吗,爵迹12年的作品了。当年看爵迹的人都上大学了,而且郭敬明已经用小时代证明他拍不了好片子,谁还去看?3.52亿这个数字都是“黄金脑残阵容”的粉丝吧。完全不是郭敬明本人带来的流量。
错别字一大堆
发育不全吧。
3.5亿还少?
炒股,没有那么多的指标技术,有的只是健康的心态,淡定不冲动的买卖,才能减少伤害。炒股6年,头一两年基本都是泪,真正开始有所改变是前段时间在qq上偶然间加了老师,他对股票分析的很不错,很多人跟他学的都有收获,我开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跟他学了半个月,收获不少,太感谢了。股票做的纠结的,总是买了就跌卖了就涨的赶紧去问问他,有钱大家一起赚 他的腾讯是2719953829
(内幕消息)无需任何预付费!收益5-20个点,加入 2719953829(非)交流!短线操作!快进快出!!t1/2重利出局,收益最低5个点!!稳健双赢!!
稍微赚点钱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
爵迹,CG相比安吉丽娜.朱莉2007年主演的《贝奥武夫》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与2000年的最终幻想比,感觉还行。故事叙述上,一上来就是飞啊打啊,不知道为啥。
能拿得出手的配乐和特效(虽然特效还是有点尴尬)其实和郭本人没有多大关系,作为一个导演和剧本主要创作者,这方面并没有尽到责任,反而很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