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制服微信,运营商只需要一把锤子

当一个英语老师都能用很短的时间开发出手机操作系统时(现在先姑且不论“锤子”的最终成败),中国的移动运营商们是该好好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了,而不是老拿微信说事。

当一个英语老师都能用很短的时间开发出手机操作系统时(现在先姑且不论“锤子”的最终成败),中国的移动运营商们是该好好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了,而不是老拿微信说事。

几年前,我曾有机会深入某运营商的某省级公司进行调研,在那里我不止听到一个人埋怨:如果公司允许,我们也可以像腾讯那样成功。(有意思的是,据说一家运营商早年曾经有机会收购腾讯,但并不看好,而是转而作为合作者成就了它。)

这里大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管理层常常对底层的行事进行毫无预见的干预和妨碍,就是说在这里过程正确往往比结果正确重要;二是那些希望做正确的事情的人,有时非但不会得到支持和奖励,还可能因为违反相关规定和违逆高层而受到惩罚。

对于拥有数万乃至十几万员工、遍布全国每个角落的中国运营商而言,虽然它们拥有数亿的最终用户,但在过去的数年间,它们更像是投资和工程管理公司,而非消费者公司,中国急剧膨胀的用户让它们最挠头的,不是如何获得新的用户,而是如何保证工程实施进度和质量,以提供足够容量和质量的通信网络。

相反,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假设前提: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这部分是因为它们被限制在基础电信业务的竞争之外,这也促使了腾讯QQ、微信这样的高性价比替代者的诞生。 

现在,几大运营商显然对微信表现出了极度的恐惧。以中国移动为例,该公司在2012年的数据流量增加了,但收入却没有相应地增加。由于微信提供了短消息和语音通话的替代功能,它对传统运营商业务的破坏性才刚刚开始,最终它可能迫使运营商丢失传统的现金流业务。

虽然如此,面对已经拥有3亿用户的微信,运营商们却可能不敢冒着被舆论讨伐的风险,通过网络拥有权来直接消灭微信,比如有人曾担心它们会通过技术手段妨碍微信的使用体验。

现在,它们似乎决定与微信正面开战:一方面努力增加微信的成本和自身从微信中获得的补偿,比如最近一直在讨论的微信收费套现,另一方面,投资自己的“微信”产品,比如中国电信的翼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则计划对原有的产品进行整合和升级。

但如果不改变开篇提到的那些让员工埋怨的根源,你很难对它们以庞大的身躯涉身强调灵活机动型的创新领域抱太大期望。几大运营商们并不缺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缺的是机制,包括考核和激励体系。

实际上,在这些公司内部并不乏有智慧的人,我还记得当初调研时,一个员工曾认为,运营商应该放弃过去那种自己控制一切的做法,转而投资那些创业团队和新兴公司。

这个建议真是切中了要害,比如收购或投资类似微信这样的项目,而不是自起炉灶,就非常具有吸引力——以中国移动为例,截至2012年底它手握超过4000亿元的存款、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过去一年产生的自由现金流超过1000亿元。

很可能到了现在,几大运营商仍然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微信对其传统语音和短信业务的侵蚀和消灭并非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微信可能最终会在运营商和用户之间建立一个强大的中介,用户将通过微信做各种带来增值的事情,微信可以分享这些增值,而运营商却不能。

如此一来,运营商看似庞大诱人的用户规模,就仅仅局限于一个数字。换句话说,拯救或消灭运营商的,并非只有微信这一种形式,那些试图成为用户达到目的地的必经之途的创业者或巨头,都具备这样的潜能。过去,用户的目的地是电话“线”那一头的某个人的耳朵,而现在,目的地是行动开始的地方,或者出发地本身就是目的地。

一旦运营商真正清楚了问题所在,仍然机会无限:它们仍然拥有TMT行业最雄厚的现金流支持,最大规模的用户,通过定制来影响终端环节,庞大的遍布中国每个角落的线下服务网络等。 

但在这之前,它们需要向英语老师罗永浩借一把能砸碎束缚它们的枷锁的锤子——没有什么既成的商业模式不可以被颠覆。

本文系作者 尹生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