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煲了一锅“粤港澳”式浓汤,中国硅谷“宴席”开启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像是一道汇集了各方精选佐料的宴席,而作为发起者的腾讯,要将“香港的金融与教育、深圳的智能硬件、以及整个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融合在一起,让喊了多年的“中国硅谷”,不再是一句口号。

关于哪座城市最可能成为“中国硅谷”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从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开始,“粤港澳大湾区”一跃成为热词,而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能否造就下一个“中国硅谷”,再次成为一个被瞩目的议题。

6月20日下午五点,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内地商界大佬董明珠、顺丰创始人王卫、恒基佳兆业地产集团副主席李家杰、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准时出现在香港君悦酒店的会议厅,一场主题为“创新栖息地”的分论坛讨论在这里举行。

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创新栖息地”分论坛活动现场

仅仅从交谈的口音判断,便能察觉与会者背景的不同。“只能让你们听香港人讲的普通话了。”作为主持人的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对在场观众打趣道。

台上六位嘉宾的组合颇有深意:以马化腾为代表的是华南地区标杆企业;恒基佳兆业在香港地产金融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港澳两所科技类院校,代表的又是各地人才输送的核心阵地。如此一来,政、商、学两界的代表已然到齐,难得公开露面的顺丰创始人王卫还在现场金句频出,回忆起自己的“一念之差”如何让顺丰与腾讯市值相差十倍。

相比论坛交流的内容本身,这种“结盟式”的姿态有着更为深远意义。

“大班长”腾讯

上面这场论坛,只是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办,腾讯公司承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的议程之一(以下简称大湾区论坛)。

“粤港澳大湾区论坛”的举办可以看作是一份答卷,这距离马化腾在“两会”递交建议中提出“要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刚刚过去三个多月。

今年3月3日,马化腾首次递交了“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的两会建议;两天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今年三月,马化腾出席两会记者媒体沟通会答记者问。

本次大湾区论坛的举办,和腾讯过往在产品和战略上的发布不同。这一次,腾讯不再是主角,而是一位上进且热心的“大班长”。

腾讯为什么要担任这个角色,马化腾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粤港澳地区之于腾讯的意义:1998年成立于深圳,2004年上市于香港,如今腾讯已成长为市值达 2 万亿港元的全球巨头,“回报”是一点原因;而另外一点,香港回归 20 周年、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客观环境将要带来的政策利好,也是腾讯必须要把握的机遇。

一方面,腾讯希望将互联网行业“迅速试错、快速迭代”的强反应能力用于推动议题进程;另一方面,又需要连接各方资源,在湾区规划和政策落地的复杂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粤港澳的“几副好牌”

彭博社曾在去年2月的一则报道中,评价深圳为“中国回应硅谷的最强音”,中国硅谷,在外媒报道中几乎就是深圳这个城市的代名词。

彭博如此定义深圳的理由是,“在那里已经活跃着超过1000个孵化器,整个生态圈供应链完善,具备优越的生产制造条件。”

这些仅仅是大湾区建设优势的一小部分而已。

马化腾在昨日论坛的开幕演讲中说,“粤港澳大湾区抓了’几副好牌’,这恰恰反应了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即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这三者恰恰是粤港澳湾区的优势。”

2014年初,在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曾首次出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雏形,随着时间轴的演进,对于粤港澳地区的规划,也由最初围绕深圳一城的“枢纽城市”计划,扩展至广州、深圳携手港澳的“城市群”,最终演变为目前“九城+两特区”的湾区整体规划。

在马化腾看来,粤、港、澳三地从区位优势上来看,香港比较发达的是金融和服务业,深圳在高科技产业创新独占鳌头,珠三角地区则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见长,这样的组合完美囊括了一家智能终端企业的各个产业链环节。

“过去20年,整个大湾区培育了华为、中兴、格力、顺丰、大疆等等一大批领军企业,为未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马化腾在开幕演讲中这样说。

马化腾提到的大疆,就是“手握好牌”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起来的典型企业。

从十年前萌发于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个科研项目,到落地深圳后创造性地开拓“Flying Camera”市场,同时大力发挥珠三角制造业优势,大疆如今已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 90%的市场,拥有员工 8000 人,分支机构也已经扩散至美国、德国、荷兰以及日本。

回忆起“大疆模式”的最初,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对钛媒体编辑说到:“大疆的案例,实际上是二十年前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时的结果,当时深圳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建立产学研基地,希望能把香港的’学、研’与深圳’产’结合。”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

作为大疆创始人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导师,李泽湘同时也身兼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随着新的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推进,李泽湘也在尝试将大疆成功的方法论复制到更多企业,去年七月,李泽湘联合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香港大学陈冠华教授等人共同成立了“HONG KONG X科技创业平台暨青年创业服务系统”,务实地帮助创业项目走向市场。

谈及粤港澳湾区相较旧金山等地的优势,李泽湘对钛媒体编辑说到:“在香港的高等教育下培养的人才、珠三角的制造量、和内地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粤港澳大湾区把创意转化到产品的速度,可能比硅谷要快十倍。”

而在“HONG KONG X”计划在推行一年之后,目前已经陆续孵化出 20 多个项目,涵盖大健康、生物医疗、机器人、物联网等领域,一方面带动了香港本地院校青年人的创业氛围,另一方面将港科大前往硅谷等地工作的毕业生再次拉回到香港本土,促进了人才的回流。

这样的现状也符合在腾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畅想:“粤港澳大湾”的职责之一是成为全球区域创新中心,让国内企业把粤港澳地区当做“走出去”的第一站;同时也能鼓励国外企业,可以在粤港澳湾区设立一个区域中心来幅射中国市场,起到招揽人才的作用。

在中国“复制”硅谷

“粤港澳大湾区”的进程中,位列世界三大湾区之一的旧金山湾区是个绝佳的参考对象。相比另外两大湾区——纽约湾区与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与粤港澳湾区不仅面积相仿、更重要的是,两者都存在三个经济地位接近,而功能定位又各不相同的核心城市——粤港澳对应的是广州、深圳、香港,旧金山对应的则是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

如果从 GDP 总量和人口总数两个维度来看,粤港澳湾区甚至比旧金山湾区在基础条件上更具优势。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粤港澳湾区(仅港深莞)人口就达 2500 万,GDP 总量为 4830 亿美元;而旧金山湾区(仅硅谷)人口为 300 万,GDP 总量为 2580 亿美元。

但如果换一个对比维度——“人均GDP”,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在硅谷,人均 GDP 为8.6万美元,而在港深莞,这个数字仅为2.2万美元。总量与个体的显著差异,从侧面显示出当下中国经济依旧存在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对比图。图片来源:李泽湘教授

参与另外一场论坛的嘉宾们,也毫不客气的提出了大湾区建设的难题。

一个湾区的建设,必然和整个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转型、政府开放乃至教育升级息息相关。

建设大湾区,首要面临的将是各地政府间的开放与合作。

出席大湾区论坛另一个讨论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资深讲席教授周其仁,就毫不客气的提出了几个现实问题。

“深圳的好公司非常多,但是一到大规模制造,用地就不够;华为要去松山去搞第二基地,政府有没有条件留他?虽然华为走了是很大损失,但其实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让它放到那里去是最有利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资深讲席教授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资深讲席教授周其仁

针对以上政府试点与湾区建设等问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论坛现场发布了《创新驱动与都市转型》湾区报告,从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转型——城市向城市群转型、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服务业中心向科技中心转型的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

比如,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粤港澳大湾区将承载更多的责任。

李泽湘就在论坛中表示,过去三十年,中国还有整个大湾区吃够了没有芯片的苦头,现在香港跟深圳、东莞要联合起来,成立“港深莞智能芯片协同创新和产业化中心”,将有机会重新定义智能系统,解决三十年没有解决的问题。

樊纲则认为,“转型不是说否定过去的金融中心、否定过去的制造业中心,而是要追求更多的科技创新、更多的科技创造。”

除了经济转型与整政府开放以外,另一个亟待被解决的问题,则存在于粤港澳地区的教育领域。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摆出了一组数据:旧金山湾区人口 760 万,有 80 多所大学,大湾区有 1.2 亿人口,人口是旧金山湾区的 15 倍,拥有的大学数量却不到 80 所。

“要做好人才培养,首先要发展高等教育,除了政府办大学以外,民间大学非常重要,我建议腾讯华为这些企业也可以办大学;第二,学生要有交叉的知识培养,不能只是计划经济里面培养的螺丝钉;第三,人才环境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包括医疗、居住等等这些方面。”海闻在论述发言环节表示。

湾区建设中“无形的手”

不论是旧金山、纽约、东京,当我们去追溯任何一个成功湾区的演进历史,就会发现,虽然促使各个湾区飞速成长的原因不尽相同——比如旧金山湾区是源自美国对 NASA 的扶持、东京湾区是由于频繁人口流动。但各个湾区在发展至一定阶段后,都会呈现出近似的面貌,即多元、自由且有序的社区氛围。

极米科技海外市场总监王周隽对钛媒体编辑形容起他对硅谷的印象:

“这片土壤可以造就最新的想法,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个人接受到的教育都是不要人云亦云,而是学会尊重、甚至要保护创意,这不是依靠严肃立法和监管来实现的,而是每个人的道德约束。”

地域的联合是先天条件,资金的支持可以依靠商业的合纵去推动,但创新氛围的形成——如何让湾区居民保持对创新的尊重和敬仰,让“无形的手”在市场中调控,才是整件事情中最难的部分。

“现在的商业模式变成是给 VC 投资用的,唯一退出路径就是卖给VC,这是我担心的。”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论坛中提到自己担忧。在他看来,创新型的湾区应该走一条扎实的路,就是来自基础科技的创新,尤其是用创新改变传统产业,或者和传统产业融合的创新。

那么,如何促进创新?

周其仁将适合创新的环境比作“熬一锅好汤”,而必须要具备的两个要素:第一是要选择世界级的人才和资源;第二是要让选好的材料放在一起,给予持续的温度,让他们彼此进行充分的交换,才能将养分融进汤里。

周其仁的看法与来自日本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的代表不谋而合。

在“湾区看未来”分论坛活动中,来自美国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的代表分享了他们对于湾区建设的建议。

在另一场主题为“湾区看未来”的论坛中,不论是日本总务省顾问、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湾区规划专家山崎养世,还是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院院长肖恩伦道夫,都不可避免地谈到一个概念:生态。

社会老龄化负担加重、城市“新移民”的安置等,一系列社会变迁引发的生态重塑,迫使日本湾区对“创新”衍生出巨大的需求。——如今的中国,面临和日本经历过的同样的社会问题。

肖恩伦道夫看来,建立湾区这种新生态,首先要让创新、资本、人才要在其中不断循环往复,“一个正向的社区就此自发性的形成。”

任何一种能够自发形成正向循环的社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化腾在讨论环节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这锅汤还没有煮开,不同的’料’之间目前还不熟,还是生的,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之间未必能互相熟悉彼此,不了解彼此市场的机会。”

腾讯在论坛举办当天宣布启动了一项 “腾讯粤港澳湾区青年计划”,致力于打造“大学生实习平台”,就是为了支持更多三地的年轻人以交流、实践的方式参与到科技创新中。

“希望更多的企业像我们一样,每年夏令营、冬令营组织很多活动,这锅汤才能慢慢融合,才能煮熟。”马化腾在最后表示。

本文系作者 苏建勋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中国硅谷”,很长时间,很多地方,都曾喊出过的口号!今天,又高喊出来了!祝愿成功,也为勇气点赞。

    置顶
    回复 2017.06.21 · via android
  • 总感觉就是深圳是深度参与者,其他几个地方的都是旁观者

    回复 2017.06.21 · via pc
  • 有人在吗?

    回复 2019.07.19 · via android
3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