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特币价格一飞冲天,单枚步入10万元人民币大关之后,国内监管力度也再度加强。近日,有媒体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办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互金整治办)下发文件,要求各地整治办综合采取电价、土地、税收和环保等措施,“引导相关企业有序退出”,并于1月10日前上报目前辖内“挖矿”企业基本情况及引导退出情况。这被认为是继监管当局提示比特币交易风险、关闭比特币交易平台之后,再次发力从比特币的源头矿场来整治比特币市场。
然而,1月10日已过,截至记者发稿,尚未发现各地出示相关回应举措,多名矿主向《IT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在观察政策动向,已做好投入与规模受限的准备,未来或考虑“出海”经营,一些中小经营主则表示会“继续挖矿”“屯币估值”。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互金整治办对地方政府没有直接领导力,在“挖矿”带来财政收益的情况下,地方缺乏动力关停比特币矿场,专家建议多部门联合治理并引入相关考核体系,不然整治通知或可沦为一纸空文。
多地“矿场”仍在正常运营
在四川和西藏交界的某个山区,比特币资深玩家、“大矿主”刘飞(化名)正在思考矿场经营的未来。看到互金整治办出台通知的消息后,尽管当地政府还没有任何动静,挖矿也在正常进行,但他觉得自己必须未雨绸缪。
刘飞的“矿场”里有超过2万台矿机在终日“挖矿”。所谓“挖矿”,是指利用芯片的算力解决比特币区块链网络给出的“哈希谜题”,谁先算出,谁就拥有这个区块的记账权,同时获得系统给予的奖励,一块比特币。因此,拥有足够强大算力的“矿机池”,是能否获得更多比特币的关键,而矿机最重要的消耗成本就是电力。
2017年6月,一直在新疆从事“挖矿”的刘飞,将部分场地转移到川藏边境,这里有大量废弃的工业厂房和老旧生产车间,租金实惠,更关键是电价便宜,每度电费不到0.4元。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价格,刘飞曾经测算过,如果电费超过0.6元,挖矿便很难赚到钱。
在这片约有1万平方米的“矿场”里,2万台“矿机”日夜不停地轰鸣着,每台矿机一天耗电量约25-30度,电费成本在10元左右。“仅电费一项,每天的成本就是20万元。”为了搭建这个“矿场”,刘飞耗资巨大,这批“矿机”是他在2016年下半年以每台8000元的价格购入,总共花掉1.6亿元。
这次互金整治办的通知,并非刘飞第一次感觉到政策的风险。2017年9月份,国内对比特币开始严格监管,所有交易平台全部关停,尽管当时矛头并未指向“矿场”,但他有点风声鹤唳,一度租赁大量卡车将矿机存放其内,准备一有风吹草动,就运往更加偏远的地方。
这次,政策矛头直接指向“挖矿”,刘飞觉得“靴子”终于要掉下来了,他密切关注着政策风向,“如果有需要,只好往国外转移。”
和刘飞类似,在新疆“挖矿”的另一名“矿场”负责人坦言,已经做好投入和规模受限的准备,不过,目前地方政府还未出台具体政策,“我们得低调行事,同时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这名负责人表示。
据《IT时报》记者调查了解,在东部、中部的安徽、浙江、上海等地,一些小型矿场依旧正常运行,也并未接到相关“退出”指令和通知。浙江一名“矿主”向记者透露,他在一个农场里经营挖矿,每天大约收入几千元,最近因为比特币价格不稳,他开始挖以太币,但都不出手,准备“屯”到牛市再出手。
网贷之家CEO石鹏峰分析,通知中提到的“引导比特币挖矿有序退出”应该就是指不允许挖矿,监管层(央行)认为挖矿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而不产生实质性价值,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限制虚拟货币各要素市场在中国的发展,从而减少个人和企业参与虚拟货币的投机热情。
东西部电价差七八倍
监管看中的“引导措施”就是限电,这被外界解读为“通过提升电力价格的方式来抑制挖矿行为。”
尽管当前政策风向尚未传导到末端的“矿场”,但在比特币交易网前联合创始人王青云看来,低廉电价的时代或将成为过去,他认为,在西部一些地区,电价有极大可能在未来由每度0.3元以下提升到0.5元左右,“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但对于挖矿企业来说,因为用电量巨大,意味着成本会急剧攀升。”
王青云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大型矿场,在目前每度电不到0.4元的情况下,一年的电力成本是2亿元到3亿元之间,但如果涨到0.5元,仅电力这一项成本上涨就会过亿。
上述浙江的“矿主”也向《IT时报》记者表示,他现在是根据农业用电价格挖矿,每度电0.6元,因为屯币不卖,每月需垫付几万元电费,短期来看,压力还不大,但如果屯币时间太长,也会感到难以为继。
在几个微信交流群里,许多“矿主”的共同感慨就是“电费太高”。以工业用电为主,很多东部地区的价格是1度电0.8元~0.9元,高额的电费成本让他们对“挖矿”失去信心和乐趣,“挖矿真是一个苦力活”“挖矿利润赚不回电费”之类的感慨不绝于耳。
这正是“矿主”一齐看向西部地区的重要原因,据国家数据中心节能委员会秘书长吕天文向《IT时报》记者介绍,目前内蒙古的指导价格是每度电0.5元,有少数地区甚至可以给出0.26元的低价;新疆由于风电和光伏较多,大量电力运输不出去,也不接入国家电网,因此并没有市场化且价格低廉,通常每度电都在0.4元以下;西藏的电价则是0.2~0.3元,川藏交界地带则更低,最低的地方每度电甚至只有0.1元左右。东西部电力价差最多达七八倍。
在王青云看来,“挖矿拼的就是电费,哪怕只是一分钱,都会相差很大的利润。”这次互金整治办要求提升电价,对挖矿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将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单一纸通知恐难奏效
不过,与2017年9月那场针对比特币交易平台的整治之风相比,这次对比特币“矿场”限电的政策执行似乎并没有同样的雷厉风行。《财经》之前报道曾指出,尽管央行有意停止比特币挖矿,但因不符合行政习惯,没有关矿依据,限期关停的说法也不严谨。
一名业内人士也向《IT时报》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从权责范围上看,央行此举似乎有越权之嫌,且互金整治办也不是地方政府的直属领导机构,因此,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此举的动力并不大。
王青云则认为,比特币“挖矿”对当地政府来说存在积极影响,比如增加财政收入,带动经济发展,同时“矿机”上下游的产业还能创造一定的就业,这些对地方政府来说都非常重要,
“尤其是西部一些省份,本身财政收入有限,而电力资源充沛,在使用和输出过程中还有一些弃水废电,而‘挖矿’能充分利用资源并创造很大的经济价值和效益。”
吕天文则认为比特币“挖矿”存在几个大的问题,一方面是耗电量非常大,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20日,全球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约为29.05TWh,这个体量超过了150多个国家的年度用电量;另一方面比特币是一种虚拟货币,并没有带来任何实际的经济价值,反而有可能造成金融风险。
“相当于这个虚拟商品耗费了国家巨大的能源,但是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多少好处。” 他同时透露,目前国家电力部门、科技部等多部门正在积极筹划电力信息化和大数据建设,未来对各地的电损能有一个更好的检测,对于高耗电或偷电行为将会及时有效地追踪。
但对于目前互金整治办的通知要求,吕天文也担心雷声大雨点小,如果没有实际的执行力和约束力,最终可能不了了之,他建议应联合发改委,多部门携手治理,同时将此事纳入政府官员考核体系,才能事半功倍。
“矿主”的未来:出海或者“被退出”
在目前的形势下,刘飞等大型矿场矿主正在谋划海外布局,记者在多个比特币微信小密圈也注意到,现在有人通过在老挝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自建水电站,不入国家电网就可以进行挖矿;还有人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搞核电挖矿。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即便国家不让玩了,这些资深玩家、大佬也不怕,可以到国外去。”
据华尔街见闻此前报道,目前,拥有世界最大比特币矿池“蚁池”、位于北京的矿机公司比特大陆(Bitmain)正在新加坡建立总部,并在美国和加拿大也拥有采矿业务;第三大矿池莱比特(BTC.Top)也在加拿大开设分支;第四大矿池微比特(ViaBTC)也已经登陆冰岛和美国。
石鹏峰则表示,电力资源浪费是加密货币挖矿的一大弊端,但这是由基于工作量证明(PoW)的奖励机制所决定前。
前不久,以太坊宣布将从PoW切换到PoS+PoW混合共识机制。这将大大降低电力的消费量。石鹏峰由此判定未来挖矿行业或从虚拟货币和区块链世界的舞台中心逐渐退到舞台边缘。
所谓PoS和PoW都属于共识协议,两者的区别在于对利益相关者的奖励规则不同。PoW是Proof of Work的英文缩写,是指根据矿工挖矿贡献的工作量来进行货币的分配,电脑性能越好,分配的矿就会越多;而PoS(Proof of Stake)是基于矿工们目前拥有的数字货币数量分配,根据持有货币的量和时间进行利息分配,在PoS模式下,“挖矿”收益与币龄成正比,而与电脑的计算性能无关,这一共识算法将寻求虚拟复制比特币的挖矿过程,而无需浪费电力。
2018年1月11日凌晨(北京时间),截至记者发稿,比特币在火币网价格显示为14860美元/枚,约合人民币96400元。(本文作者为IT时报记者汪建君)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