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Zoom的旅程始于对独立的渴望,即能建立能让用户满意的东西,一个真正的视频优先统一通信平台。IPO是我们在向世界大声地呼喊……”这是昨日Zoom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在博客中写下的一段话,字里行间饱含深耕9年极简主义终开花结果的激动。
根据Zoom的招股书,Zoom早先于今年的3月22日便做好了第一次敲钟的备案,拟议的符号为ZM,发行价略高于发行区间为36美元。按照原先计划,Zoom此次募集资金为7.51亿美元,根据计划市值将达92.4亿美元。伴随急促而悠扬的钟鸣声,Zoom的开盘价也让人侧目——“65美元,较发行价上涨80.5%”,截至发稿前,股价稳定在62美元,较发行价上涨72.2%。Zoom出师告捷,代表着极简主义产品力的胜利。
溯源Zoom的前生今世
“超千万的下载量”、“热门免费中排名第二”、“4.5星的好评率(高于思科Webex的4.4星,而Webex则是Zoom创始人袁征的前东家)”种种数据都足以说明这是一个现象级的产品。Zoom是一个极度聚焦与远程会议的极简产品,普通用户打开zoom后,无需登录只需输入会议号便能加入视频会议,付费等相对复杂的操作,都集中于会议主持人一侧,相对于其他笨重的竞品,Zoom的简单易用似乎已经到了极致。
2011年是Zoom诞生之年,也是Webex被思科收购的第四个年头。Zoom的灵魂是袁征,一名在Webex呆了14年之久的华裔。创业伊始,他也犹豫了很久,当时他已升职为思科工程副总裁,对于大多数华人工程师来说,位置已然是巅峰,创业路上充斥着太多的未知性,未来成败与否谁也不明了。
也是这一年,视频会议市场已是步入红海——Polycom自收购鼎视通在中国市场以来,以51.4%的市场份额领跑,并推出Polycom® RealPresence平台、收购云端视频协作初创公司Vivu,全力备战云战略;思科做出重大组织结构调整,裁员6500人,重点发力网真平台的整合;vidyo于2010年完成2500万美元C轮融资后,依靠使用SVC技术方案的优势,蚕食视频会议赛道上寡头的市场份额;Google开源WebRTC将其纳为W3C推荐标准;微软以85亿美金正式收购Skype,在微软内部宣告独立。这一年颇有些“千团大战”的味道,巨头们虽能看到云端服务的大趋势但执行力欠缺让视频会议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的局面,汹涌浑浊的河面之下往往暗流涌动,这是机会到来的先兆。
复杂的流程、方案完全将用户的体验感隔离开来,这些纷繁复杂一直困扰着视频会议上寡头的内心。“不妨反其道而为之”、“用户体验至上”却让问题的脉络在袁征的心里逐渐清晰,企业通讯和当今的5G以及新能源汽车一样,在当时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Zoom的定位也十分准确,即打造企业通讯云服务。在厘清大方向之后,袁征说干就干,与他一同办理离职的还有40多名Webex战友,这也为Zoom早期架构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Zoom的极简主义道路
在思考“什么是极致简单”的道路上,袁征团队将产品的方向定位为三个方面,即“高品质的音视频质量”、“简单便捷的入会方式”、“完善的解决方案”。但,实操往往要比策划要难得多,“云+端”模式需要大量的算法去解决丢包的的状况,而丢包带来的直接影响时视频卡顿,这对一个视频会议软件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Zoom在这点上投入了大量人力支持。打开Zoom你会发现,相比于同类产品在登录业面没有花哨的广告位,主操作栏除了“会议聊天”、“联系人”、“文件”以及“设置”四个模块再无其它,还原视频会议最初的质朴感。这种单一场景也告诉用户“Zoom就是用来进行视频会议的一个工具”。从根本上来说,Zoom瞄准的是B端的市场,也赌上了2B业务的未来前景。
为了厘清什么是Zoom的极简主义,一位Zoom的重度用户向钛媒体表示,“我应该算是最早使用Zoom的那批人,早期Zoom与Webex、Skype一样都是免费的,但Zoom视频通话质量要优于后者。除此之外,Zoom无需安装任何应用程序,只要会议发起方发送链接、与会人员点击链接便可直接参与到会议,当然如今Zoom也有相应app。”Zoom将视频会议的用户体验细节抽离到极致,化繁为简将用户的使用门槛最优化,这也是Zoom最核心的技术壁垒。
起初谁也不曾想到天平的砝码会倾向Zoom,近年终端计算能力的增强、4G网络的普以及5G的呱呱坠地、自由办公趋势加强、SAAS(软件作为一种服务)快速发展让Zoom变得愈加有底气。缘于Zoom一直运用“云+端”模式进行协同,易用性和实用性是Zoom最好的核心壁垒。相比于传统动辄十几万一套的视频会议硬件设备,Zoom更贴合早期创业公司的需求。与此同时,从根本上来说Zoom只是一家为视频会议提供技术的供应商,Zoom早期和tower合作案例(即tower提供平台,Zoom提供技术支持,类似于当今的今日头条和自媒体大V的玩法)也佐证了这一点,产品的本身优势让Zoom不必花大心思去攫取客户,从而更加专注产品本身的迭代与优化,进一步提高用户粘性,这是来自产品本身的影响力。
Zoom本可以涉足社交或者其他领域的,为何就死磕视频会议领域?这是大多数人对于Zoom的疑问。的确,Zoom若得以契机确有机会成为一个综合体(微信、facebook),相比于一个只能用来进行视频会议的“小程序”在量级上必然不可与前者相提并论,但将视频会议做到极致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在视频会议这条赛道上Zoom相比于前者更有话语权也更具权威性。如今,Zoom的“诺曼底登陆”,袁征持股为21%(资产达33.39亿美金),拥有20.7%的投票权也佐证了当初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与否,无需多言。
Zoom的“生意经”
通过企查查发现,Zoom并没有着急资本化操作,而是有条不紊的阶段性成长。2013年1月的A轮融资,高通投了600万美元;同年9月的B轮650万美元则由维港资本注入;2015年2月的C轮融资,Emergence Capital加大砝码到3000万美元,而两年后1月份的D轮融资,红杉海外的1亿美元的超级加注直接让Zoom一跃跻身独角兽,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18日,Zoom成功在纳斯达克IPO。
根据Zoom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1月31日的上个财年,Zoom累计营收3.305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净利润为76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亏损382万美元。目前Zoom的运营利润也正处于盈利与亏损持续转换状态,单从这一方面来看并不是一个好兆头,这也是早期Zoom的云端模式留下的后遗症,云端则意味着不断的烧钱。但按照时间线来分析,2017-2019年zoom的财政年度收入分别为6080万美元、1.51亿美元以及3.350亿美元,通过简单测算得知2018和2019财年的年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49%和118%,由数据得知Zoom的财务状况偏于良性。
目前Zoom营收9成占比来自于北美市场,亚太市场还有待开发,潜力仍有待挖掘。Zoom早期的产品线采用免费的模式,可200人同时接入以及易用性的产品形态也正和育行业以及SMB企业(中小型企业市场)对灵活性的诉求不谋而合,这也是为了早期在视频会议的赛道上站稳脚跟,颇有些拼多多的发迹史的味道。而后期的三种付费机制(小型团队14.99美元/月;中、小企业19.99美元/月;大企业19.99美元/月,分别在主持人数量、人员数量进行增值服务)相对于同赛道上竞品以及传统硬件模式来说仍具备相当的价格优势,根据“Zoom的净美元扩张率在2019财年增长到140”也直接表明Zoom的用户支出在不断增加,用户粘性效益初显。值得注意的是,在截至2019年1月31日的财政年度中,Zoom的344个客户中有55%的收入超过10万美元,这344名客户贡献了30%的收入,这是一个极佳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的经典案例。
回归理性,即便不可否认这次是属于极简主义的胜利,但作为一种工具,眼下Zoom对工作流仍没有足够的掌控力(即内部流程的自动化),视频会议笔记也是其所欠缺的重要方面。在去年的11月,一位技术人员对Zoom在弱网下传输状态的测试也直接表明了Zoom的不稳定性。即在同一个 Wi-Fi 环境下,用同样的一台 Mac ,做了两次测试,在两组通话的最初10秒,只是进行正常通话,在10秒之后,开始增加网损,同时限制上行与下行带宽至 500kbps,结果是在带宽受到人为限制后,WebRTC 的视频通话用了20秒完全调整到了合适的码率,而 Zoom则用了156秒。由此观之,当外部网络状态发生改变时,Zoom的校验、调整能力并不令人满意,带来的影响则是直接导致通话质量降低。
除此之外,单一场景化的实用便捷主义胜利只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的一个趋势,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桑明强)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如何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