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公众号燃财经( rancaijing),作者为唐亚华,编辑为魏佳,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人造肉、蛋、奶,正在抢占你的餐桌。
先是人造肉公司频传喜讯,5月2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登陆纳斯达克,首日股价暴涨163%,美国另外一家人造肉企业Impossible Foods(IF)也于近日获得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受其影响,中国沪深两市十余支“人造肉概念股”连续数日涨停。
紧接着是人造奶和植物蛋进入大众视线,尽管人造奶还停留在科学家的调试阶段,但植物蛋已经实实在在走上中国消费者餐桌。5月15日,美国食品公司JUST的植物蛋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已在电商平台上有售,折合每个鸡蛋约10元,比普通鸡蛋贵10倍,但不乏买单者。
事实上,国内早有人造肉公司,最头部的包括宁波素莲食品、深圳齐善食品和江苏鸿昶食品三家,均有着超10年的行业经验,产品包括素肉火腿肠、牛肉、素牛排、素东坡肉等。
资本的嗅觉最为敏锐,宁波素莲食品创始人张信良告诉燃财经,近期已有四五家投资机构接触他们。齐善食品也对媒体表示,包括BAT、顺丰在内的10多家巨头曾与他们接洽。
人造肉风潮来袭,但这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业内人士表示,人造素食等增加了消费者的食品选择,但从营养价值来说,豆制品和动物肉类的氨基酸种类、营养性并不相同,无法代替。更为重要的是,以植物蛋白为技术路线的“素肉”产品价格高于传统肉制品,Beyond Meat成立十年来也从未走出亏损状态,怎样盈利是一个大问题。
李嘉诚、比尔·盖茨入局
5月2日,成立于2009年的美国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登陆纳斯达克,股价暴涨163%,创造了21世纪以来美国公司IPO首日最佳表现。25美元的发行价,截至昨日已经涨至82.1美元。
受益于这波利好,国内A股维维股份、哈高科、登海种业、来伊份、双塔食品等十余支“人造肉概念股”连续几天跟风涨停。
不过,这些仅仅涉及生产豌豆蛋白、大豆深加工、大豆种子业务的公司,并没有一家真正有人造肉业务。因为股价波动,多家公司还急忙发布公告撇清与人造肉的关系,提示投资者注意风险。
为人造肉市场注入另一支强心针的是Beyond Meat的老对手、美国另外一家人造肉企业Impossible Foods(IF),它于近日获得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
这两家公司背后的投资者可谓星光熠熠,Beyond Meat的个人投资者包括比尔·盖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比兹·斯通,以及麦当劳前任CEO唐·汤普森等。而IF背后,除了有李嘉诚、比尔·盖茨,还有美国网球运动员小威廉姆斯、歌手凯蒂·佩里、科斯拉风险投资、谷歌基金等。
Beyond Meat的产品主要有汉堡、香肠等新鲜产品和牛肉碎、鸡肉卷等冷冻食品,从风味到口感极其类似传统肉,据说2013年比尔·盖茨尝过Beyond Meat的鸡肉卷后,便决定投资。
与此同时,人造奶和植物蛋也开始引发议论。人造奶是科学家将化学物质放入试管中调试出的牛奶蛋白质,兼具牛奶的口味与更高的营养价值,目前尚未有产品推出。而植物蛋已经进军中国、走上餐桌。
5月15日,美国食品公司JUST的植物蛋宣布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经在京东上发售。燃财经在其官方旗舰店看到,目前只上线了一款335毫升装的植物蛋,3瓶售价259元,保质期75天。
JUST Egg植物蛋在介绍中写到:“我不是传统‘鸡蛋’,纯植物提取的我,来自大地的果实——绿豆,有着鸡蛋的质感和口感,却可以做到0胆固醇、低脂低卡、0抗生素”。
当然,其价格也比普通鸡蛋贵出不少,一瓶355毫升的植物蛋相当于 8-10个鸡蛋的量,折算下来,大约相当于每个鸡蛋近10元。
该植物蛋显示有50多条网友评价,好评居多:“油都不用放就能炒起来,吃起来很像鸡蛋的口感”、“家里三高的人有口福了,0胆固醇哦”,但也有人指出,“贵还不一定安全,微中毒的状态”。
国内人造肉公司受热捧
目前,Beyond Meat的主打食品素食汉堡The Beyond Burger和IF的产品Impossible Foods都已经在香港开店,实际上,人造肉的概念对中国来说早已不是新鲜词汇。伴随着这一波行情,国内的人造肉公司也受到资本青睐。
深圳齐善食品是人造肉领域最早的探索者,成立于1993年,早期产品主要出口。2010年,宁波素莲食品成立。2011年,台湾企业鸿昶也进入内地。此后长时间内,人造肉市场一直保持三家并立的局面。
这三家公司的代表产品多为素牛肉粒/干、素牛排、素火腿、素肉松等。齐善每年保持近50款新产品的研发速度,鸿昶整个集团有300多款产品,素莲食品也有150余款产品、8个专利。目前,国内的人造肉主要销售到寺庙、餐饮行业、工业原料等需求方。
素莲食品创始人张信良对燃财经(ID:rancaijing)表示,早在2013年就有资本关注到素莲食品,陆续有五六家机构接触过张信良,“但当时他们研究以后发现这个市场还是很小,一直没能有合作。”
最近这一波热潮之后,人造肉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目前有四五家投资机构联系到了张信良, 公司也在做相应推进。有报道显示,包括BAT、顺丰等在内的不下10家互联网企业都找上门接洽过齐善食品。
张信良告诉燃财经,国内以及国外各家企业的工艺基本一致,技术壁垒在于各公司的做法,最终产生不同的风味和口感。“不同之处还有原料,国内用的原料以大豆蛋白为主,因为性价比高,国外用的是豌豆蛋白,好处是没有过敏源和豆腥味。不过我们已经采用了无腥味大豆,能做到大豆蛋白没有腥味,经济效益性比他们高。”
“引入资本肯定是好事,光靠自己的资本去运行速度太慢了,而且分分钟可能被人干掉,下一步我们会引入资本做新的厂房生产线的规划,扩大规模,完善产品储备,合适的时候去拓展市场。”张信良说。
价格贵是最大难题
受到资本热捧,但前途未必乐观。
摆在人造肉工公司面前的第一大拦路虎是成本。肉制品厂现在都是工业化生产,而人造肉的劳动成本较高,无法批量化大规模生产,人造肉产品售价多高于传统肉。这也是Beyond Meat和国内公司都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纽约一家餐厅里Beyond Burger售价为12.95美元,高于普通牛肉汉堡。在齐善食品旗舰店,最畅销的一款450g素火腿肠售价19.8元,不少用户评价口感很像肉火腿肠,但量少有点小贵。燃财经发现,同样重量的其他品牌肉质火腿肠,售价约为13元。
Beyond Meat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中,该公司净收入从2016年的1620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8790万美元,但销售的强劲并没有扭转其成立十年来持续亏损的局面,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该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2510万美元、3040万美元和2990万美元。
高成本和人造肉复杂的生产过程有关。
健康科普专栏作者张田勘告诉燃财经,人造肉有两种,一是豆制品类,比如“素鸡”“素火腿”等,属于高植物蛋白;另一种是人造动物肉,与肉类相似,是用动物的干细胞培养的,但人造动物肉不能形成3D的立体感,没有骨骼、肌腱和肥瘦肉,味道也与传统肉有差别。目前,市面上的产品以第一类为主。
在Beyond Meat的招股书里,详细介绍了人造肉的组成配方和生产过程,其原料主要来自黄豌豆,Beyond Meat先从分子结构层面,分析了动物肌肉的组成和设计,动物肉主要包含的氨基酸、脂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在植物中也大量存在,因而公司从豆类中,通过自然过程分离蛋白质和纤维,再通过加热、压力变化和冷冻等一系列方法,将蛋白质编织成纤维状结构,生产人造肉。
“人造肉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豆制品”,张信良解释,“豆制品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人造肉是用大豆的分离蛋白为原料。简单来说,大豆可以直接用于生产豆制品,而生产人造肉时,需要榨油企业先把大豆油去掉,再由专业公司用豆粕分离出大豆蛋白来制造人造肉。”
据他介绍,一颗大豆的蛋白含量约30%-40%,而蛋白含量到60%以上吃起来才会有很明显的肉质的纤维感,需要经过膨化挤压,才能做成类似肉口感的人造肉,普通豆制品的口感很难达到肉的程度。
“工艺上国内的人造肉跟美国上市Beyond Meat公司的相比没有差别,只不过我们对产品的着重点不一样,他们可能细微到一定要模仿出血丝,或者保持纯自然的风味。”张信良表示。
他认为,高于传统肉价的人造肉要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还有难度,所以他打算先研发全自动的设备,把价格降下来,然后再去肉制品市场竞争。
无论是美国公司Beyond Meat还是张信良都坚持,他们的目标是肉食者市场。“传统的宗教、素食主义者市场不会有太多的增长,未来我们会在肉制品里面去区分市场。”在他心目中,未来的产品可能是一盘素小炒肉或者狮子头,用微波炉一转就可以吃,或者以饺子、包子、肉夹馍馅料等低价接地气的方式推广。
短期内技术和市场突破难
人造肉是不是一门好生意,最终还要看顾客买不买单。
已经吃素5年的海波就对人造肉的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性表示出不安。他认为,用大豆、绿豆等做出来的豆制品人造肉、人造奶、植物蛋等也算素食,但这些食品不可避免会受农药、转基因等的影响,而且加工素肉的过程会消耗较多的能源和包装,也不环保。“真正的素食主义者不会选择人造肉,但人造肉可能是荤食者向素食者转变的一种过渡性食物”。
张田勘告诉燃财经,从营养价值来说,豆制品和动物肉类的氨基酸种类、营养性并不相同,也无法代替。不过,大众倒是不必担心食物安全的问题。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知名科普博主“飞雪之灵” 指出,如果这些产品经过了卫生检疫合格,对身体是无害的,而且能为人体提供蛋白质氨基酸,其实是为获得蛋白质提供了新的来源和选择。
张田勘短期内并不看好这个行业,他认为人造肉人们早就在食用,不是新鲜事,资本市场的反应不过是概念和噱头,真的要达到与传统畜牧肉相同,可能有很长的路要走。将来即便可以上餐桌,也只能是人们食物的一种补充,无法承担起主流食物的重担。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的饮食习惯和从基因上已经固定了口味和消化、吸引与分解供能,另外成本太高。不过他指出,如果未来能获得技术突破,把成本降下来,或许会前进一步。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长期来说看好人造肉,他指出,人类在饮食角度的升级必然要围绕好吃和健康,人造肉能够做到健康,但过去的工艺方法、生产模式和思维相对陈旧,人造肉与真实的肉口感还有差距,未来还可以在多种复合维度融入纤维,利用3D打印等技术生产人造肉。
“我个人觉得,人造肉是大方向,但过程没有那么快。风口最终都会来,过程中能因为有一些技术难题、市场突破阻力可能导致行业暂时熄火。”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人造肉好吗?电子烟如何 ?机器人伴侣怎样 ?。。。。。 我看,都是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满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