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能力是银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近日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微众银行副行长马智涛如此表示。
如此论调从一位银行行长的口中说出,显得有些“违和”。但回溯微众银行的发展轨迹就可发现,与传统银行相比,微众银行越来越像是一家“披着银行外衣”的科技公司。
其诞生伊始,即按分布式架构搭建技术平台,采取开源技术,是国内首个建成“去IOE”科技架构的银行(关于微众银行分布式架构的建立,可以参考《腾讯金融云的五年战事》)。
直观表现是,借助分布式架构,去年微众银行账户运维成本持续下降45%,2018年每个账户的IT运维成本是3.6元/年,远远低于传统银行。
近日,微众银行又宣布金融科技全面开源,并发布了10款开放式应用和组件。但事实上,这样的开放协同并不能直接提高其财务表现,按照马智涛对钛媒体的表述:“微众银行不是卖软件的,不是IT集成商,开源不是收费,本身不能产生直接的商业利益。”
在马智涛看来,目前很多银行表面上很重视科技,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很多银行都买一些现成的解决方案。从行动方面,并没有反映出来对于科技的重视,所以科研能力的增强是非常重要的。
“买回来的都是标准的解决方案,而没有结合自身,没有差异化的优势,竞争力就会削弱。”在马智涛看来,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应该有一个称职的架构师。
马智涛称,如果传统金融机构不把科技视作第一生产力,其竞争优势将会慢慢被FinTech公司替代。
相比国有大行和大型股份行,中小银行更可能是参与到微众银行分布式开放平台的玩家。
“很多城商行扎根在当地,对当地的市场更了解,跟当地企业建立起非常紧密的关系,但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技术手段没有跟上。” 马智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微众银行可以把这些技术能力提供给这些中小银行,让它们利用技术拓展业务,这反而是更具有生命力的路径,而不是所有事情都靠我们自己做。”
“每一个银行都应该有一个架构师”
Q:目前来看,中小银行直接打包购买软件系统,或者抱团购买其他金融机构的方案,如何看待这一现状?
马智涛:我的观点是,如果你都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没有结合自身形成差异化的优势。只是购买标准的解决方案,说实话你的竞争力是会削弱的。这个我认为不管是大小银行都要去思考的问题。
更直接来讲,我认为每一个银行都应该有一个称职的架构师。CTO更多还是在科技管理上面,未来我认为银行真的要在商业生态圈当中有一个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有一个匹配战略定位的科技架构。
Q:现在的传统商业银行为什么要抛弃现有的系统,现有系统的劣势是什么?
马智涛:这一点可以返回到银行业务创新的需求上来讲,以前的大核心有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每一次你需要推出一个新的产品,都需要用到大核心,都要用到那个系统。结果就是大家要排队来测试产品,这就是为什么银行的这些产品永远跑不快的原因。老旧的科技系统架构导致创新永远慢于市场的需求。
所以我们推崇的这种微核心,真正能够把核心走向微小化,帮他配置一套微核心的系统。在这几年来,通过我们分布式架构的实践,我们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因为我们现在的这种分布式架构,不单单是说我们的成本优势,不单单说海量业务支持,很重要一点是快速创新、快速迭代。
Q:微众开源之一目的在于服务中小银行,但是开发开源技术的难度要远高于直接购买软件,而中小银行本来人才方面就处于劣势,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马智涛:会有矛盾,但是我认为,中小银行事实上必须要有一个破题的方法。以前他可能需要花很多钱,买回来硬件、软件才能够做同样的事情。但现在我们有一些开源的软件,并且会配套很多社区的运营,包括培训,让更多的,包括厂商他们的工程师也能够掌握这些技术。
所以我觉得对这些合作银行来讲,还是能够帮助他把门槛降低,只不过可能他一时半刻不可能让资深的IT团队全部掌握,可能找一些外部的厂商帮忙。至少我们帮他省下了很多软件的投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买一个数据库的软件成本还是非常昂贵的,每年运维、服务的成本都很高,反过来现在很多开源的数据库都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一类的开源软件,我们能够帮助一些中小机构,帮助他把成本大大的节约,而且开源的技术,得到一些市场上、市面上的资源支持,会容易很多。
聚焦开源的背后算盘
Q:一个金融机构为何如此聚焦在开源,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马智涛:我们希望建立起来一个连接平台,能够参与建设新一代的金融技术建设。所以我们自身在走这种开放的路线,连接合作伙伴,也希望我们一些同业能够具备同等能力,把各自的生态圈都联系起来,这是我们的愿景,也是我们所描述的分布式商业生态的特性。
我们始终认为随着科技的普及,能够进入到我们这种生态体系当中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很自然的这个机会也随之而来。只不过我觉得这种改变也需要一点时间去培育,特别需要从一些很基础的能力方面入手。
在中国金融行业,这方面投入是不够的,所以导致这方面的发展没有走在最前面。
现在我认为微众银行具备这个条件,既然自身已经发展了这么多的行业,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凸显出来,让更多的合作伙伴也能够具备同等的能力,事实上你的连接成本、协作成本也会随之而降低。
简单讲,我们推出一系列的开源能力,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实施标准。过去靠一些标准组织去制订一些行业的标准,甚至国产的标准,这个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它如果不结合实践,标准可能跟实际是会脱节的。
反过来讲,我们通过这些科技能力,开源,让更多人把它用起来,并且在开源过程当中,使用者、参与者,他们都会有很多反馈,我们哪些功能不完善,哪些需要加强,我们都有机会能够直接从市场一线听到,这对我们自身的业务发展有利。
与此同时,一旦这个技术成为了行业的实施标准之后,你就会发现能够跟你同声同气的合作伙伴就会变得很多,商机也就来了。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们跟人民网合作了基于区块链的版权保护平台,本身我们微众至少在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商业利益在当中,我们只是参与平台建设,贡献了我们的技术,帮助人民网解决了版权保护的个体。看上去跟金融毫无关系,但是未来IP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版权的这个肯定离不开金融服务。未来微众银行,以及我们其他一些合作的金融能够,能够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商业利益随之而来。
Q:在未来的开放生态下,银行越来越重要的模式是什么?或者说它的增长主要是什么?
马智涛:还是要返回到银行自身的业务定位上看,可能每家银行都会有一些不同的选择。首先他要先挑好他服务的客群,了解客群的特征,进而设计出配套的产品体系,包括科技架构。
此外,银行同业也要做出一些相应改变,要把科技重新拉回来,作为自己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也需要拓展更多的合作对象,开放性必须要加强。因为现在客户已经不是发生在网点了,客户需求都是在线上平台发生,未来发展到IOT,那些交易可能是发生在智能设备上面。如果你锁定了你要服务的客群,就需要拓展一些相应的合作伙伴,一起把金融跟产业结盟起来,需要有非常紧密的沟通,才能够形成一个解决方案。
未来金融产业跟各个行业之间的整合,是目前我看到银行业的一个很大机遇,这个需要银行调整自身才能够获得这个机遇,不然还是会被“吃掉”。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