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罗乐/钛媒编辑】 “当你一回家,按按手机,就可以打开窗帘、响起音乐,打开空调……享受舒适的生活……”
“……当有人闯入,检测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将具体情况发到你的手机上,你也可以随时远程监控自己家里的情况……”
以上两段,选自一些智能家居服务提供商的简介。
早在十几年前,智能家居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但因昂贵的造价,其市场接受度一直不高,在中低端民用市场中的推广也十分乏力。而近几年,硬件的升级换代、物联网概念的提出,让“智能家居”再次为人所知。
不过,现在看来,“智能家居”概念虽然炒得火热,其内涵却仍旧颇为贫乏,技术门槛不高,市场也容易迅速变得“拥挤”起来。
“智能家居”:还不够智能
如今在国内宣传甚广的“智能家居”,大多停留在场景构造、开关集成上。
打开一个“智能家居系统”的网站,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绝大多数智能家居系统,都由多个独立模块组成,包括灯光控制、音响控制、安防控制、家电控制等等,而这些独立系统,都是“旧瓶装新酒”,早已在高端市场如酒店、别墅等得以实现。
目前的“智能家居系统”,多是以终端控制器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为载体,将上述独立模块加以集成,实现“一键操控”和其他功能的整合。
而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智能家居”,则更为简化,往往就是“开关整合”,将灯光、电器、监控、门禁等开关以无线连接的方式整合到一个终端上,完成定时和“一键操控”。
不过,一键操控虽然实用,但却并没有达到“杀手级”的地步——试想,一次关一个灯和一次关几个灯、一次打开一个电器和一次打开若干电器,本质区别在哪里?它节省的人力成本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所谓“智能”,就这么简单?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虽然人们对“智能”的定义不一,但“自动化”和“针对特定情况做出反应”肯定是题中之义。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势必要求系统针对某些情形做出自动反应,需要有大量数据作为基础,形成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梳理出一定的行为模式。这样,人与物的交互才会更为多样,“智能”和“自动”才能得以体现。
智能虽然是未来家居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得以应用的“智能家居”显然还不够智能。数据的搜集和系统的建立,也还需要时间。而且,想要达到“智能”的水平,不仅要在系统和数据搜集上花费足够的功夫,硬件(主要指智能家用电器)功能、硬件之间的通信和兼容,也亟需改进——整合不同硬件并组成系统,需要时间,也需要大量资金。
市场:还未打开就见红海
在过去,“智能家居”的概念虽然一直存在,但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得到快速发展。不过,一些独立的功能模块却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安防、监控、灯光等等,在酒店、大型会议室、高档社区,都已经有完善的铺设与应用。
近两年,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概念、新技术兴起之后,“智能家居”被重提,也将这些成熟的独立系统加以整合,包含进来——虽然在“智能”方面还没有特别突出的进步,但“智能家居”的美好明天,总算是能够被人瞥见了。
市场中,大量运作“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公司喷涌而出,玩起了对硬件的整合——然而,他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推广迟迟不能打开。
相对高端市场,中低端市场还是蓝海,绝大多数开发“智能家居系统”的公司也都将目标放在了中低端用户上。然而,人们对“智能家居”本身缺乏了解,也不明白自己“能用它做什么”。同时,智能家居在硬件(主要指智能家电用品)方面的发展还欠火候,加上价格因素的影响,能够给用户提供的选择并不多。
在目前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中,最常见的,就是智能电器控制、灯光控制、音响控制、安防监控四大部分,其控制的实现方式,也只限于在特定终端上进行开关、选择和事件安排。如前文所说,它的发展还未成熟,虽然有吃螃蟹的消费者,在没有杀手级功能出现之前,也很难找到爆发点。
并且,在大多数普通家庭看来,整套智能家居系统的引入、布设,不但昂贵,也无必要。而独立模块,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成——曾有人算过,以一个90平米的普通住房为例,自己购买智能主机、无线开关、遥控插座、防盗配件、红外器械、报警装置……组装完毕,不算其他的家用电器,其价格在3000元以内。
集成了各类开关,也能实现远程监控,还不是十分昂贵——如果如此轻易就能实现目前大多数“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它的准入门槛就太低了。这样的市场,就算得到了完全开发,也会迅速进入红海,开始价格战。
作为一个被炒多年的概念,“智能家居”的未来虽然美好,却仍需时间发展和探索。现在,“智能家居”的理念跑得虽快,市场尚未打开就已有红海征兆,不得不说是早产了些。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我最近也正在琢磨这事,未来肯定是个大大的市场。“模块化或者叫套餐化”是平衡成本与功能矛盾的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