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itlaoyou-com,作者 | 韩志鹏
知识付费赛道近期颇不宁静。
北京证监局日前披露消息称,罗辑思维计划在科创板上市。而在上月,全通教育宣布中止与巴九灵的股权重组交易,从宣布收购到最终告吹,历时五个月有余。
两起上市风波中,罗振宇和吴晓波都是焦点人物,罗振宇旗下的得到可谓现今知识付费头部平台,而在深交所下发给全通教育的回复函中,特别提及收购巴九灵是否为“吴晓波个人IP的证券化”这一问题。
荣耀与质疑,这两起事件让知识付费赛道再掀波澜。
2016年,顶着知识付费的风口,得到、分答等一众平台相继涌现;时过境迁,所谓“贩卖焦虑”的抨击声仍不绝于耳,知识付费平台的上坡路越来越陡峭。
就连知乎创始人周源也认为:这条路(知识付费)现在都不太容易了。
回看吴晓波的上市失败、罗振宇的冲刺科创板,起起伏伏的知识付费平台们站到了岔路口上,面对瓶颈愈发收窄的行业前路,平台们该作何选择?
走下光明顶
罗辑思维筹备上市的计划由来已久。
据北京证监局披露的文件显示,罗辑思维的前期辅导准备工作于去年12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8月,如不出意外,后续两次正式辅导工作将于今年12月结束。
罗辑思维的敲钟日正逐步临近。
不过,早在2017年,罗辑思维就已经“被上市”。当年7月,罗辑思维被传将在2018年下半年递交IPO申请,目标是2019年底登陆创业板。此后两个月,罗辑思维又被曝完成Pre-IPO轮融资,估值达到70亿元。
扑朔迷离间,罗振宇矢口否认了上市传言。
对此,罗振宇当时回应到,上市没有时间表,得到的任务是“做好产品、伺候好用户……结硬寨、打呆仗”“别的啥都不想”。
一串连珠炮之下,沸沸扬扬的上市传言烟消云散。但此次证监局披露的官网文件则预示着,六年长跑的罗辑思维离上市不远了。
相比之下,他的前同事吴晓波走得并不顺利。
2014年投身自媒体,2016年转型知识付费,吴晓波在商业化道路上走得并不快,此番巴九灵也是希望通过被上市公司收购,在商业化层面再进一步。
外界看来,号称“永不炒股”的吴晓波,似乎是要闯一闯“股海”了。
但在全通教育拟收购巴九灵的文件披露后,深交所紧接着下发问询函,针对“收购是否为吴晓波个人IP证券化”“是否为'忽悠式'重组”等情况提出了将近29个问题。
“灵魂拷问”之下,全通教育拟重组巴九灵的计划最终流产。
罗振宇与吴晓波,两位曾经共事的媒体人,却在知识付费上市的路途中,走出了不同的轨迹。但相似之处在于,罗吴二人背后的知识付费平台正遭遇水逆。
这是比“上市能否成功”更重要的命题。
知识付费平台的水逆从何而来?首先,正如深交所问询全通教育所提及的,大量知识付费平台高度依赖个人IP,例如吴晓波频道、樊登读书和凯叔讲故事。
通过个人IP积累的粉丝用户打造内容平台,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在商业化层面,以个人IP的粉丝效应支撑平台核心模式,这种链条极其脆弱,且非长久之计。
正如樊登自己所言:“创业到现在,樊登读书从选书到讲书都是我一个人完成……我也成为了樊登读书的风险之一,万一我出个车祸就完了。”
话语扎心,事实也正是如此。
和直播类似,以一位主播或顶级IP的内容生产驱动平台商业模式的运转,这种道路不会长久。很多知识付费平台也意识到此问题,例如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虽是得到的招牌,但其平台也涌现了李翔、薛兆丰等IP,他们共同构成驱动用户增长的内容引擎,而非罗振宇一人。
因此,吴晓波频道App在近期更名“890新商学”,进一步“去吴晓波化”。
不过,“去个人IP”事小,知识付费平台的真实困境是用户增长乏力。以得到为例,今年5月,罗振宇宣布得到App用户数突破3000万,较一年前净增长约1000万。
但透视用户订阅情况,得到的危机可不小。
据易观数据显示,得到App的MAU从今年1月的182万下滑至4月的176万。另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得到App在今年6月5日的DAU只有97万。
单门课程中,曾获马云订阅的《李翔商业内参》在今年年初的日均打开人数为20万,但在5月跌到日均10万人,即使最后一期“告别仪式”的收听人数也只有15万人。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吴晓波频道身上。据全通教育披露文件显示,吴晓波频道主办的四期企投会EIC,报名人数从最初的298人降至最后一期的78人。
企投会由吴晓波在2017年提出,是针对企业家举办的管理培训付费课程,其报名人数下降也与其价格上涨有关。四期活动,学费由24800元涨至58000元,但由于报名人数下降,课程收入不增反降,从1379万元降至412万元。
显然,曾经的头部知识付费平台正遭遇增长困境。
对平台而言,向C端收费是其核心盈利方式,用户订阅率和复购率就成为衡量平台业绩的核心指标,一旦两项指标受挫,知识付费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将遭遇挑战。
如今,这股挑战的力量愈发强劲。企鹅智酷数据显示,知识付费用户中,只有28%的人群表示满意,而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中上游知识付费产品的复购率仅为30%。
满意度下滑、复购率降低,知识付费的用户需求走入下行区间,曾站在风口浪尖的知识付费平台坠入增长瓶颈期,无论上市与否,平台必须面对“走下光明顶”的残酷事实。
然而,“走下光明顶”不过是知识付费平台现实情况的冰山一角,海平面之下早已是暗流汹涌。
重重险境
其实,虽遭遇增长瓶颈,知识付费平台也有着不俗的财务表现。
据全通教育披露文件显示,巴九灵2018年营收2.31亿元,较2016年增长77.69%;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7537.03万元,较2016年增长84.19%。
同时,据网传罗辑思维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显示,罗辑思维2016年营收为2.89亿,净利润4462万元,而公司2017Q1的营收也超过1.5亿元。
在财务业绩上,头部知识付费平台仍然是“能赚钱”的平台;但如前所述,知识付费平台正承受着用户增长瓶颈的巨大压力,而这背后,潜藏着行业现今更深重的危机。
首先,知识付费的增长瓶颈与大环境不无关系。
2016年,随着信息爆炸逐步深化,大量职场小白或新中产阶层感到知识焦虑,渴望提升自我,而移动互联网又催生了碎片化时间,用户需要一种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并即刻输出的学习模式。
知识付费应运而生。
但本质上,知识付费并未解决真实需求,用户听完碎片化的知识,并未感受到焦虑感显著消失;随着市场中内容不断泛滥,用户好奇感消失,知识付费已“吃尽红利”。
于是乎,前述平台的用户增速下滑轮番上演。
除用户红利期消失的因素之外,知识付费平台也逃不开产品周期的拐点,即用户高速增长后将逐步进入缓行周期直至用户流失,目前的抖音、今日头条都有着类似情况。
如今,得到、吴晓波频道的发展时间均超过四年,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用户需求未被充分满足的情况下,这些被称作“贩卖焦虑”的平台,自然会走入产品增长拐点。
简言之,智商税不好收了。
不过,除流量红利消失、产品生命周期的宏观因素外,知识付费平台“难收智商税”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其用户需求和内容本身都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在用户需求层面,“逃课”的用户逐渐增多。曾订阅得到10门课程、在知乎分享学习经验的大V曹将,今年3月表示“自己一个月没听得到了。”
相似的情况不在少数,曾补完《罗辑思维》所有视频的严然,对于现在的节目有很多不满:以前40分钟的节目,讲解的面面俱到;现在一期10分钟,太粗糙了。
同样,在得到上听完一位保险公司前高管分享的“风险规避”课程后,在金融业有10年从业经验的严然表示:都是保险的基本原理,过于浅显。
严然一番话,似乎道出了知识付费的尴尬现实。
如前所述,所谓知识焦虑的红利期已过,在市场被充分教育的情况下,用户心智渐趋成熟,他们更加注重一款付费节目是否能获益匪浅,是否“超值”。
但不同于实体商品,虚拟付费内容的价值难以被衡量,用户所付出的金钱与时间成本,无法与学习内容的收获感相比较,人们会愈发察觉到自己被收智商税了。
买一款杯子能喝水,其中的工具属性显而易见,但一门付费职场课的价值如何衡量?
这背后的大逻辑是,当市场挤兑出因知识焦虑而冲动购买的消费泡沫后,用户消费渐趋理性,泛滥的内容产品应走向品质竞争,知识付费平台需要打造出增量信息足够丰富、知识点足够差异化的高价值产品来吸引用户。
通过优质内容再次“攻城略地”,知识付费平台的梦想很好,但现实很难。
对知识付费平台而言,盲目扩张内容规模并非可取之道,多一门课程就为用户增加了一种收费选项,全品类商城式的内容设计思路并不适用于知识付费平台。
知识付费平台要在垂直门类中打造精品。
如今,随着信息泛滥的加剧,内容平台转向深耕细作,通过打造“小而美”的内容抓住长尾用户,建立用户忠诚度,知识付费平台也可践行此道路。
据地歌网不完全统计,得到的超百门课程中,职场训练类课程数占比为30.08%,数量最多;其次是文史社科,课程数占比为20.3%。
这些高人气课程值得平台继续深耕。
但现实情况在于,随着知识付费平台的泛滥,这些课程逐渐走向同质化,除了主讲人不同,千篇一律的所谓职场提升课,很难形成知识付费平台的内容护城河。
同时,就内容本身而言,职场付费课更注重实用主义,且知识深度不足,可挖掘价值的天花板低,最终导致用户“用完即走”,难以实现反复消费。
随着课程向职场课等单一门类集中,知识付费平台难以扩张内容品类,而在单一门类中,由于知识量本身有限,内容的细分与深耕程度有限,用户很难甄别课程质量。
由此造成的连锁反应是用户粘性低、难以长期停留,对平台的忠诚度不高;内容价值无法有效提升并导致用户快速流失。
最终,知识付费平台还是得靠IP吸引用户。
用户信任IP,也会为其消费,但粉丝量庞大的IP总归是少数,知识付费若走向持续消耗头部IP的道路,平台增长周期的拐点会加速到来。
显然,增长瓶颈背后,知识付费平台正遭受供需两端的双重挑战。
对此,格菲科创板研究院分析师张鹏翼表示,纯知识付费平台的生命周期很短,客户粘性不佳就需要平台引流,但如今获客成本居高不下,成长的天花板也就显现了。
在流量越来越金贵的时代里,知识付费平台难以在内容端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用户心智又逐渐成熟,在多重不利情况之下,知识付费平台亟需破局。
风口之后
知识付费经历过站在风口浪尖的日子后,破局之道又在何方?
首先,从平台本身来看,技术或将是新的破局方向。随着5G的到来,视频消费逐步提升,内容时长及承载的信息量都在增长,知识类视频或将再起风潮。
如今,在得到App上,每周二的“得到例会”即是以视频直播形式呈现。而在知识付费视频化的道路上,荔枝微课、创客匠人等一批玩家也涌现出来。
荔枝微课的盈利方式和得到类似,即通过售卖课程向C端收费,但主要阵地是微信H5,课程提供方式是由培训结构直接开设专栏,机构讲师直接是主讲人。
创客匠人的玩法则不尽相同,其通过搭建H5知识商城向B端收费,而一整套微信端SaaS系统的最低售价为24800元,到去年9月平台的付费商家超过30万。
盈利模式虽不同,但二者都倚靠着微信生态。
借微信的庞大流量池,两家平台都推出了不同的分销方式,以实现规模化获客,并且乘着5G的东风,通过视频形式输出内容,在微信的社交网络中加以传播。
不同于得到,在微信生态中的知识付费玩家以H5为主形态,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在社群中流动,获客效果也比遭遇增长瓶颈的知识付费平台有着显著优势。
5G+微信生态,知识付费平台也可在此层面持续探索。
其次,从平台生态而言,知识付费平台应不断走向线上线下的融合。以吴晓波频道为例,其通过举办转型大课、企投家等线下活动,每年营收过亿,这也成为其营收支柱。
如今,得到也开办了线下的“得到大学”,混沌研习社则早先一步开设了“混沌大学”,各类知识付费平台都在线下活动层面有所尝试。
但本质上,无论得到大学还是混沌大学,线下课程与EMBA这类职业培训课有着相似之处,但IP属性更强,授课人和听课人的专业能力更强。
这也为知识付费平台指出一条道路:职业化教育。
目前,得到旗下针对K12人群的“少年得到”已上线两年,针对职场人士的“得到大学”也上线一年有余,而拟收购巴九灵的全通教育,其主业也是提供职业教育服务。
在知识付费平台不断走向线上线下融合获客的过程中,其有望在K12教育之外,针对新中产这一群体打造差异化职业培训课程,挖掘细分人群的商业价值。
借助线上建立的口碑优势,知识付费平台不断提供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专业度,吸引具备足够消费力的新中产人群在平台驻足,实现线上线下的流量联动。
知识付费平台可以沿此道路继续探索。
因此,无论是所谓的技术潮流还是职业培训,这显示出知识付费仍有机会,在微信生态里、在SaaS服务端、在新的内容形式上,这些层面仍有新的玩家能出现,而用户对于全面提升自我的需求始终存在。
知识付费行业厚积薄发,但顶着“贩卖焦虑”帽子的知识付费平台却是另一番模样,其用户增长已是略显疲态,琳琅满目的课程对用户而言并非福利而是负担。
对此,微信公众号作者“小鹿快跑”曾表示,自己在一年半里为知识付费支出超5000元,但时间飞速流逝,自己除了多了几根白发外,生活并未有实质改变。
知识付费平台愈发难以紧跟用户需求变化的步伐。
对知识付费平台而言,通过IP抓住铁粉并形成粉丝经济,这是各家平台的常规操作,但受制于头部IP的数量限制,以及内容本身竞争力不足,知识付费平台难以建立长效的用户获取机制。
内容获客的增长引擎未被点燃,在移动互联网获客成本水涨船高的情况下,无论是技术或是职业培训,知识付费平台未能打造出可持续的增长发动机,逐渐认清“收智商税”现实的用户会逐步流失。
此次罗辑思维虽未披露上市原因,但在面对增长瓶颈的情况,上市或许也是实现破局的备选项。
因此,从喧嚣中走来的知识付费平台,肩头压力变得愈发沉重,在增长瓶颈残酷现实下,得到、吴晓波频道等头部平台已走到新的岔路口,增长瓶颈限制着它们难以向上攻陷天花板。
而头部玩家若是固守铁粉优势,选择腰部平台的生存现状,这条路更为艰难。在头部平台纷纷身处险境时,腰尾部平台也只能固守城墙,艰难求胜。
因此,站在十字路口上,知识付费平台该走向何方?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知识付费在中国做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在于,现在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了,而成本也更低了。以前需要翻很多书本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要简简单单的“百度(搜狗)一下”或者“知乎一下”就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