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僵尸文学是面镜子

你是什么,就会读出什么…...

图片来源@全景网

图片来源@全景网

文丨深几度,作者丨吴俊宇

“跳海大院”在一周前推送了一篇名为《僵尸桂冠诗人会荣膺电子诺贝尔文学奖吗》的文章,这篇文章介绍了今天微博上正在出现的一种现象:

僵尸文学。

到底什么是“僵尸文学”?

它其实是某些微博僵尸号制造虚假流量的结果。僵尸号在大数据抓取技术帮助下,偶尔因为代码错乱产生了各种不明所以的内容。

这些内容在“僵尸文学bot”、“念诗bot”等“无聊”账号的发掘下,成了一种互联网现象——“僵尸文学bot”、“念诗bot”不断组织网友投稿,写那些不明所以的微博。

可以感受一波,所谓的“僵尸文学”文风。

有咏叹爱情的诗歌。

让我们从保护的掩体下走出来,然后涂上抗生素软膏,感受爱。感觉痛苦,摆脱令人窒息的角色,需要帮助。

如果按照中学生阅读理解标准答案强行解读的话,它或许可以如此阐释。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以及不畏受伤的强大精神。诗人明知自己会因爱受伤,却勇于打开自己的心扉。掩体和抗生素软膏这种奇特的意象组合具有开创性意义,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人强烈讽刺了当今都市中养备胎、玩暧昧等游戏人生的爱情态度。

还有感慨人生的诗歌。

活着,带着血,迷失的人迷失了,每一灌木丛里……

我们可以继续按照中学生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展开解读。

这首诗歌表达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复杂情绪。生活都市中的人总是向往着拥有更加美好的日子, 然而快节奏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让人缺乏活力,只有苟延生存的感受。为了“活着”,人们需要拼尽全力、遍体鳞伤。诗人通过血、灌木等讽刺了在所谓的奋斗中,都市人因名利、金钱迷失在钢筋水泥的灌木丛里。

再看看有关友谊的诗歌。

无论走多远,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们,神秘的黑色印花图腾排列在腰间两边 。

Go on,还是中学生阅读理解的套路展开分析。

诗人通过热情赞美了儿时的房子和池塘,讴歌了儿时友谊的崇高与伟大,宣扬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神秘的黑色印花图腾排列在腰间两边”象征现代都市人因为利益早已忘记纯真,“黑色”暗指为获得金钱出卖灵魂,逐渐和儿时的朋友远离。诗人讽刺了现代都市人为了物质生活放弃精神向往的孤独与无奈。

“僵尸文学”的诞生,某种意义上正是通过一种戏谑的方式表达反抗精神。其中充满了后现代荒诞文学的气息。

“荒诞”一词最初来自拉丁语Surdus,后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不能沟通或人与环境之间的根本失调。在西方文学的脉络里,“荒诞”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文学手段。

上世纪40、50年代、经过二战的劫难后,法国为核心的欧陆地区展开了一场荒诞派文学运动中。

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荒诞”是上帝“死”后现代人的基本处境。

在萨特那里,表现为人的生存的无意义,在加缪那里,表现在西西福斯式的悲剧,在卡夫卡那里,表现为异化、孤独、徒劳和负罪。

荒诞派文学的手法在诗歌、小说、电影中普遍存在,它的手法也比较有规律。

1、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

2、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3、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上述三首诗歌其实完全符合荒诞派文学的这几个主体。

就拿第一首有关爱情的诗歌来说。为什么要从保护的掩体中走出来?走出来之后为什么又要抹上抗生素软膏?爱、痛苦、令人窒息这些感受为什么会发生?

其实稍加联想,一副都市人爱而不得,不敢爱的画面便呼之欲出。这种零散、拼接、荒诞的笔法,读起来可笑,其实充满了悲剧的气氛。

“跳海大院”问,僵尸桂冠诗人会荣膺电子诺贝尔文学奖吗?

显而易见,当然不会。因为这种诗歌的生产其实核心技巧在于拼接。

在中国高校的文学理论课上常常出现这样一幕,教美学的教授会让学生做实验:

把关键词和短句打乱,重新组合拼接在一起。然后再寻找所谓的诗歌中的意境。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拼接、组合往往可以造就出奇的效果。

学生在拼接这些意向时似乎可以造就一个看似和荒诞派诗人毫无差异的结果,但显而易见,中间缺乏了荒诞派诗人们的故事和经历。

这种拼接就像你在做数学选择题时,随便蒙对了答案A,却不知道这个答案A究竟要如何证明出来。

不妨去看看美国诗人歌手鲍勃·迪伦在24岁那年的一首音乐《My Back Pages》。

Ah,but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

啊,昔日我曾经苍老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而今却风华正茂

Girls'faces formed the forward path

女孩们的面孔铺就前行的道路

From phony jealousy

从虚伪的嫉妒

24岁的人喊着“昔日的我是如此苍老,而今的我才风华正茂”,“女孩们的面孔铺就前行的道路”,几句诗歌似乎毫无逻辑。

24岁以前的鲍勃·迪伦被誉为是反战歌手,因为《Blowing in the Wind》等反战歌曲已然成为青年的精神偶像,众人纷纷给他安上叛逆的标签,希望他不断继续歌唱反战歌曲,表达对社会的抗争。

然而被他人定义的结果是,鲍勃·迪伦对此越来越厌倦,他只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愿意做的音乐,任何的束缚对他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无论以何种名义。他希望忠于内心。

所谓的“苍老”其实指的正是那个因为反战歌曲成名的自己太过苍老,而“风华正茂”则是指那个决定反抗标签的自己才风华正茂。

“风华正茂”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女孩所造就的——1963年鲍勃·迪伦和女友苏西·罗托洛陷入分手期。

当时风头正盛的迪伦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后,经济条件改善许多。伴随名利,烦恼接踵而至。因演出结缘,迪伦和“美国民谣皇后”琼·贝兹闹出绯闻。

罗托洛始终人们对她的认知——婚前被称作“小妞儿”,婚后被称作“老妇人”。“小妞儿”一词让罗托洛感觉自己不过是迪伦的一件财产,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迪伦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但我未必就该围着他转。”

苏西·罗托洛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一段话非常明确:

我明白我不适合他的生活。我永远成不了大师背后的女人:我不愿为了成全他而牺牲自己。我尚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也缺乏使命感和野心,但我无比清楚我不会成为他吉他上的一根弦。我不愿生活在他的光环之下,也没能力做他的看门人。

在和罗托洛分手后,迪伦曲风大变,决定撕掉自己的叛逆标签,《My Back Pages》正是写在那年。

如果没有这一连串故事和经历作为支撑,换成任何一个人来写“昔日的我是如此苍老,而今的我才风华正茂”,都会被称作是无病呻吟。

归根究底,所谓僵尸文学,其实就是一面镜子。它的解读是个解释学的问题。

“解释学”一词的词根来自古希腊语,其意为“神的消息”。当时,人们已把如何使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言的研究看作一门学问。

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卡西昂等哲学家在对宗教教义进行新的解释时,逐步把以往对解释问题的零散研究系统化

作为一门理论科学,解释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法国哲学家狄尔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解释学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

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写过一本名为《人生道路诸阶段》的书,这本书笔法极其零散,文笔又极为优美。以至于你几乎没有办法按照正常逻辑去阅读,因为一旦试图寻找书中的故事逻辑,你会发现其实毫无逻辑。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原本就是纯意识流的笔法,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18世纪下半叶德国讽刺作家利希腾贝格阅读时感慨:

Solche Werke sind Spiegel; wenn ein Affe hinein guckt, kann kein Apostel heraus sehen.

这样的作品是镜子,如果一只猿猴向里面看进去,任何使徒都无法从里面看出来。

僵尸文学也是如此。

你是什么,就会读出什么…...

作者:吴俊宇   公众号:深几度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微信号852405518

本文系作者 吴俊宇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