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美剧《致命女人》回避的致命问题

单身率屡创新高。

文 | 波波夫

临近终局,《致命女人》 (Why Women Kill )在最初构建的种种先锋姿态,一齐疲软。当然,给我如此感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本周国内上演的创业夫妻的互撕,其狗血和意外程度完全力压《致命女人》。

生活才是最好的导演,但还是先回到这部三观颇正的美剧上。

《致命女人》故事讲得不错:三个位于不同时空里的故事,在同一栋豪宅里被天衣无缝般地剪裁呈现,给予观众莫大的新鲜感。导演大卫·格罗斯曼保持了如同上一部口碑之作《绝望主妇》一贯的水准。

但在家庭价值观上,格罗斯曼在《致命女人》 里并不愿意再往前多迈一步:

姐弟恋破产,深柜同志不配颐养天年。40多岁的赛蒙妮挥泪与18岁小男友分手,不是因为棒打鸳鸯,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忏悔;赛蒙妮的基佬老公,就在获得妻子谅解、又与前男友重温旧梦不久,即被发现罹患绝症,最后选择了安乐死。

开放式婚姻也宣告失败,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刻踏入两条爱河。事业有成的年轻女律师泰勒,一手引入的同性恋人洁德,后来被证明不过是一个表里不一的纵火犯;三人行突破禁忌所带来的男欢女爱早早地就被家庭鸡毛蒜皮所淹没,泰勒把尖刀刺入了洁德心脏,再一次拯救废材老公伊莱,为这段三人行婚姻划上血色句点。

繁衍后代依然是婚姻的要义,为此,大太太与小三化敌为友、不计前嫌携手养育后代。家庭主妇贝丝可以容忍丈夫出轨,却无法容忍丈夫罗伯特对女儿死因的隐瞒和栽赃,当她发现真相之后,决然而机智地借刀杀人,结果了自己丈夫,和小三一起养大了遗腹子。

这显然是一部带有浓厚女性视角的电视剧,但并没有多少女权主义的意味,也谈不上反叛。从精神内核看,它依然是一部典型的传统美剧:三个女主角,在经历了丈夫的欺骗、背叛之后,她们依然选择了相信爱情、相信婚姻、相信好人有好报。

在面临婚姻、家庭对人们吸引力不断下降时,《致命女人》选择了捍卫传统。但这于事无补,从美国到中国,单身人群越来越庞大,婚姻就跟北极的冰山一样,一块块地从人类历史中剥离、消融。

早在2014年,美国成年人中的单身人口数就已经超过了结婚人数。美国劳工统计局记录了2014年8月所发生的历史性一刻,16岁以上的美国人当中,约有50.2%的人是单身,即1.246亿。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就在半个世纪前,美国成年人的结婚率一度高达70%。当时的一份有关美国人如何看待单身的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不婚人士要么“身体不健全”,要么“作风有问题”,要么“发神经”,总之是相当不正常的。

如果按照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说法,这无异于“种族自杀”。在罗斯福总统看来,那些结婚人数不足或者生育孩子不足的中产阶级白人女性,正在如何通过繁殖不足来伤害这个国家。

中国也是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仅7.2‰,创近10年来新低,其中上海结婚率全国最低,仅4.35‰。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高达2.47%,比10年前增加近两倍,单身成年男女总人数也突破2亿人。

恩格斯曾经这样教导年轻人,“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候,除了互相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单身社会的到来,有着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但更折射出婚姻作为一种结合方式的式微。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在2019年对1764名18~35岁的年轻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5%的受访青年归因于婚育成本高,不敢轻易走入婚姻;61.9%的受访青年归因于生活节奏快,没时间经营感情和婚姻。

这一调研结果在《致命女人》中似乎也能得到证明,繁忙确实是婚姻的杀手,在剧中的三段感情中,男女双方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女强男弱的情形,这种职业和收入上的不对等,最终投射到彼此在经营婚姻家庭上,双方投入的悬殊,最终导致感情上的失衡。

不只是出轨才会导致婚姻的解体。这在英格玛·伯格曼在1970年代执导的《婚姻生活》里就初见端倪,一对相爱的夫妻最终以离婚收场,不是婚内的背叛,而是彼此心灵的疲惫:“我真的厌倦了所有平常生活中的挑剔和宽容,所有所有琐碎的事情,我只想好好调整一下自己。”

随着人均寿命的持续提升,婚姻还将遭遇挑战。长寿会逼迫我们重整人生,特别是需要重新调整时间结构。这些额外的岁月可能会给你带来时间和机会,让你探索你自己,并且走向一种更接近你个人价值观和希望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按照你出生时所在社会的传统行事。

当前,美国有十分之一的离婚事件涉及60岁以上的人,与1990年比提高了两倍以上。从历史上看,生育和抚养孩子是人生中的核心。而长寿对于家庭最核心的影响是,人们花在养育孩子上的时间比例更小。

如果婚姻的意义在流失,那么取而代之的是什么?琳达·格拉顿在《百岁人生》一书中写道,“随着生活的继续,抚养孩子已不再是曾经的核心活动,一段友谊或许会出现。朋友与我们共享家庭支出,它们甚至可能成为核心家庭新的组件。”

过去,年龄是人生经历和友情的重要分水岭。针对美国底特律男人的非亲属网络研究表明,72%的亲密朋友和他们的年龄相差不到8岁。只有3%的年轻人结识53岁以上的非亲属朋友。约四分之一的老年人会接触36岁以下的非亲属朋友。

当年龄相近的人彼此接触时,倾向于强化对共同认同,并把彼此介绍给同龄人。用年龄清晰地区分我们和他们。但数字时代年龄的同质性已经开始瓦解,不同年龄的人更容易彼此分享经验、为友谊更多地打破年龄圈层提供可能。

但友谊能否起到婚姻对于人生的支撑和充盈感,仍是一个未知数。(本文首发钛媒体)

【钛媒体作者介绍:波波夫,科技商业专栏作者,关注被科技改变的世界;微信公号:波波夫同学】

本文系作者 波波夫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总有一部剧会承担对应的角色。个人觉得这部剧,更多的关注在讲故事和剪辑上就行啊,没必要去苛责。

    回复 2019.10.28 · via iphone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