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跃幕电影,作者 | 庞宏波
不能一概而论的监制。
监制在中国实际上起步就晚了几十年,从最开始的香港导演大量“北上”才彻底带火了内地的监制概念。这两年,宁浩、徐峥、贾樟柯、曹保平、张一白、陈可辛等大量监制出现,在导演和资本之间,监制的填充,本身就是工业化的一个具象。
尽管《误杀》是陈思诚第一次监制电影,但在《唐人街探案3》之后,陈思诚在这个超级IP的身份上显然要转型为监制。和传统意义上的监制有所不同的是,陈思诚的这次监制,更应该被看作是其探索产业化的一次尝试。
不拘泥于单片,而看重背后对于青年导演的扶持、对于IP布局的培育、对于市场类型的深耕,监制的背后实际上是创作者对于工业意识的觉醒。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以监制的身份出现,“以老带新”的组合催生出了更多填补市场空白的爆款。这不仅仅是中国监制的成长,也是中国电影工业化“人”的真正起步。
01 “误杀”
认知。
资本的认知,往往是凭借着直觉。所以肖央和出品方恒业影业的董事长陈辉带着《误杀》去找的第一个人,是陈思诚。
原因实际上非常简单,陈思诚在商业电影市场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是在类型上的驾驭能力,二是对于市场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陈思诚本身并不喜欢翻拍,但在又看了一遍原版之后,改变了想法。这个改变,源于对于本土市场的理解。
陈思诚认为可以借着《误杀瞒天记》这个“外壳”来讲一个非常中国化的故事,陈思诚决定翻拍,本质上也是看到了这个故事“外壳”的潜力。
在首映礼上,陈思诚也表示:“我们长这么大,一直在被别人误杀着,可能也在不知不觉中误杀别人。现在大家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自媒体,在信息极度爆炸的当下,每个人都可以言之灼灼地在网上评论别人,给别人贴上‘油腻’、‘渣男’、‘没演技’、‘男神’之类的标签。”
尽管外界认为这是陈思诚对于自己“误杀”的解释,但这本身就是《误杀》的主题。实际上,这个主题和原版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主题上《误杀》就进行了“修改”。而在人物上和情节上,陈思诚带着导演柯汶利同样进行了大量的修改。
最终,163分钟的《误杀瞒天记》在经过大幅度修改过后,成为了112分钟的《误杀》。从“改编”程度来看已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电影,只是共享了一个故事发起点的创意。从产业思维上来看这次改编,实际上是基于同一个IP下的“再度创作”。
而且《误杀》从点映就表现出了强势的状态。上映后连夺日冠,而且在整体口碑方面,基本上全面领跑档期。成为了史上评分最高的国产改编电影和史上评分最高的国产犯罪题材电影。
另外,陈思诚并没有直接执导《误杀》,而是选择了《唐人街探案》网剧的导演之一柯汶利。从这两年的电影市场来看,进入到主流商业市场的青年导演在类型片的表达上还保留了本能的“作者属性”。
从整个故事的改编程度来看,人物背景同样复杂的柯汶利或许是执导电影更好的人选。而作为监制的陈思诚,实际上是明确表达“不完全翻拍,渴望再度创作”的创作“轴心”以及保持类型、市场基本判断的商业“链条”。
02 风格
风格化。
《误杀》具有一定的风格化,这种风格化既有视觉层面的实际上也有文化层面的。
印度电影带有强烈的本土特色,所以将整个故事“移向何方”就成为了一个难题。虽然《误杀》的故事发生地在泰国,但本身的故事内核很“中国”。
泰国的现实非常适合故事的落地,但对于一部面向中国市场的商业类型片来说,首先要让中国观众能够产生共鸣。这种本土化创作,对于翻拍片的要求是极高的。那么对于一位青年导演来说,首先就需要一位在商业电影市场历练过且本身创作风格化较强的导演“领路”。
陈思诚从大众熟知的演员转型导演,从《北京爱情故事》到《唐人街探案》,其不仅仅是完成了身份上的转变,实际上也有市场边界的探索。尤其是《唐人街探案》系列要将喜剧和悬疑进行融合,这本身需要一定的市场阅读能力。
而在视觉层面上,《唐人街探案》本身的悬疑基调对于《误杀》来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宝库”。再加上柯汶利曾参与了《唐人街探案》网剧的拍摄,所以从风格上来说,二者更清楚彼此,风格也更明确。
例如在《误杀》中,泰拳比赛和搏斗场面进行快速的剪辑,增强了电影本身的刺激感。这种快速的剪辑和镜头调度营造出的“爽感”,实际上也是《唐人街探案》的“风格”。
其次,在高潮戏雨戏的处理上,导演也听取了陈思诚的意见。作为商业类型片导演,陈思诚显然要比柯汶利更清楚如何通过合理的改编来调动观众的情绪。而这处高潮戏的改编,实际上更强化了矛盾冲突,也更容易勾住观众的情绪。
这一点实际上在有监制的青年导演作品中非常常见,例如曹保平监制的《铤而走险》,整体的视觉风格非常具有曹保平的风格;而宁浩和徐峥此前的商业片本身就有很强的类型元素,所以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其强烈的节奏感和类型化,实际上也和监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风格契合,成为了监制和导演发挥1+1>2的一个关键。
03 角色
产业思维。
作为率先将监制概念带入中国的陈国富,此前就表示中国电影甚至是华语电影对于监制的理解非常晚。内地监制的兴起,又是由香港导演大量北上之后才带起热潮。所以,内地的监制,起步要晚几十年。
这两年,大量内地商业类型片导演转型监制。这一方面通过扶持年轻人激活了市场的产量,另一方面也将整个产业的工业化有了更明确的提升。
以前,由于整个产业的工业化不成熟,所以整个市场对监制的风评“并不友好”。但实际上,监制所承载的作用,不仅仅是最大程度确保电影能够顺利完工,实际上也是确保电影从艺术创作转变为商业卖座的一个连接点。
例如陈思诚监制《误杀》,首先在演员阵容上陈思诚做了大量的工作。肖央此前和陈思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谭卓据悉是陈思诚的发小。这些阵容上的“便利”,显然是初入市场的青年导演所无法企及的。
反过来对于资本来说,监制坐镇本身是最大程度上激活了电影的商业性。而在艺术性上来说,从整个剧本的改编到拍摄,陈思诚都有着极高的参与度。据悉,在陈冲的两场重头戏上,陈思诚亲自导演。这样的细节反馈出的是如今和前两年备受诟病的“挂名监制”不同,陈可辛、张一白、陈思诚等人在风格相近的作品中最大程度的参与,实际上能够看到整个产业的成熟度在逐渐提升。
而且电影从2月份开始版权谈判再到5月份开机、7月份杀青、12月份上映。整个创作环节的密度实际上也不容有失,这同样需要有既懂创作又懂市场的人把控,而非单一的交给青年导演来完成。
从整个产业的角度来说,监制的成长本身就是工业化的一个体现。尤其是这种“以老带新”模式下,青年导演作品的完成度、市场反馈都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水准。
陈思诚监制《误杀》的难得之处在于《唐人街探案》这个大IP下,陈思诚从产业的高度进行了一次布局。《唐人街探案》系列前两部电影奠定了“陈思诚式悬疑”的风格,而《误杀》的导演恰恰来自于《唐人街探案》网剧的导演之一。同样,在《唐人街探案3》之后,陈思诚同样会转型成为监制。
对于产业来说,相比单片票房成绩的高低,人才的流动、类型的深耕实际上才是更需要关注的价值体现。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如此机关算尽的陈sir,看来两女一男是他最大的败笔了。也可能是墨菲定律,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