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智远
- 被众多媒体热捧的文化输出“李子柒”
- 前段时间刚录完高德导航的口红一哥“李佳琪”
- 淘宝直播一姐“薇娅”
- 快手带货TOP玩家“散打哥”
- 网红歌手“摩登兄弟”
- 短视频IP办公司小野。
从C2B到S2B2C,众多案例的迹象表明,公司若想更长久的壮大市场队伍,就要选择“平台开放赋能”,“搭建有效的网络协同”与市场用户绑定一起,裂变个体,才是长久之路。
01 “开放赋能”
若不升级组织,ToC平台“2020年的生意会更难做”。
互联网从PC到移动,从增量到存量市场,流量红利明显下降。2019年下半年众多企业开始从增量市场转移阵地,开始深耕“存量市场”,开放赋能用户,从外界趋势表明,再也不会看到“高举高打”、“狂烧钱的竞争模式和平台品牌了”。
“流量洼地”,开始聚集在“部分腰部用户”,各大平台KOL上面。品牌的投放也在明显的从信息流转向KOL营销,短视频内容种草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建立品牌与用户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利用各大平台的KOL,做品牌的背书。
以工具类和ToC类头部平台为主(有赞,小鹅通,抖音,快手,小红书,今日头条,You Tube B站),新兴的社交电商,社交团购,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赋能个体,赋能小B,做B端生意”。
平台为什么要赋能个体: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阐述过的观点:经营企业的本质,其实就是经营知识。就好比都知道凡人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本质上都是由相关的知识创造出来的,这个可以定义为:生产的知识。
那么既然是组织,也就是说组织的定位,战略,盈利模式,使命愿景都是已经验证后成型的体系,这些方面共同协作,背后成立的就是品牌。那么与组织匹配的运营体系也就清晰可见了,这方面包括:产品的市场营销,团队建设,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
与此可见,赋能个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当中系统知识的运行系统,越是优秀的平台,这个知识内容运营系统就会越精良。
那么个人的能力与能量也就在稳定高效有序的系统中加速运行,组织存在的意义就是创造价值,而价值的创造是来源于组织外部,也就发生人际协作观点。你来我往,在时间轴上,人际信任水到渠成也就自然发生了,即赋能个体,本质背后是”搭建人际信任的网络“。
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关的人脉圈子,平台赋能个体一方面可以激活“存量组织”,另一方面利用组织里面的个体,得到营销传播的效果。
不难看出,从头部的这些玩家(头条,快手,小红书,抖音)等,都在利用相关的手段(“认证,加V,直播,发短内容,参与话题),“赋能微小个体崛起”,从而搭建协同网络,壮大自己腰部力量。未来所有的平台都是赋能平台,对于平台来说,提供更高频的互动场景远远比提供流量更重要。
02 “到底是ToC,还是要TO小B”
从平台方角度,这个问题我认为,“ToC和To小B要双驱动进行”
因为ToC的流量已经枯竭,ToB也不好挖。
B端用户有两种,大B和小B用户,大B对老板,中小型企业类型居多。小B端用户偏向于KOL类,自媒体,有一定的粉丝量,能够形成圈子文化,影响垂直领域部分用户做决策。
- "第一种小B端用户"
第一种小B端平台多半部分都是以工具类切入,比如“有赞”“小鹅通”。本质其实使用SASS工作让B做C的生意,给小B用户(商家,KOL)提供工具,供应链,营销,把满减,优惠券等都做成了标准化。平台获客层面,卖给B端的其实是服务,那么对于B来说,C端才从哪里来?就是自己的社交流量和品牌的私域流量。
这类B端通过自己渠道的社交流量私域流量的交易,从而也壮大了整个平台的GMV,MAU,平台方一方面利用B端的”私域流量“给自己做了TOC的宣传广告,一方面利用提供的工具,借了B端,曝光了平台品牌,智远认为,按照艾媒报告分析,这类平台会逐渐增长。
- "第二种小B端用户"
电商和社交团购是典型的案例,这类平台在开始直接做TOC,带TO小B,偏向于小B分销,用户购买会员费就可以进行裂变。但是不难看出,除了头部的一些玩家抓住了红海后,二梯队似乎都面临增长瓶颈。
因为都会面临共同问题,小B担心自己的私域用户被切,另一方面小B的拉新在一定周期后会显得乏力,切平台系都是灌输"挣钱“为导向,小B不挣钱,自己就流失了。
平台在经营自己平台系品牌的时候,理解的小B端用户,就是”自己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其他平台有一定的流量,自己能够带动商品的分销“,然后通过渠道,BD,大客户的形式,把这部分拉到自己的平台去卖货,遇到的问题像上述所分析,增长乏力,用户质量不高。
- "第三种小B端用户"
最后一种类型偏向于平台自己孵化,根据不同的导向,按照UGC的产出,购物消费的金额环比,打开APP的兴趣粘性进行分析后,把平台的用户分为三个层级,即中高低,“高”视为“头部用户”,粘性高,权益适当给多。“中”,视为腰部用户,需要做定期“激发”,低视为C端用户。
比如:“小红书”“今日头条”“抖音”,从平台运营维度分析,其实运营模式略为相似,头条的青云计划,鼓励小B,腰部用户去创作UGC内容,进行粉丝倾斜,话题参与,内容推荐,不同类目作者内容创作变现,加V等,很多的经典案例。
小红书,通过素人,KOL内容创作,和平台进行品牌代言人签约,可以接广告,接推荐,给与赋能变现。
抖音,火山,西瓜视频的运营模式和头条一样,各短视频内容更垂直化,类目划分,通过话题,标签,活动,创作,给创作者提供粉丝倾斜,加V等,和微博的机制略显得相同。
这类型的小B端用户培养出来,其实更容易绑定平台,跟随平台从0-1,关注度更高,在一个平台得到了红利,更不愿意随意的更换创作地址。
从平台角度分析,这三种小B端用户的区别在哪里?
第一种更像赋能,以工具切入,赋能小B,自媒体,KOL,去销售平台商品+自有品牌供应链商品,本质是销售SASS服务,但其实是通过SASS维度,小B作为切口,切入市场,做平台。
第二更像拉人头,平台上游搭建供应链(自营+POP+接其他仓+OEM)这四种模型,中间做平台,玩模式,一套会员分销制,销售礼包,拉人返佣,或者做成CPS导购系,面对的用户就是C,微信群,微信的小B,让他们通过模式去拉人,灌输价值观,能省,能挣钱,发展“社群团队”,其实这种对平台来说略显重了些。
第三种是“社区”典型的形态,培养自己的用户成为KOL,粉丝流量各种倾斜,让KOL,KOC在平台有成就感,通过UGC,或者活动,给自己平台的KOL绑定关系,一方面有了粘性,一方面通过KOL去辐射自己平台的C短,一方面提高了MAU,众多头部平台的运营策略首选,这也是赋能个体,激活组织的一种手段。
切换维度思考,小KOL,大KOL,辛辛苦苦培养10万,100万+的用户,假设用第一种赋能方式,我只需要SASS工具,然后还能做自己的品牌可以进行销售商品的同时,也能销售平台供应链的商品,自己培养的用户流量也能得到保护而不会被”平台拉走“,显然我是得到一个商城。
用第二种赋能方式,我就需要让所有用户开通会员,付会员费,把用户导入到平台上,而且还需要给用户讲解模式,体系,还要搞培训,卖货,这种更显的自己的流量被”平台“挖走。虽说是分销,但按照市场规定,最多做三层,一旦自己不做了,可能连收益就没有了,下面发展的人也和自己没关系了,对于KOL来说,风险性比较大。
用第三种赋能方式,在自己的平台,分层用户,通过UGC,创作活动,直播,加V荣誉等互动,来留住用户后,在引入其他平台的中部KOL,是不是更容易激活市场组织呢,也是值得思考。
做平台TOC还是TO小B,根据现在的市场运营规律分析,如果TOC平台到达一定的规模,在垂直行业属于半山腰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尝试TOB带TOC的,但是按照以上三种赋能方式,根据不同阶段,选哪种更合适,还是值得深思。
03 “个体如何抓住这次机会”
网络的有效协同,背后的是“价值的匹配”。
根据2018年10月份工商局相关报告指出,全国目前实有个体工商户为7137.2万户,这个数据并没有统计“野生个体户”,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新一代个体“出现,这个规模而却会继续增长,背后分析的原因有这两个方面:
一,当前经济增速下行,企业承受压力大,为了降本提效,企业需要进行用户结构的优化,裁员是用户优化的第一步,如果将降低成本又不耽误生产是HR部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将工作量分给个体,一方面帮企业实现按需求用户,解决高忙期间人力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又不用增加五险一金的成本。
第二,新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多可以让个体发热的平台是头部最为重要的抉择。
中国第三产业在2010年前后快速发展,猪八戒成立2006年,2012年,滴滴和小猪短租成立,2013年的美团外卖,2015后更是一个变革元年,“映客直播,云集”,“闪送,抖音,快手”,这些企业的背后本质其实都是解决更多“闲置技能”匹配的问题,从而个体劳动力和小B渠道商在新经济生态中快速的繁衍。
先聊用户视角
口红一哥李佳琪,淘宝直播一姐薇娅,快手带货TOP玩家“散打哥”,网红歌手“摩登兄弟”,短视频IP“办公司小野”,樊登读书会“樊登”,得到的“罗振宇”,PAPI酱,其实这些爆红背后,有一套似曾相识的底层逻辑,就是“内容”和"IP"。
“找到自己的垂直定位,发现价值,找对载体平台,输出价值,积累用户,找到商业化变现模式,做网红OR做APP或者知识付费,这就是一路成长的过程。
大概框架如下:
1.找到自身价值定位
2.围绕核心定位做UGC
3.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
4.做好内容传播“视频传播”
5.价值变现
就以上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做直播,做短视频,做每天60秒的知识服务,做每天的读书,无论从“技能”还是“发展”,都切入的非常的准确,像李子柒也是一样。SLG都有,“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就做“文化输出短视频”,
每个人都是一个IP,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差异化,都可以围绕自己的“优势”去做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同样也可以抓住小B当兴的风口,当积累的了一定的用户,自己想做APP,想做网红,那就是个人发展的决策了。
再谈互联网人的职业发展:
除了创业以外互联网人的职业发展线,似乎都似曾相识,到最后都是以”卖货收场“。
比如,HR的职业规划,升级打怪,从HR到HRBP,HRD,HRVP等,最后厮杀离场,做起来了猎头,做起了企业培训,卖起了知识付费课程。
运营人员从开始的活动策划,运营小白,到COO,一路厮杀,最后因为年轻人的出现,离场后发现自己不创业,可能也做起了“培训”“教育”。
采购到从采别人的商品,帮别人上架平台销售,做活动,做营销,几十年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供应商,开启了自己的“卖货之旅”,财务审计发展到最后却发现自己不是炒股,就是干起了“财务培训”“股权课程”,这一切都似曾相识。
聊下平台视角赋能:
微信大生态为了鼓励创作,开放了”公众号“,搜狐为了鼓励创作,开放了”搜狐号“,抖音,快手为了鼓励带货,”开启直播,短视频“,头条为了鼓励创作,带货“做起了UGC,这些都是”赋能的形式“,通过赋能也衍生出来较多的“可能性”。
平台赋能就是打开市场,但是赋能的前提是自身平台底层要做的足够优秀,比如:“SASS”工具的功能,体验更好,电商平台的供应链SKU,性价比更好,这类模型似乎在其他行业,“教育”“内容”似乎也能通用,平台通过释放每一个角色的价值,让个体强大,生态才能完整,而这一切,可能才刚刚开始。
掌柜观点:
1.赋能小B(新个体)激活用户价值,将会成为头部企业必经之路。
2.搭建有效的”市场网络协同“,或许是”市场组织壮大“最为重要的一步,
3.新一代用户需求多样,个体创造性变的越来越强,开放平台建立全新的协助关系,中国的未来,是属于那些懂得”赋能“的平台。(本文首发钛媒体)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生态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