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网友吐槽微博“四俗”:城里开咖啡馆、辞职去西藏、丽江开客栈、骑行三一八后,微信朋友圈也被网友列出“三俗”:小孩、宠物、自拍照。可见其火热程度,不过最近有些人不敢随便玩微信了,因为,老板和老爸老妈也来朋友圈了,瞬间有被雷劈到的赶脚。
父母的微信,加还是不加?
加了,可以给家里省话费
五一期间,在珠江新城某公司供职的小王通过低价促销网购得两部智能手机作为父母的中秋礼物,但不久他就因此而头疼了。父亲习惯了使用智能手机之后,小王教会了父亲使用微信和自己联系,按住可以发语音,让父亲觉得可以省下不少话费,因此快60岁的老爸现在用微信比自己还来劲。
不加,怕自己发感慨影响父母
同样是打算送智能手机给爸妈的小王就觉得还是不要加父母的微信了。“我知道可以设置黑名单什么的,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样做怪怪的。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加了父母的微信,有的时候父母发信息过来但是工作忙来不及回复,家人会担心的。”
小王表示用微信这种方式和父母沟通还并不是很恰当。
“我时不时的在朋友圈发点东西,有些是我觉得好的文章和图片。有时候可能一高兴了就发一段自己的感受,伤心了也发。这些东西不见得有多么见不得人,但是我觉得还是不要让父母知道为好,毕竟我们做儿女的只想要父母知道我们过得还不错。要是我的情绪影响了父母的情绪可不好。”小王说道。
小张表示自己加父母微信是经过考虑的。“我当初就想清楚了的,老人一般是不会去折腾这些软件的,都是我给他设置好的。我把他们的朋友圈、摇一摇什么的全部卸载了,并且设置好权限,父母根本看不到我的朋友圈。”
还有好多纠结……
上司微信里“留作业”
“小陈,你现在给我赶出一篇文案来,我明天要用到;小陈,之前的策划书我看过了,需要修改的地方我发到微信了,你改好明天发给我……”
80后上班族小陈最近总是被迫加班,自从某一天,微信里一条申请通过的好友验证信息来了之后,小陈有规律的生活就被打破了。
“一看验证信息是我上司的名字,真感觉眼前一暗。”小陈抱怨道,“不加的话,他知道了肯定心里对我有想法,加了的话,感觉自己的隐私会被老板窥探到,我以后就不敢随便在朋友圈里发一些抱怨工作之类‘吐槽’的话语了。”
以为在朋友圈“收敛”下就可以跟上司在微信上相安无事的小陈,却开始在下班后、在夜里不定时收到老板发来的“加班”信息,“总是在我做完一个方案后的几天内,半夜会发来微信要我修改这里那里,而且还说修改完第二天上班要交给他。”无奈之下,好几次小陈都只好爬起来“加班”。
小陈也表示,自己以后也会减少使用微信的次数,为的就是不想下班后还“摊上公事”。
不敢轻易发“感受”了。
对此最好的解决方法便是申请两个微信号,一个对公,一个对私。有的人把公私处理的游刃有余,有的人希望公私分明,两个生活圈互不干涉,那么申请两个微信号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搜附近的人搜出色情服务
当有一天走在大街上,利用微信搜“附近的人”这一功能,居然半个小时内在1000米的范围内搜到4个类似提供色情服务的信息,不知道你会作何感想,是像薛蛮子那样一往直前,还是一扫而过。这些用户几乎清一色在头像以及昵称上传递“大胆”、明显的性信息,点开用户相册,一些淫秽相片不堪入目,不免让人担心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影响。
其实最大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隐私问题,怕自己的心事被家人看穿,怕自己的生活被上司打乱,怕自己的信息被无聊的人窥探。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私人堡垒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的所思所想很直接的就被外化为微信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软件所分享的点点滴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父母和上司也加入共同的网络,因为一旦加入,很容易将我们和他们的差别抹平,而这正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有用户表示自己利用微信“跟周围的人打招呼”这一功能,由于次数频繁,竟然被腾讯公司停用了微信该功能。对此微信回应微信用户每天“打招呼”的操作没有具体的数量限制,但若用户在短时间内频繁操作,系统检测到会有安全风险,将会对用户的帐号进行暂时的限制。
一个“频繁操作”让很多无辜的人“躺着中枪”,很显然微信方面还不能对此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改变。而我们讨论如何使用社交网络,并不是要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希望能更好地使用它,或者对使用者的各种纠结有简单的启发。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我妈开始玩上了微信,学会了看朋友圈。<br/>然后我又从2b小孩子变成了正常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