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海尔内部人士揭衰退内幕:固步自封改革举步维艰》一文分析和报道了海尔目前的现状,我不久前发表在钛媒体的一篇《青岛海尔为什么风光不再?》也谈了海尔多元化的一些问题,今天再谈海尔的一个话题:互联网平台化和口号化。
海尔张瑞敏提出不上网就死亡的观点应该有十几年了,现在的海尔还在推进互联网平台化,事实上已经是先知后觉了,反应速度太慢了,我上一篇文章中肯定了海尔在自身业务链条的信息化,但是不可忽视一个事实: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常识,而不是多么时髦的东西,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当然,在中国很多大企业是远远不如海尔的,海尔毕竟也是一个国际化企业,对于海尔,观众们有更高的期待。
什么是才是互联网平台化?
互联网平台化有多个维度,包括供应链、决策系统、客户关系、营销等多维度的互联网化。海尔在互联网营销方面做得相对没有什么亮点,虽然有海尔商城等电子商务步骤,不过作为品类狭窄的海尔是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独立的商城的,很大的原因就是海尔的用户端营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化,那么多产品加起来不如一个小米,而小米只出了几款手机而已。
互联网平台化需要真正的互联网基因,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技术、营销实现创造性的发展,海尔消费类电子产品也没有真正意义实现互联网平台化,还是大量依赖线下销售渠道,在渠道变革的互联网革命面前,海尔很早喊出了口号,但也最终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他们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不懂互联网,一帮传统行业的人用传统思维在做互联网的东西,结果只有。。。。
海尔还是制造商思维,离用户还是比较远
海尔抓不住互联网平台化的历史机遇,不是他们不想抓住,而是他们思维固有的传统制造商思维,依托历史沉淀的品牌效应和广告来实现销售,线下渠道为主,而年轻消费者已经完全在线化了,他们是online的一代人,海尔没有互联网的用户,也没有互联网的感觉。
家庭电器产品虽然很熟悉,但是人们很少会在社交网络讨论这些,因为这部书需要频繁更换的东西,海尔产品战略的问题就在这里,海尔产品的用户群不等于活跃网民,那么,海尔电商类的一项使命就是要打破这之间的隔离带,如果做不到这个,就败了。没有海量用户,互联网平台就是纯吹牛,没有年轻消费者,海尔的增长不可持续,青岛海尔需要思维转变啊。
无论是自己造,还是贴牌造,就是捞一笔是一笔,靠的是运气,消费者可能知道海尔也卖笔记本和手机,但是消费者的心智里多数不认为海尔这些产品足够好,而海尔在产品和品牌层面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拿华为来对比,华为手机走高端知识路线,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海尔则在普通消费端争夺,海尔消费类产品没有实现个性化品牌,也没有实现差异化品牌。
制造商思维很可怕,我年初带着奥库传媒团队接触了一个台湾人在浙江的代工厂,他们要出自己的品牌,但是遗憾的是他们舍弃了我们针对他们创新产品的互联网营销,而保守地雇佣了一个浙江县城本地的营销人士。我们惊讶的不是他们没有和我们合作,而是惊讶他们在特色产品营销上的迟钝和犹豫,后来反思,我明白了,制造商思维就是造出来,找人卖出去,他们对品牌的价值和品牌的时间窗不是很敏感,所以,这样的企业是做不好互联网端的营销的。
海尔走出了中国,却没走出山东
海尔是典型的山东大企业,很踏实,很厚重,制造业起家,山东本土的金融业不发达,互联网基础设施发达,互联网产业不发达,海尔虽然是明星企业,但是依旧没有走出山东企业的套路。这个问题几乎是山东本土大企业都面临的问题,青岛几个知名企业近年来也悄无声息了,几乎都在多元化,同时,也没有格力那般大的发展,我们不清楚这些企业内部,无法从微观去判断原因。
海尔也许在很多国人眼里,应该追赶西门子这样的巨头,而西门子的强大很多一部分来自于其庞大的设备和城市建设解决方案上,靠白电的话,西门子也不会太好过,但靠一类产品,很容易像诺基亚一样大起大落。海尔的多元化,除了房产外,多数还是在消费者端产品方面,这条传统战线之外,海尔没有开拓出产品之外的东西:粉丝经济。
海尔集团应该多学习一下阿里巴巴
近些年的海尔缺少一种气质,没有了当年的颠覆精神,更多地在巩固地盘,而不是颠覆某一个领域,所以,海尔集团要真正走出困境,我个人认为需要学习一下阿里巴巴的思维方式。阿里巴巴集团也有大量不赚钱的产品线,有的甚至堪称垃圾中的战斗机,但是阿里在电商、支付、金融等领域都在做颠覆性地变革,自己领导变革,从而自己成为领导者。
阿里值得海尔去认真学习的是获取人才的方式,杭州不是互联网的大本营,但是阿里却改变了杭州,阿里通过自己的人才战略让很多人离开北上广来到杭州,并长期定居下来,同时,依托阿里和淘宝体系,产生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电商、互联网、网游产业链条,杭州成为电子商务中心。
相反,去看看海尔,确实是青岛的一面旗帜,但是没有给城市真正的改变和提升,因为制造业的生态是缺乏流动性的,海尔又没有去营造出生态系统来。阿里靠近浙江商品基地,让很多小创业者赖以生存和成长,而海尔身处蔬果发达的胶东,自己有一流的冷藏系统和物流系统,却没有想着去帮助和改变一下农民和果蔬生态链条,而这是热门的电商领域。
青岛海尔没有买下青岛中超足球队,是战略胆怯
以青岛海尔的实力和管理能力,完全可以买下青岛队,并支撑青岛队进入夺冠行列,这无论是对青岛人、对山东人、对企业都是有很好处的,足球是展示品牌的好机会,无论你是否夺冠,都可以深入人心。青岛海尔是城市的骄傲,希望海尔不要忘了青岛是足球城,青岛队主场场地是中国最烂的,海尔如果帮助青岛足球,带来的广告效应,远比得上央视广告,要知道全国几亿球迷在重复你的队名。
张瑞敏作为青岛企业家的的大佬级人物,任由乔胖子折腾青岛足球而不管,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而同样是政协委员的许家印教授却借助恒大足球成为全球明星,成为了大英雄,恒大因为足球而获得的品牌价值和连带收益远远大于付出,张教父可以周末看看球,拿个冠军还可能被习大大接见,多好的事儿啊。
当然,海尔有自己的战略,也许张瑞敏团队不喜欢足球,但分析下来,青岛海尔近些年来缺少什么呢?不就是缺少激情和让人兴奋的东西么,足球比冰箱更让痴迷,进军足球是海尔走向个体化、个性化消费者的最佳路线,借助电商,可以开发出很多创新的东西来,比到处电视做广告强太多了。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本文的后半段已经开始胡说八道了。张总不是政协委员,是中央候补委员,一直候着呢,已经三届了。这里面的信息量太大了。管理立企20年前是创新,现在已经不是了。这个企业发展的20年中有太多遗问,这里不可多说。张总早就不是20年前的那个张总了,呵呵。一句话,海尔的神话早就破灭了。
高屋建瓴,未见分析,具体操作起来可能还是不知道咋办。 恰好在海尔IT部门参与海尔为应战1111的系统升级事项,看起来海尔在IT上投入成本也不少(据内部员工讲也裁了一部分人,而且裁了就不许招人),对系统的压力要求也是按平时的100倍考虑的。 看此文,不知IT部门的预测依据哪里来的。
希望张总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