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的一天早上,我匆匆的起床,匆匆的吃完早餐,匆匆的挤上人满为患的地铁,终于到了匆忙生活唯一的一点闲暇时光,在不用拉扶手也屹立不倒的地铁上掏出手机,打开新闻聚合类软件,挑一些“浅趣短”(浅显,有趣,短小)的新闻放松一下,至于那些深度的大长文当然也不能放过,我还算是个比较有内涵的人,就收藏起来(在手机上看深度文章真的是一种折磨)。
到了公司楼下,在一个类似ATM机的前面停了下来,输入我的新闻聚合软件的账号,刷了我的信用卡,两分钟不到,一份印刷精美的杂志就出来了,杂志的内容就是我刚在手机上收藏的文章,这是我自己定制的杂志。
……
上述类似ATM机的东西并不单单是我所幻想的,它存在于现在,它在现实中的名字叫做MegaNews。
关于MegaNews,《第一财经周刊》上有详细介绍的文章,在这里我简单地提一下:
MegaNews是由瑞典新闻记者,主持人Lars Adaktusson和他的哥哥Hans所建立的公司MegaNews Sweden的产品。MegaNews是一款自动报刊售卖机,通过网络连接报刊与杂志电子版内容,用户可以在Mega News屏幕上浏览到报刊内容的摘要,然后通过Mega News的触摸屏选择他们所喜爱的报刊内容,再使信用卡上的刷卡机进行支付后,他们所选择的杂志内容可以被打印出来。
而且MegaNews采用了理光公司提供的数字彩色印刷技术,使得当场打印出来的报刊质量完全不逊色于报刊亭售卖的印刷产品。
理论上讲,在传统纸媒中,杂志和报纸都会超量印刷,以保证无论客户在哪出现,他们的杂志都会被注意到,这意味着有40%的印刷品永远都卖不出去,MegaNews的出现正是为传统出版商提供了渠道,降低了传统出版商的印刷成本,还有利于环保,因为40%的印刷量的削减,大大减少了以往大部分温室气体的排放。
《一财》上讲MegaNews的商业模式至少听上去能让产业链上的各方面都得到实惠,首先解决了发行量较小的小众产品营销能力弱,渠道稀少的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购买的传统印刷品和MegaNews打印出来的几乎没有任何的差别,更加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的同时,消费者将会一对一的被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但是窃以为,在传统纸媒中,这种商业模式也就只适合小众产品,大型的纸媒不会屈身与MegaNews合作。
对于现在传统大型纸媒来说,还处于转型新媒体的初级阶段,如今盈利还主要靠线下,而线下主要靠的是广告,广告主最在意的就是发行量。
如果搞定制,当人们的定制习惯被培养起来,同样会是纸质阅读,一个是读者自由定制,一个是编辑定制。而一般来说,一本独立的杂志可能读者非常想看的文章只有那两三篇。一本拥有固定版面固定内容,另一本读者自己感兴趣的,读者的选择可想而知。
传统大型纸媒这样做会丢了自己很多的原有购买者(一本杂志肯定不会所有文章都合你口味),而即使这三篇文章按照人们印刷的次数来付费,但付费的利润怎么能够抵得上减少的发行量造成的广告费用的流失呢?
所以传统纸媒不太可能和MegaNews合作,即使合作也只是某种自身渠道到达不了的地方,MegaNews最多只是一种附属。
而大型的的纸媒如果不做,那MegaNews上面只存在小众的报刊杂志,那么MegaNews就只可能是个小众产品,而机器的成本1.5万美金可不小。
如今中国的媒体正处于转型期,传统媒体正在努力转型以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新媒体正在为了内容,用户和盈利而探索。关于新旧媒体之争的文章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请打开钛媒体,在搜索栏输入“新媒体”)。
MegaNews这种模式,搞聚合,搞个性化定制,这不正是中国的新媒体努力的方向吗?
那么MegaNews模式会不会是中国这时期新媒体的有形的翅膀呢?
说纸张会消失的请闭嘴,人们其实还是喜欢纸来阅读
纸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字文化的的载体。近几十年,不对,是近几年来智能手机的兴起使得移动阅读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让一些人觉得电子屏幕迟早会取代纸。虽说已经有美国的学校使用ipad来代替了课本,但依旧改变不了我对纸张的信心。
“尽管目前网络出版物和电子书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出现了取代传统纸质图书的趋势,然而仍有超过七成以上的国民依旧对传统阅读方式有所偏好。”新华社的一篇文章里提到。
在移动的时代,手机确实是每个人接触外界信息的很重要的一个方式,而用户和新媒体的接触也大多都是通过手机,手机等移动终端便携而且所承载的内容丰富。
手机是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神器。等公交,在地铁上这些场景随时随地拿出手机来看两眼就能消磨短暂的无聊时光,所以传统的各种功能到了移动端加上了一个“微”就会很火。
钛媒体美女编辑葱葱在她一篇文章《又一种新媒体模式:“拆解”你的新闻》中介绍了将新闻拆解的来适应移动端阅读的模式。新闻阅读应用Circa将每一条新闻拆解为最小的单位,用信息流的方将新闻的场景还原,达到改良移动端的阅读方式的目的。
移动端适合阅读类似微博那样短小的信息。但不能说明手机是一种好的阅读方式。
从生理上说,手机屏幕刺眼的光直射眼睛看久了不舒服不说,而且还有可能造成黄斑部病变,黄斑部病变一般是老年病,但现在因为手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年轻化趋势。
手机小易于掌握,所以我们阅读的时候怎么舒服怎么来,错误的姿势长时间的阅读日积月累下来,身体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碎片化阅读的深度和知识传递的有效性的确令人质疑。”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如是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微博等快餐式的信息大受欢迎,但它只能称之为信息,而不是文章。
文章之所以成为文章,必定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看文章就像是在盖房子,有空闲的时间盖上一点,之后再闲下来要接着看,看过的久经风吹日晒早已不知是何物。碎片化的阅读只适合“微”字辈的产品。
在网络时代,超过1500字的文章读者的数量会立刻下降,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但是稍微有点内容的文章就很轻易地超过了1500字,更别提一些深度报道几千几万字,手机屏幕显然还应付不了我们对内容的需求。
那么我们一般在进行浅阅读时看到喜欢的长文会怎么办,先收藏以后再看。但是以后真的会在翻开手机去认真的读长文吗?可以看到那一段写Google reader的人里边多少写抱怨rss订阅的文章越攒越多,最后再也没有信心读下去的作者。微信将自媒体账号折叠以后,又有多少人会进订阅账号里将所有的文章再认真读一遍。所以存下来以后再读只是用户回避困难的安慰一下自己的借口。
我也随机抽取一些手机用户做了实验,同一篇长文章存在一个手机,一本纸质书和一本电纸书(nook)里,试验他们会用哪种工具看?长文不出所料,大部分是纸质书,小部分电纸书,用手机的几乎为零。而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短短一点的文章大部分人也选择了纸质书。
可能我做的调研不是很科学,但也能说明一个事实,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在纸质媒介上看文章,尤其是长文。
人们还是习惯在纸张上阅读文章,人们还是喜欢在纸张上阅读文章。我们在电子屏幕上读长文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及移动端其他应用诱惑的纠结纠结,潜意识里存在一种恐惧的心理。
人们使用电子屏幕进行阅读并不能说明人们喜欢使用电子屏幕进行阅读。当然, 一旦出现和纸张特别像(要过好于电纸书)但又像手机一样方便的媒介,纸张或许真的会消失,但不会是现在。
纸张这种几千年的文字载体,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不是发展了几十年的电子屏幕能取代得了的。
MegaNews模式更适合人们对新媒体的阅读
如开头所想,MegaNews可以和一新闻聚合客户端合作或者自己开发一款新闻客户端,在新闻客户端所收藏的文章,用户可以用同一账户登录到MegaNews的机器上,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将自己定制的杂志打印出来,而且打印的精美程度并不低于传统的杂志,人们就可以在最喜欢的纸张上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自己的阅读享受。
如果MegaNews能够有人将其铺的遍地都是,那么人们在移动端发现什么阅读的需要,随即在地铁站,公司门口各个地点就能将其打印出来,拥有移动端的方便和快捷。新媒体传递信息的效率让传统媒体只能望其项背,MegaNews即时需要即时打印的模式的方便快捷和新媒体高效的结合,还具有纸质媒介阅读体验的优势,人们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它呢?
MegaNews就会是新媒体开源节流的好渠道
看起来新媒体的渠道似乎挺宽广。虽然微信5.0折叠了公众账号,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新媒体的信心。但还有微博,刚推出的百度轻应用,以及鲜果,zaker和各类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仍为新媒体建立了通往用户宽阔的道路。
这些平台动辄都有上亿的用户,新媒体扎堆在这些平台,似乎听起来应该能够利用这些平台来开源节流。但效果真如我们所想吗?
“微”字辈的一听就是进行浅阅读的地方。微博上面信息量过大,用户的心理期许也是快餐式消费,新媒体的信息很容易埋没到信息流之中。而自从微信5.0折叠了公众账号,如张小龙所想,通讯的主要目的不被干扰,大多数人上微信更纯粹了,订阅号的文章打开率直线下降。
而至于那些聚合订阅平台,用过的都知道,它们其实一直都和微信5.0的公众账号一样,天然对各类新媒体进行折叠,想要阅读新媒体需要先进行订阅,在这个新媒体井喷的时代往往某一类大大小小的媒体有成千上百个,能够被选中概率应该比某个妃子被皇帝翻到绿头牌都要难。
而订阅了之后,依然面临着读者打开率的困扰。用户先面临移动端各类应用的诱惑,大多数用户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估计还是先打开微博微信看看有没有信息,所以用户会不会打开你所在的阅读平台是首要问题。
人都会贪多嚼不烂,尤其是免费的东西,在聚合平台订阅新闻一个用户往往能订阅几十甚至上百个频道,一个屏幕上能够显示数量有限,第一页往往是平台默认的最吸引人各类精选。
一个频道代表一个新媒体,一个频道有好的内容,但好不过所有媒体的精选。因为用户时间以及精力有限,用户更倾向于已经被推荐被认为的好内容,用户被平台默认的精选所截流。那么用户打开后面频道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新闻客户端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即使打开了平台,新媒体有幸被皇上一直宠幸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
如果新媒体pc端的死忠粉移植到了移动端呢?用户碎片化的时间里面临着屏幕上各种应用的诱惑,打开了客户端注意力也容易被“精选”所吸引,当用户又想在pc端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在移动端看”的借口又在阻碍着用户观看。死忠粉在移动端的留存还是个很大的困扰。
现有的新媒体平台开源节流的效果都不明显,而新媒体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有没有独立的app。渠道为王的时代,酒香也得怕巷子深,文字这种无色无味甚至连声音画面都没有的东西更是怕得要死。
而我认为MegaNews将是一个好的渠道。
虽然MegaNews将也是和手机新闻客户端相结合使用,但是目的不一样。
使用传统的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浏览信息,而登陆和MegaNews相关的客户端的目的是为了找出自己感兴趣一些文章,然后打印出来在纸上看。
用户使用移动端阅读,就像是用户在买衣服的时候在试衣间将看中的一件件衣服进行试穿,不管试衣间的环境多么的恶劣:空间小,没有凳子,炎热,脚臭味,仓促的时间。
而MegaNews这种模式,像是用户将看中的所有衣服都可以拿回家里来试穿,家里环境要比试衣间好得多:明亮宽敞的房间,可以滚来滚去的大床,适宜的温度,清新的空气,想多久就多久的时间。
所以,用户在挑衣服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尽可能的浏览更多的频道,以最多的找到更好的内容,新媒体的打开率自然而然的就更多了。不像是在试衣间试衣只挑店员推荐的爆款或者自己认为最好的匆匆一试。
用户通过MegaNews打开新媒体,并且在优秀的阅读介质上阅读,如果你的内容足够好,久而久之,培育起来忠实的用户群体,盈利也就不是什么难题。
当MegaNews打印出来的杂志阅读完毕,如果觉得那某些内容好,分享也变得容易多了。老板想给员工看,妈妈想给儿子看,哥们想给朋友看,对象要给对象看,那么挑选那些内容再进行打印,付过款后,让赠与的人输入账号直接就可以从机器中取出,甚至和快递公司合作直接送货上门都何尝不可。
印刷精美,内容精品,还满含着爱心,比移动端的分享好过几条街,“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儿子不看了。”
而且MegaNews需要在线下铺设机器,机器会铺设到各个地点,地铁,写字楼,学校等等,那么有了线下的这些机器所位于的地点信息,内容以及接下来要说的广告就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后期再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更能为读者提供感兴趣的内容和信息。
盈利不再会是新媒体的困扰
纸媒和新媒体都是媒体,为什么纸媒一直有钱赚,新媒体只能喝夹杂着很多pm2.5的西北风?
有人说纸媒的内容质量高,周刊,一星期出一份,有专业的记者来调查撰稿,都是精品;新媒体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好多文章如同嚼蜡。但你仔细思考一下,很多新媒体相当于日刊,每天要接受大量的投稿,不都是专业的写手,不可能每篇都是精品,但一周下来总会有好多闪亮之作,数量至少够出一本周刊。
一份关于某个事件的分析,大部分人估计会更喜欢新媒体上面的内容,因为新媒体的稿件有很多事件参与者所撰,更具有专业性和说服性。如果将新媒体一周的所有文章文章挑选出来做周刊的话,我想并不比纸媒的周刊要差多少。在好多的网上书城其实可以看到新媒体出的电子周刊,钛周刊,知乎周刊之类。内容的质量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都是没话说。
中国的新媒体赚不了钱还是因为用户没有培养出付费习惯
在现在的中国,文化产业中B2C之中B的一端知识版权意识越来强,但是最重要的C这一端基本上还是对此无视,而且神通广大的无良的小B还特别多,再加上C的钱往B那边去还很麻烦,所以靠“仅此一家”这种东西来对用户收费显然是幻想。所以国内的用户就一直培养不了为非实体的物品付费的习惯。
所以音乐收费的雷声大雨点小,视频网站的盈利还是主要靠广告,你只要敢收费,第二天用户全都跑了不是没有可能,因为过了这村还有这店,国内最不缺少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各种盗版网站。
举个例子,你想看免费一部新上映的电影,等上一天抢版的便会出现在某鲜红的播放器的资讯界面上,等上几天,高清的片源在互联网上就会到处都是,有免费的谁去看收费的。2012年全国的观影仅为4.6亿人次,所以不要小看国人对“免费午餐”的渴望。
而文字这种东西没有音乐和电影那样抓人眼球,文字更需要去主动的接受,国人对音乐和电影这种浅的享受都不愿去付费,更不要提新媒体了。
虽然近期自媒体有罗辑思维5500个会员名额只用半天售罄,160万元入账以及陈坤微信平台一天千万会员费那样令人血脉喷张的例子,不是我想打击新媒体人,但这两个事件明显是应该归于粉丝经济学的范畴里边讨论的,它们不能代表成千上万的新媒体,所以我们能够想象新媒体像传统媒体那样收取订阅费是多么荒谬的事情。
新媒体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传统媒体历来不是卖“纸”赚钱的,广告是生存的根本。而广告也应该是新媒体人的最终归宿,但如今新媒体大都属于成长期阶段。因为有很多为了扩大自己影响力一稿多投的作者,以及如今转载没商量的业内规则,再加上评论文章内容也大同小异,所以各个新媒体内容的同质化相当严重。
如果这时候上硬广无疑会严重打击用户体验,尤其是在移动端,而软广一方面降低媒体的内容质量,另一方面影响自身在用户心中的形象。
在培养用户阶段,新媒体不会为了那么一点广告费而影响了公司长期的发展,这也是互联网公司一贯的做法。
至于办活动等营收模式,我觉得对于媒体来说似乎有点不务正业。
所以新媒体不要说有盈利,就是有营业收入还是遥遥无期。
而MegaNews模式将好的内容赋予了好的载体,好的渠道,还有便捷的付费方式。
我认为MegaNews模式将会是新媒体现阶段盈利的希望。
当未来如果MegaNews的机器铺满了全国。有了纸张这个人们习惯为之付钱的载体,MegaNews可以按用户打印的文章的数量和长度来收取费用,而新媒体可以按照MegaNews里边自己的文章打印的次数来向MegaNews收费,相比与传统杂志这种收费更为精准。人们不用再抱怨我买这本书就是为了一篇文章。
读者感到自己花的所有的钱都花的值,他们付费的动力就会更大一点。
而由于MegaNews付费渠道的便捷和畅通,读者不仅买杂志方便,赞赏作者也更方便了。在打印杂志的时候付款很简单,顺带用人民币赞一下自己喜欢的作者在付费购买杂志基础上就更不费工夫,作者也就有更多的激情写出好文章。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乞丐为什么能够赚钱赚的媒体都看不下去了,要进行曝光。就是因为乞丐自身内容的质量很高(老幼病残),而且人们付钱的方式快捷简单,把口袋里的钱掏出去就好了。
既然到了纸这上面,怎么能没有广告。人们已经习惯在纸质上看到广告,如果广告的质量不像地方小报那样粗糙低劣,人们不会感到厌烦。
传统媒体的广告价值正在持续下降,因为谷歌和facebook等互联网广告更加具有精准性,价值更高。如今大数据的发展使得广告的投放变得更有效率,广告主能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真正需要的人。而在传统媒体中,广告主只能根据媒体整体的定位来选择合适的刊物投放。“不是每一个订阅《一财》的都能买得起奔驰和游艇“一个《第一财经周刊》的忠实读者如是说。
正如前文所提,MegaNews将机器铺设到全国的各个角落,然后再根据所处的位置来分发广告,在学校就不推送针对学生的广告,在公司就推送公司的广告,MegaNews利用lbs技术推送广告的技术甚至要比移动端有效精准得多。
而聚合新闻客户端账号登陆和MegaNews即时打印这样的模式以及自身渠道的lbs优势相结合,使得定制的杂志也能够有定制的广告,既不会惹人嫌,又具有极高的精准性,极大地克服了纸媒广告的局限。
比如一个大学生在学校的MegaNews机器上登陆了自己的账号,后台根据MegaNews的机器位置来确定这个用户应该是一个学生,再根据他订阅科技数码类的频道,最近特别感兴趣介绍手机的文章,那么MegaNews就可以为其提供关于手机信息的广告,而他打印的时间是中午,就可以顺便提供学校周围餐馆打折的信息。
内容能够收费,广告又具有很高的价值,新媒体的盈利自然水到渠成。
我觉得国内的新闻聚合平台可以考虑一下这样的模式,虽然把线上的搬到线下有点反人类。但我觉得MegaNews应该是一种过渡性的东西,在中国当下的媒体转型的阶段,这种O2O的模式应该是新媒体很需要的
这是我看过《一财》的报道之后关于MegaNews的想法,这篇文章我觉得应该和我之前写过的一篇《家政O2O》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各位看官不要较真。
关于MegaNews我也觉得有很多不可行之处,最重要的应该是政策,成本我觉得不是什么难事,这些难处如果有机会我会再详谈。
Ps:一旦有比电纸书体验更好地阅读工具,屏幕很大而且阅读体验好,但能够折叠携带方便,反应速度快,屏幕刷新快,有专门的智能系统,有较多的应用。我觉得这才会引起传统书本的革命,而且估计手机也会受影响。
那么我们一般在进行浅阅读时看到喜欢的长文会怎么办,先收藏以后再看。但是以后真的会在翻开手机去认真的读长文吗?可以看到那一段写Google reader的人里边多少写抱怨rss订阅的文章越攒越多,最后再也没有信心读下去的作者。微信将自媒体账号折叠以后,又有多少人会进订阅账号里将所有的文章再认真读一遍。所以存下来以后再读只是用户回避困难的安慰一下自己的借口。(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手机不适合长文?这个不准确,你看那些拿着手机看小说的人多了去了,那人们为啥不看新闻长文呢,关键在于大家都是浏览新闻,而不是想要在自己挤地铁的时候还要从新闻中学习点什么
作者的头脑风暴吧,(强)很有新闻 o2o 的感觉。 只是感觉印刷成本太大,可行性还需要再考量。
什么时候可普及呢
从线上搬到线下,创意很好,但培养用户付费的阅读习惯实在是个长期的过程。打印出来的杂志排版和纸张能符合用户的需求吗?传统媒体或许愿意将Meganews作为附属推广,但投入资金毕竟不会太多,Meganews的存在意义就类似于自助打印了~主要盈利源于广告~~
很有新意,新媒体也走O2O道路。这是个不错的方向,但是短期内很难实现!……
感觉就好像是个新闻搜索聚合线上结合线下,可是长期下去 新媒体不就是沦为这样聚合软件打工的,那么新媒体的盈利从何谈起,除非打印出来的问题所属的新媒体进行投放广告然后和聚合软件商进行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