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观点】所谓自媒体仍是传统媒体

现时的自媒体“生产”的内容,大多是多余的语言的泡沫,毫无价值。如果说传统媒体的很多报道是“华丽的无用”的话,现时自媒体的生产则是“廉价的无用”。自媒体,更像是每个人的一个主编梦——希望能指点江山,把控话语权,获得影响力。

自媒体把自己太当“媒体”了

即使现时已经有许多独立个人开设了自媒体账号,但其实所谓自媒体仍只是一场草根的狂欢,更像是另一场超级女声式的海选的秀,当然,但远谈不上繁荣、成熟。

原因有三:

一, 现时的自媒体还没有创造新的内容生产范式

传统媒体——也就是我命名为古典媒体的那些东东和那个时代,有一套历百年而未衰的严格的文本规范和生产流程,比如倒金塔结构、比如对数据的处理、对直接引语的控制等,它被称之为“纪律写作”。在现时的自媒体人的内容生产上,仍只是“本能写作”而已,也就是从小我们学会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还未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建立的一套白话文修辞、行文的体系。

尽管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崭新的苗头:比如作者以“我”的身份直接出现,比如不交待繁复背景,而是提供超链接

二, 现时所谓的自媒体人的身份还不够独立

大部分人仍是《认知盈余》一书所描述的,在正职之外,利用业余时间和知识,撰写个人评论。因此,这些作品,难以与过去纸媒上的专栏、博客所区别。也很容易被传统媒体以稿费或专栏作家的方式“招安”。

三, 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逻辑相似

大家对自媒体公众号有两个持续的疑问,一,每日生产能否持续,会否精尽人亡?二,商业模式在哪里,如何养活自己?我想说的是,这其实是问错了问题——自媒体把自己太当成“媒体”了。

因此,很多的做法和想法,还是传统媒体1.0的想法。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什么是传统媒体的特点,传统媒体讲究的是什么呢?第一,它要定时出版;第二,内容一定得是原创的;第三,它一定得有商业模式。很多自媒体也是这样玩的:比如我必须得坚持,每天得更新,要不然我对不起我的粉丝;我必须得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原创的质量不能够保证,大家就都开始攻击说连程苓峰都写不下去了。

第二个误区,就是必须有个商业模式。上半年程苓峰的微信帐号有了一些广告,赚到了三十万,大家觉得是个非常成功的范例,觉得大家都应该这样做。请问从内容到读者、然后获得广告这样一个循环,难道不就是一个传统媒体的生意模式嘛?假如自媒体还是这样玩的话,不就仍是传统媒体1.0的思路,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媒体。

现时自媒体的生产只是“廉价的无用”

在我看来,现时的自媒体“生产”的内容,大多是多余的语言的泡沫,毫无价值。如果说传统媒体的很多报道是“华丽的无用”的话,现时自媒体的生产则是“廉价的无用”——成本极低的喧嚣与热闹,有沉淀价值吗?

过去的传统媒体人是所谓包打天下、指点江山,社会的万象我都要指点,我要点评一下。年纪轻轻,我就告诉国与国之间怎么样处理国际问题,告诉CEO怎么赚大钱,其实身份是不匹配的。这就是传统媒体的荒谬之处。现时的自媒体,我觉得更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情,只在我擅长的领域发言就对了。否则就类似于你拿话筒到大街上问一个市民一样,每个人都能评论两句,凡是这样的东西,都属于“多余动作”,泡沫就是信息的泡沫,其实你并不提供什么价值。

对读者来说,也会越来越偏向于想看到一些更专业主义的、更有经验人士的分析和判断,这也就是为什么类似于知乎这样的网站会兴起的原因。

在我看来,现时的自媒体,更像是每个人都想实现一个主编梦——希望能够指点江山,希望能够把控话语权,希望获得影响力。

我所理解的“人即媒介”

我相信,未来,人即是媒介,人人都是媒体,这不意味着人人都要办成一个CCTV或者人民日报,不是广播,而是窄播。每个人都是信息中继站、载波放大器,真正实现网状的信息传播。这是我理解的人即媒介的含义。

也因此,对自媒体有几点建议:

1,你生产的是魅力,不是内容。(引自罗振宇的观点)

2,达人/高人模式才有生命力。你只对你专业的领域发言。

3,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服务。让读者为你的这种服务行为付费。而不是广告商。

4,自媒体意味着自组织。最终,你会成为帮主、社团领袖,你粘连的细分人群才最有价值。

我的自媒体试验:荐读

 

 

最后说一下我的自媒体试验,以实践来说明以上的论点不是我产生的新的“语言的泡沫”,嘿嘿。

我个人所做的微信公众号叫“荐读”(jiandu2013),“初始设置”有三:

一, 绝对不原创。因为我不再自信于可以指点江山、点评一切,所以,只分享每天大量阅读析出的好文章、好书。避免产生更多的多余泡沫。

二, 只是朋友间的分享。不追求订阅人数,那些我不认识的人的订阅,对我来说是无意义、无价值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对于我而言更像是社交的一种方式,拓展朋友圈,寻求更多志趣一致者。所以,我声称不以读者的阅读好恶为转移,也就是说,我压根儿不想服务读者这回事。其实,也就是过去把邮件分享,变成今天的公号分享而已。

三, 不求商业化。绝对不想吸引那些所谓的贴片广告,打破那种内容、读者到广告的模式。它不是内容的聚合,而是遴选。未来,也有可能“荐读”会变成一种经纪人模式,帮助好内容找到好读者,帮助好读者找到好内容,读者的“打赏”只付给有价值的内容原创者,而不是“荐读”。

我的试验只想求证一件事: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推荐,和原创一样,亦有价值。

【 仇勇,中信出版集团信睿客新媒体总执行人】

本文系作者 仇勇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