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本质上已经升级为一个浏览器了。想想我们用笔记本时,对浏览器的使用程度,就可以想见,我们如今对微信的依赖越来越说得过去。因为微信(功能层面) = PC版的QQ + 浏览器。
我们越来越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微信群,通过朋友们分享的链接来打开一个页面(比如微信红包)。只不过我们通过微信打开的一个个网站,不再是960px+宽度的传统Web页面,而是变成了一个适应手机分辨率和小屏幕,基于Html5语言而又能动态交互的手机页面。
微信上的“扫一扫”功能,实际就相当于Web时代浏览器的“地址栏”,而二维码又可以与之前的链接来回转换。相当于我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之后,实际是用微信内所附加(封装)的浏览器,打开了一个网站而已。吸引用户的是用浏览器能打开的某个应用,而不是浏览器这个工具本身。工具只是提供便捷,而应用才解决最终需求。
打开浏览器越来越少
在前几年的移动互联网,UC浏览器(应用)可以通过解决“为用户省流量”(需求),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平台,顺带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而如今,当绝大多数用户更多地使用Wifi,以及3G越来越普及之后,这个诉求点,慢慢就不再是刚性的需求。
我们使用独立浏览器的时候就越来越少了。没了省流量的需求,我更希望把一些使用频次高的应用,作为一个单独的App下载到手机上,而不是在需要它的时候,再去浏览器里,先搜索,再打开。
手动输入——然后搜索,这样的操作在手机上太复杂了。于是,最高频的搜索项,就变成了一个个独立App,分散了原本PC上搜索的巨大流量。可以说,微信探索出的这条路,才是移动端,浏览器真正该有的模样。
想想Chrome吧,那可是Google旗下,操作系统级别的项目啊。听说最近Chrome在用Web进攻iOS的地盘了吗。以后给Chrome(或任何一个浏览器)换上你的图标,再默认跳到你的Html5官网,去掉地址栏,这就是一个可以通过苹果审核的App了……
三星和英特尔主推的Tizen系统,Mozilla的FireFox OS,都是基于Html5的技术所构建的新平台,希望借此来打破iOS与Android的垄断。这样一想,Google对Chrome持续不断的投入,本身就是在为自己的Android铺后路了。所有巨头都已经明白,一种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自由适配和显示的技术,一定是未来。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手机上的每个App都是一个浏览器,而这个App所调用的,是在OS(操作系统)里封装好的WebView(浏览器接口),其实那就是一个浏览器。(正如在微信朋友圈,点击分享的文章会跳出一个新的页面,就是用的系统提供的WebView接口,所打开的)
频率高了,就能形成渠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应用都是一个渠道,而接触频率最高的那个,必然就像当下的微信一般,会成为最具含金量的渠道。频率高了——就能形成渠道——就可变为平台,再基于你这个App的功能,提供一些可被第三方应用程序调用的接口,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就渐渐诞生了。
和传统媒体相比,如今的智能手机离用户更近,而手机的所有应用里,微信又离用户更近了一步。
PC上,是多任务的显示,屏幕很大。即便用户没有需求,我也可以通过占有你的注意力,来成为渠道。比如右下角的某安全卫士+杀毒,某输入法,某聊天工具等等,诸如此类;手机上,屏幕有限,应用间的跳转很麻烦,也很不流畅,在应用内用Webview的方式来展示内容,基本不用在App里加任何的代码,既节省开发成本,App大小也不会增加。
后期维护和版本升级还容易了呢,这就是Web相对Native App最大的优势。在手机上,传统的浏览器之所以在智能OS时代越来越边缘化,就是因为,我们在某个场景下,产生的某种需求,第一时间想起的是一个app的一种定位。
那么,如何做一个牛X的App呢?
寻找人类出现最频繁的需求、行为,然后基于此做一个App。这才能有机会建立一个新的渠道,从而建立一种新的规则,一种新的商业……像阿里的“来往”,这种跟在微信后边牙牙学语的App,除非功能上重新定位,否则浪费时间在抄上,不如好好地从理论下手,研究一下有用的东西呢。
【作者为媒介学研究者,大产品理论实践者,微信号:iamzealen】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从用户体验上说,今日头条这类新闻应用更适合做为浏览器替代。手机上网主要的功能是看新闻,看段子,看吐槽,跟着吐,所以今日头条更有优势。今日头条还打通了微信朋友圈,很厉害的。
渠道为王。当年PC时代,文件夹都可以当浏览器,当然现在也可以这么干,如果体验足够好的话,哪个小白用户还会去再装个xx浏览器,更何况是在手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