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O2O既不是颠覆,也不是扯淡

在餐饮行业门店不会消失,餐饮消费的堂食主流不会改变,餐饮业的基本形态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说餐饮O2O改变餐饮业是扯淡是不对的,餐饮O2O已经是时代大潮,这一点也无法否认。

在餐饮O2O领域,我们要警惕过左和过右的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互联网无所不能、颠覆一切,以后没有用户了,只有粉丝了,公司全部都要互联网化了,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微信、O2O等都是彻底颠覆、改变餐饮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的,等等。

另外一种是认为餐饮业作为传统的行业,移动互联网再怎么发展也颠覆不了,“马云再有本事也没法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填饱肚子”,一切关于互联网颠覆、拯救餐饮的论调都是扯淡,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所发生的市场与消费者的行为变化视而不见,这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论调!

其实,这两种观点的视角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也都有所偏颇,餐饮业是最传统、最古老的传统行业没错,的确,再过100年人们也没有办法通过互联网填饱肚子,但是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也在变,因此,我们要认清在新的时代来临之际,哪些在变,哪些永远不变,是我们所要坚持的。

先来看哪些因素是永远都不会变的。

首先,餐饮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完全走向门店消失,餐饮业的基本形态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有一种论调认为互联网会最终让餐厅完全通过外送实现,这是不靠谱的推论,无论怎样,餐饮消费的堂食主流不会改变,外送目前不足餐饮的10%,这个格局未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餐饮不仅仅是完成吃饭这件事,也还有交友、聚会等社交因素在里面,绝对不是外送这一种形态可以代替的。

第二,餐饮的基础是出品,如果口味不好、品质欠佳的菜,再怎么“高大上”,再怎么忽悠成互联网思维,最终都会灰飞烟灭;

第三,符合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心理的性价比永远是不变的商业法则;

第四,符合消费心理预期的环境和服务永远都是不变的。

再来看看哪些因素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宏观环境的变化而随之改变,因此餐饮业也要随之跟上时代的潮流,否则就会有被时代、被消费者抛弃的危险:

主要是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消费者与餐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改变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权力的转移来说明:

第一,   知情权的转移,互联网的出现让搜索、比价、许许多多的信息、知识变得异常容易获得,消费者有非常广泛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因此餐饮行业以前希望依靠信息不对称而宰客的做法,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第二,   话语权的转移,在互联网时代,由于web2.0的出现,特别是由于微博、微信的出现,使得普通的消费者对信息表达的自由,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话语权实现了相当程度的转移。餐饮业对这一点的体会尤其深,大众点评的汇聚消费者的力量是任何餐厅都不敢小觑的。

第三,   交易选择权的转移,当处于商品经济的时候,普遍处于短缺状态,消费者是没有选择权的,生产什么,消费者就必须使用什么,你还别不满意,还有更多的人没有机会得到产品呢,这种情形相信40岁以上的人都不会陌生;而到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过剩,供大于求,因此消费者被赋予了巨大的选择权。这一点是最早经历市场经济洗礼的餐饮业最不陌生的。市场经济教会了餐饮业最早树立客户第一、客户至上的观念。

第四,   表决权的转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者参与一个活动变得越来越方便了,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湖南电视台关于超女选拔的活动案例。餐饮业之前也非常渴望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往往通过在座子上放反馈意见表来收集消费者的意见,而每年换新菜品更多的是老板、厨师、经理们个人的感觉、个人的意见,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餐饮企业有了强大而有便宜好用的武器,可以随时随地倾听消费者的反馈意见,通过吸引消费者参与表决,餐厅会更加容易做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只有深刻洞察了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市场、商业的规则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对餐饮业的所发生的影响,才会做出正确的对策、正确的部署,才不至于出现“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指传统企业认识互联网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看不见,视而不见互联网大潮对市场的冲击,第二个阶段是看到互联网对传统生意的影响力还很小,不足以撼动自己现有的业务,因而很是看不起,到了第三个阶段发现互联网对市场的冲击已经非常大了,几乎在一夜之间会影响了自己的业务,因此怎么也看不懂,到第四个阶段,想改变,却已经来不及了)的状况。

 

【作者 王济民 北京多来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创始人】

本文系作者 王济民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