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竞争2.0时代:产业和学界锁定高校竞赛

IT技术高速发展,这种变革在给消费者带来不断惊喜的同时,也给产业界带了人才的困境,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导致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与其等待,不如出击,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和高校合作举办相应的竞赛来为自己培养潜在人才,建立影响力。

“你碰到的所有问题是你书上看不到的!”

3月18日,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的演讲台上,阿里巴巴CTO王坚博士对下面两千多个前来听演讲的学生如是说。

阿里巴巴集团把这场技术论坛现场选在了著名学府北京大学,且有马云亲自站台(马云在北大的演讲可移步《马云在北大的演讲中都说了什么?》细读),会上阿里正式发布了其大数据科研平台——天池,并启动了基于“天池”平台的阿里巴巴大数据竞赛。

为办一届技术含量很高的比赛阿里砸下了重金。钛媒体编辑了解到,阿里方面准备为优胜者设立最高达百万元的奖金。阿里将在这场大数据竞赛中,开放其云计算基础设施和一定的真实商业数据给参赛高校,学生们可以用其提供的数据和平台进行研究测试,其算法将在今年双11在阿里平台上展开实战。

而就在仅仅一周后的24日,在相距不到两公里的清华大学FIT楼,另一场竞赛——2014年ASC大赛的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ASC,全称为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主办方宣布该大赛为“全球最大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和“阿里巴巴大数据竞赛”的做法类似,ASC大赛将开放目前世界上运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和相关的平台给学生进行实战竞赛。

超级计算机,是一种由多个节点(通常上万)组成的可以进行很强的计算和数据处理的能力的计算机。它在科研、地质勘探、汽车流体力学设计等复杂工业设计、动漫渲染甚至是快消行业(诸如薯片如何精准切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能耗巨大,操作复杂,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人也对超级计算机都不是很了解。

开放“天河二号”给学生作为竞赛平台,将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高校学生了解超级计算机提供帮助。而让学生有机会驾驭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对于相关领域的顶尖学子们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各种计算机大赛不断的进驻高校,其背后动因即是人才战略。毕竟现阶段,培养高端的IT领域人才需要付出较高的教育成本,而有实力的企业就希望通过竞赛类的形式引导学术界对自己平台的支持,并完成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为不可避免的“人才战”打好基础。

在我们惊叹于科技和互联网给现实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时,在这些变化背后提供支撑的各种IT领域技术也在快速的发生变革。各行各业中,IT技术的发展变化可能是最快、变化最大的。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技术的普及速度远远跟不上变革、更新的速度,新技术在给消费者带来不断惊喜的同时,却也给产业界带了人才的困境。

一方面,高速的产业变化一直在拉动企业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IT行业里来;而另外一方面,由于产业高速发展,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导致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

王坚博士说,之所以现在的尖端技术都掌握在工业界,而非学界,并不是因为工业界有更好的人才,而是因为工业界掌握了相关的基础设施。但光有基础设施,没有相应的人才也是让企业(尤其是IT领域的巨头企业)非常头疼的事情。阿里集团数据委员会会长车品觉曾在一次关于大数据的会议上感慨,

“太快速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有时候是很难去匹配的。”

在超算领域也存在差不多的问题。虽然国内在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方面有所突破,但实际应用的缺乏一直制约超算着超算的发展。目前,大多数超算应用都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国内由于人才缺乏,相关应用和产业发展都滞后。

作为大赛发起人、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恩东和他的团队在三年前举办了第一届ASC大赛。在回忆第一届大赛举办的情况时,他说,“那时候很多高校里面对于高性能计算,只知道有这个事,基本学校里面相关的院系里面没有跟高性能计算的专业,也没有这方面的教师,研究基础实际上非常差。”

因为高校基础差,此届ASC大赛除了比赛本身,还给参赛选手提供了相应的网络课程,帮助选手们掌握超算的相关知识。学生们有问题时,还可以通过给定的帐号向国家并行计算中心的的工程师寻求技术支持。

第一届ASC的参赛学校非常少,只有27所队伍参加,而到今年这一届,已经吸引了82所来自全球各地的高校,甚至包括了来自美国、新加坡的海外高校。比赛的不断推进中,产业界和学术界也加强了沟通和了解。

过去,在超算大赛领域名列前茅的基本上都是清华大学、国防国防科技大学这样的“常任冠军”。而主办方告诉我们,2014届比赛的初赛阶段产生了一匹黑马,太原理工大学这样的高校异军突起,拿下了本次大赛初赛的最高分。主办方告诉我们,常规举办的超算大赛反过来对学术界是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的,学术界对相关领域越来越关注,甚至部分高校都开始开设超算技术的相关课程,使得大家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太原理工代表队的带队老师李明在决赛开幕式的现场透露,学校近年在信息和计算科学的专业下面设置了高性能计算专业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调整代表了一种趋势。通过这种产业和学界联合举办的大赛,双方之间的沟通得以加深,使得人才培养更接地气。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参加此类比赛也对其自身发展也颇为有益。一方面,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的机会非常难得,另外一方面有机会获得价值不菲的奖励。凭借大赛经验,参赛者更可以丰富其简历,如果参赛得奖,对其就业或者继续深造都有很大帮助。

 

技术变革之下,如何使得学术界和产业界保持良好的互动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往小了说,这影响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高校的就业率;往大了说,必然会影响中国整个科技行业的发展。

如果说当年中兴、华为冲进高校,将应届的相关班级整个拿下是人才竞争1.0版本的话;那么,通过各种技术大赛激发学生兴趣,定向培养人才,并引导学术研究方向,应该属于人才竞争的2.0版本了。(本文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叶元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企业大量砸钱,一方面是抢先一步占领校园(人力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塑造自身影响力。

    回复 2014.03.27 · via pc
  • 高速的发展的技术,需要更多的人才去挖掘它,更加丰富的使用范围,让每一种技术都能发挥其完整的功能。[ali郁闷]

    回复 2014.03.27 · via pc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