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共享经济,很多人会说到Uber,甚至于憧憬以后的Uber for everyting。说的其实是Uber的这一个交易形式。Uber现在进入中国了,在上海,深圳和广州都有了服务,只不过鉴于国内法规的情况,是和用户公司合作,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加入,那样的话在国内就是黑车或者蓝牌车了。政府是不太愿意看到的。
当然,Uber在美国也不是都一样没有法规上的风险的,毕竟出租车系统存在已久,不会轻易出让利益的。这反正天下乌鸦一般黑吧。
且说我们这里城乡之间交通不便,于是就有了点到点的叫车服务。其实跟Uber的点到点服务一样一样的。一部电话,几部车,然后就开张了。两种定价方式:
1.包车:你一人或几个人一部车,80块从城区任意地点到郊区,或者从郊区到城区。
2.拼车:报告你的位置,让后等着凑足路线上的人数,一般3到4个人就ok,没人30元。从城区送到郊区或者从郊区从到城区。
一般第一种方式,车子会快一点,也可以提前做好预约;第二种就要等候多点了,也没法预约。
基本模式其实和Uber差不多,只不过穿上了科技的外衣,Uber有一个更好的优势就是数据。两种数据:
1.使用数据:什么时候在哪里有多少用户打开了Uber,然后又有多少人叫了车。这个能更好的预测需求。
2.车辆数据:哪些车,在哪里,什么路段,什么速度等等。这些可以更好的知道车辆供应情况,以及通用户需求的匹配。可以让用户知道什么车在哪里,多久可以到达他们所在的位置。
这些传统电话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当然不是说传统方式没有这些数据,只是会粗很多,有概念而已。
针对更多数据,Uber在定价策略上就可以有更进一步作为,因此主要有三种定价方式:
1.一样的点到点固定定价模式;
2.跟目前出租车一样的,起步+加上每公里费用。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跟我们出租车起步价10元3公里,超出部分每公里2元一样样的;
3.动态定价。根据供需情况调整价钱,从而获得供需平衡;
一看起来就知道动态定价容易有争议。大家可以还容易想到国内春运提价,所谓求得供需平衡的道理。从经济学供需曲线来看,这个是对的。基本上来说,价钱调整合理,最终所有车都会被用到,总共能服务到多少人,还是会服务到多少人。而且一般常识说得是,如果这时候利益比较大,会吸引更多提供方加入,从而让供应成本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好了,这些当然都是经济学上的解释。不过很多人还是会很期待说,丫的,为什么就不能有足够的供应了。这点其实还要看整体的波动性,毕竟需求是波动的,就像我们看多了上下班高峰期间打不到车的情景。而闲时,又会有好多空着的。
而Uber作为一个交易平台,是不会为了这些空闲时间买单的。对吧,它本身就是一个轻资产平台,操作方式更多的又是科技公司的做法,寄希望于数据分析更好的满足供需平衡。而且之所有有机会,也是因为传统的出租车模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导致的。
好,那我们拉回来,再看看Uber是一个怎样的平台,为什么提供的是用车而不是其他服务,是否可以提供其他服务呢?
我们看一个事情能不能做成,通常要考虑说这个需求市场是否存在,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增长。那我们就从交易量,边际成本和收益,以及成长性来看看。
交易量:用车这个市场很显然是存在的。而且从传统出租车服务上看,单次交金额和交易频次,也就是说被重复使用的概率是高的。出行这东西是经常性的事。这点上看,选择用车作为切入点是可行的。
边际成本和收益:这个在用车上好计算。买车的钱属于固定成本。这一点在Uber其实是不用承担的,要承担的就是获得一个车和司机资源需要的成本,在获得运力情况下,争取更多且不超过该运力的用户,边际成本是极低的,而边际收益却很大。这个再可以那出租车打比方,司机交了月租金这一固定成本后,剩下的边际成本就是油钱和车的损耗,边际收益大的,所以有驱动力。Uber每到一个城市,布局下来后,边际成本就不高,而后就看收益。当然,这也是拜规模经济所赐。只不过规模当中需要的是更多准确的供需匹配。
成长性:理论上来说一个城市一个做下去就好了。可是实际上,挑战也在于此。看看之前,团购网站的一帮大军,一大群销售经理坑此坑此的前仆后继,现在也没多少了。Uber会不一样吗?Uber遇到的是各地法规的不一样,比如说到了中国就只能和租车公司合作。Uber目前各个城市的拓展都是通过铁三角轻骑兵来执行的。一个总经理,一个社区经理,一个运营经理。当初,这么多团购网站为何不能如此轻量呢?其实也很清楚,团购太杂了,接触的多得很。而且更多是一种促销吸引客户。而Uber第一步是建立其车队,然后通过已经的品牌效应,拉来用户。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从按需供应的角度看,在你可以方便获得用车服务时,你是否还需要有一台车呢,或者说总是开车呢?这会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至少一开始,出租车和传统租车服务还不能满足或者满足的不够好的用户,还是不少的。
作为一个交易平台,并且是一个下探到实际线下服务的平台,Uber做的是让原子和比特都流动起来。是一场企图更好的结合工业和信息产业的结晶。所以会是下一代交易平台的模式吗,也就是我们听了N遍的O2O。
Uber开始提供送花等服务,除了人流(哈哈,节操?)当然也可以物流。所以可以有更多的服务,再想想,送的人可以是去提供服务的,这就更好的促进了服务网络的形成。而且如果数据分析得当,供需匹配合理,那么单次服务成本就下降,意味着价钱也可以下降,服务的流动就更趋向于自由,虽然不能向比特一样自由传输。
这一流动中,移动互联网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好说是人剑合一,可是每个手机确实让每个人成为了一个信息流动节点。从而让每个用户在使用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去提供服务。
Uber是这样的,你本来有车有时间,现在可以去赚点钱了。Airbnb让你的空着的房子可以短租出去了。你没房没车呢?你可以做菜,那么做完了,让Uber帮你送到客户手里呢?
好吧,回到最初的题目来:Uber是一个怎样的交易平台?
虽然,Uber一样先建立车队开始,但是却是从需求端发起的进攻。是on-demand,按需供应。而其不拥有车辆,司机等资产的模式,避免很大固定成本的开支,从而可以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不过服务质量的提升就需要靠数据分析能力的表现。
Uber选取的是一个相对标准化的服务,这跟当初Amazon选取标准化的书来卖一样。不过Uber一开始就更像是eBay,本身不投入车辆,而是通过招募形成一个服务网络。并且在移动互联网的条件下获得数据分析进人获得预测能力。就像Amazon早前申请的专利一样,可以预测用户的行为。Uber要做的也是更好的预测用户,时间,地点和相应需要的服务。更像给当前的交通运输装上了神经系统,可以感应发生和要发生的事情。
Uber城市铁三角突击队的发展,更像是发展特种兵而不是像之前团购的地面部队。建立的是日常要反复使用,而不是之前团购打折招徕顾客的模式,是有持续性的。当然目前团购也在转型,并且已经初具生活方式风范。而未来Uber也会是一个不仅仅是用车的系统。
P.S
像金融系统要防欺诈,保障用户财产一样。像Uber一样的服务平台,用户隐私和安全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已经有多起司机性骚扰女乘客事件发生,同时司机在所谓非 “为Uber工作期间”撞人,Uber的表现也让人认为是推脱责任。人的安全不仅是生理也包括心理,所以不是简单的保险可以覆盖,虽然我也相信,保险产品会与时俱进。一种新的契约精神和人际信任会需要重新审视和建立。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一看起来就知道动态定价容易有争议。大家可以还容易想到国内春运提价,所谓求得供需平衡的道理。从经济学供需曲线来看,这个是对的。基本上来说,价钱调整合理,最终所有车都会被用到,总共能服务到多少人,还是会服务到多少人。而且一般常识说得是,如果这时候利益比较大,会吸引更多提供方加入,从而让供应成本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