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综合】6月5日,万科郁亮携万科管理层赴万达总部学习交流。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说,万达电商曾经招了一些做互联网出身的人,后来发现,“他们来了只是卖东西,找不到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万达电商前CEO董策最近刚刚离职,上任不到1年。(见钛媒体前文《太频繁,万达电商又秘密换帅,CEO董策已离职》)董策日前发布内部邮件,称由于家人生病,自己不得不回澳洲照顾,因此,要和万达电商同事分开较长一段时间。
不过从王健林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万达集团对万达电商目前的状态并不满意。2012年至今,万达电商已历经两位CEO、两位COO。(见钛媒体前文分析《钱、资源和人都不缺的土豪万达,电商业务三年内再次受挫》)
在王健林看来,万达的发展规划中,电商并不是单纯的销售导向,它承担的任务是:把万达广场的客流,转化到万达的会员体系中,然后挖掘会员体系数据,再做金融、文化、体育等新兴产业,给国人开辟新的消费领域。
事实上,目前互联网电商比较擅长的战场还是那些产能过剩行业,比如服装、手机、电器、书籍、农产品等。都是做电商,最终想“卖”的东西不一样。王健林明确地说:
“世界上不需要另一个阿里巴巴了,要做不一样的东西。”
这样做就面临两个问题:一、要跟互联网电商竞争,会员的数量必须快速增长,而万达广场的扩张速度天然不如购物APP的装机速度;二、会员体系能给会员提供的东西必须五花八门——有谁希望拿着一张卡,只能在几个特定的商场使用呢?
万达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更快;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买。
学习微信的快速扩张、小米推崇的“参与感”。王健林曾说自己不用微信,“要回复的太多了,耽误时间”。但他在实战中的“快”打法,却表明他熟谙微信网络的妙处——快速扩张的魔力,庞大用户基数带来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他计划在会员中寻找精英,从一开始就投资参与万达广场的开发,未来共享收益,这与小米推崇的“参与感”,也有相似之处。
当然不只是让会员再光顾广场,买更多的衣服和鞋,因为这样会陷入与互联网电商的价格恶斗,万达的思路是:
一方面是加大体验性消费的比重,“线上线下结合,万达不搞谁搞”;
二是布局那些在国外比较成熟,但在国内还刚起步的行业,一开始对这些行业不熟悉,自己形成能力比较慢,索性把别人的资源、能力买回来,提供给会员。万达在国外扩张,并购为主,投资为辅。
他还表示:“线上往线下走不容易,线下往线上走也不容易,但最难的是线下……它是体力活……互联网一定要和实体结合,所谓互联网+。”
当被问及万达历史上有四次大转型,在高度不确定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万达根据什么做出转型决策?内部如何推动转型落地?王健林回答到,转型是从被动到主动的。
“历史上万达要感谢两家公司:上广电和时代华纳,一开始万达广场要配电影院,先是和这两家公司合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中止,被逼的我们就接过来了,有人说不能搞,我说从全世界看电影院是标配啊,于是接过来做,后来发现还能盈利,一两年后,就由被动变成主动行为,觉得电影可以产业化。”
做文化产业,觉得应该有金融支持,但不能像工农中建一样搞,必须利用互联网工具,带团队集体讨论形成这种模式。转型的理解与执行,确实困难,是一个长期过程。好在王健林自己是创始人,谁不执行可以把谁撤了。进入一个领域如果搞5年不行,就退出,如果总是要当年见效,是搞不出什么东西的。
现在万达内部基本形成共识:万达的未来就在文化与金融。(钛媒体编辑曹天鹏整理)
以下是《万达周刊》对此次交流会的内容实录:
买与卖
王健林讲话的声音不大,略微沙哑,但思路清晰,很少重复已说过的句子,介绍万达“商业地产”、“文化集团”、“金融集团”和“电子商务”四大板块时,PPT上就是简单的结构图,一个数字也没有——数字都在他脑子里:他记得20年前中国注册球员的数字,记得各个业务板块的当年和五年、十年计划目标,记得万达广场顾客的等待停车时间,记得国际上体育类公司的市盈率(200倍),也记得中国的人均体育支出是美国1/60,欧洲的1/50……
一方面,你可以把这理解成管理的细致(当然许多管理者也能做到);另外一方面,随着他对四大板块介绍的展开,你会发现,万达应对传统行业最大挑战——互联网的打法有其独到之处。王健林明确地说:“世界上不需要另一个阿里巴巴了,要做不一样的东西。”
互联网出身的人,只是卖东西,找不到感觉
王健林说,万达电商曾经招了一些做互联网出身的人,后来发现,“他们来了只是卖东西,找不到感觉。”在万达的发展规划中,电商并不是单纯的销售导向,它承担的任务是:把万达广场的客流,转化到万达的会员体系中,然后挖掘会员体系数据,再做金融、文化、体育等新兴产业,给国人开辟新的消费领域。
事实上,目前互联网电商比较擅长的战场还是那些产能过剩行业,比如服装、手机、电器、书籍、农产品等。
都是做电商,最终想“卖”的东西不一样。
这样做就面临两个问题:一、要跟互联网电商竞争,会员的数量必须快速增长,而万达广场的扩张速度天然不如购物APP的装机速度;二、会员体系能给会员提供的东西必须五花八门——有谁希望拿着一张卡,只能在几个特定的商场使用呢?
万达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更快;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买。
轻与重
王健林说,5年后全国将有500个万达广场,10年后有1000个。套用互联网的说法,这些遍布全国一二三四线城市的综合体,就是万达的流量“入口”。根据公开数据,2014年,它们吸引的流量是15亿人次,沉淀的会员是4000多万,笔者依此推算,10年后,万达的会员将会超过1亿,比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还多。
如何快速建起万达广场?两个月前,王健林在深交所发表演讲,曾解释过万达的轻资产打法,5日这天再次简要提及,意思不变:开发阶段做标准模块,不用“大师设计”之类的嘘头;施工阶段采用交钥匙工程;商业管理信息化,减少人工,积累数据宝库;最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建立外部融资渠道。
这些办法,换成大白话,就是用别人的钱盖广场,减少设计、施工阶段的精力投入,自己输出品牌和管理,相当于一个万达广场可以两头“卖”:这边卖给顾客商品、服务,那边卖给投资者一个金融产品,万达居中受益。
当然,“轻”与“重”本身不是目的,这种打法也不是谁都能玩,需要过硬的品牌和能力。万达自始至终都非常清楚自己不做什么,王健林明确说:“要基于自己的优势,比如不会去开矿的。”
线上线下结合,万达不搞谁搞?
当然不只是让会员再光顾广场,买更多的衣服和鞋,因为这样会陷入与互联网电商的价格恶斗,万达的思路是:一方面是加大体验性消费的比重,“线上线下结合,万达不搞谁搞?”;二是布局那些在国外比较成熟,但在国内还刚起步的行业,一开始对这些行业不熟悉,自己形成能力比较慢,索性把别人的资源、能力买回来,提供给会员。王健林说,万达在国外扩张,“并购为主,投资为辅。”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万达文化集团下的“影视控股”、“体育控股”在海外收购AMC院线、盈方体育等成熟公司,对接到中国市场,都是1000亿级的规模,此外旅游控股已经有了中国最大的旅行社,儿童娱乐产业的品牌店今年要开到100个……
万科高级副总裁祝九胜曾经讲过“开发价值链(网)”“资管价值链(网)”和“后服价值链(网)”的区分,从这个角度看,万达做的是三条价值链全面出击的战略布局。这个局里面的抓手,就是万达广场。当然,万达所看重的,不是这广场的钢筋水泥,而是进出这广场的汹涌人流。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中讲“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万达当下的第四次转型,再次印证了这句话。再通俗点说就是:只要人扎堆的地方就有生意。
学习微信的快速扩张、小米推崇的“参与感”
王健林曾说自己不用微信,“要回复的太多了,耽误时间”。但他在实战中的“快”打法,却表明他熟谙微信网络的妙处——快速扩张的魔力,庞大用户基数带来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他计划在会员中寻找精英,从一开始就投资参与万达广场的开发,未来共享收益,这与小米推崇的“参与感”,也有相似之处。
在介绍万达的智慧体验产品时,他给众人演示了一段录像:一位美女,驾驶一辆红色特斯拉,在万达智能系统引导下,缓缓驶入一座万达广场,无人值守,系统自动寻找到预约的停车位;之后在广场内使用万达的智能系统寻找商品、消费;最后驶出停车场,依旧无人值守,系统自动结算。
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展示了统一会员系统的魅力。但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把它姑且称作“用户圈重叠”。
回顾那个画面:美女开的是特斯拉,用的是一款充满未来感的手机(疑似iPhone 8),那一刻,她至少是三家公司的用户(会员):特斯拉、苹果、万达,三家公司都在试图给会员提供更多价值,当然,这时如果来了个电话,她会意识到自己还是中国移动的用户(会员),所以那一刻她身边至少有四家公司(假设她钱包里也没带银行卡)。
在这样的视角下,“用户(会员)”,是一个须仔细辨析的词。实情是,当今每个人都处在各种用户(会员)圈编织成的大网中,在不同的场景下,即便重叠,他对不同用户(会员)体系也会有高低不同的排序——除非哪家企业,可以在他需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数一数二,在各家都追求极致的时代,把一条鱼从头吃到尾,是蛮高的要求。
对这个“用户圈重叠”问题,笔者一时没有答案,提出来供大家进一步探讨。
最后,似乎是在回应外界的普遍关切,王健林说:“线上往线下走不容易,线下往线上走也不容易,但最难的是线下……它是体力活……互联网一定要和实体结合,所谓互联网+。”
正如领袖是那个让人又爱戴又敬畏的人,雄心壮志与忧患意识在企业家身上也并行不悖,在华为任正非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忧患意识;在联想柳传志身上,我们发现的更多是雄心壮志;而在5日这天,笔者在王健林的言谈中,感受到的是二者兼具。他既有四大板块的蓝图,也坦陈:“带团队集体讨论形成这种模式,是基于对未来的一种恐惧。”
这种忧患意识,让他在十多年前提前布局商业地产,也让他在万达广场势如破竹时,选择与转型中的万科合作,他对万科人说:“希望万科也利用这次机会,完成转型。”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充满敬畏;而中国此刻的发展阶段,就像笔者背包中的那张便笺,只写了三个字,空白尚多,值得一起去书写。
现场问答精华
1、万科问:万达历史上有四次大转型,在高度不确定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万达根据什么做出转型决策?内部如何推动转型落地?
王健林答:转型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上万达要感谢两家公司:上广电和时代华纳,一开始万达广场要配电影院,先是和这两家公司合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中止,被逼的我们就接过来了,有人说不能搞,我说从全世界看电影院是标配啊,于是接过来做,后来发现还能盈利,一两年后,就由被动变成主动行为,觉得电影可以产业化。
做文化产业,觉得应该有金融支持,但不能像工农中建一样搞,必须利用互联网工具,带团队集体讨论形成这种模式。
转型的理解与执行,确实困难,是一个长期过程。好在我是创始人,谁不执行可以把你撤了。进入一个领域如果搞5年不行,就退出,如果总是要当年见效,是搞不出什么东西的。现在万达内部基本形成共识:万达的未来就在文化与金融。
2、问:“两万”合作的最佳模式?
王健林答:各自发挥长处,你们在住宅设计销售方面有优势,我们的长处是文化娱乐。
3、问:万达对“一带一路”政策机会的看法?万达的国际化战略是什么?
王健林答:“一带一路”对于制造业、资源、矿产这些行业还可以,对于房地产机会不大,因为房地产是一个非常依赖于对当地了解的行业,比如,外资房地产在华也搞不起来。至于国际化,我们以并购为主,投资为辅。
4、问:您对文化产业的整体愿景?
王健林答:到2020年收入1000亿,利润80亿。成为世界级文化企业。文化、体育产业在中国都是稀缺资源。
5、问:如何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
王健林答:培养青少年球员,1994年-1998年时,中国注册球员是46万人左右,现在只有2万人,说是有十三亿人,其实就是在这2万人中选11人。现在在办足球学校,希望3年可以初见成效,只要我们的青少年球员达到50万、100万,各种人才就会冒出来。有哪些人愿意去做七八年才会见效的事呢?另外,正在策划一个由中国国家队参与的国际A级赛事。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一个成功的商业地产公司把未来放在了文化和金融上面,足以证明互联网的威力,以及,王健林的压力和眼力。互联网电商的“真经”难觅,怪不得王老板找不到一个放心的“住持”了。
王健林很厉害
万达集团…一定栽在他儿子身上…父亲面相不好…儿子也好不到哪去…立贴为证…
“比现在gcd的党员还多”,哈哈哈
文化
毕竟房地产那么坑
“用户圈重叠”问题可否简化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鱼和熊掌选哪一个啊?往往,这是要结果具体情况才能回答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用户圈重叠”问题的日益普遍,重叠区域的每个玩家都会更努力地去讨好你,同时,帮你在鱼和熊掌间做出选择的工具也会越来越多。
林哥威武
思想真好,看的真远
需要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