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费的“秘密”

越耸人听闻越容易被“消费”,这也正是社区活跃度的核心,只是下一步呢?

秘而不宣是为密。

有一款新出的应用叫做“秘密”

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叫“阮玲玉”

有一句话叫“人言可畏”

 

钛媒体的钛叔玩儿深沉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这是一位未试用秘密APP的用户直觉,毫不客气的否定了这一应用存活的可能性。这正如美国的Secret刚出来的时候,不少科技评论人对它的评价是“它会失败”。 有如阮玲玉死于人言可畏。

最近,身边的不少朋友都在谈论这款刚刚上线的应用:秘密。这是一款匿名社交应用,Secret是其C2C模仿的对象,开发者是位于深圳的团队无觅,此前专注于移动阅读推荐系统的开发。秘密的Logo酷似微信,不过设计成黑色的气泡,带有一点神秘色彩。

(进入秘密APP的界面)

秘密带用户进入的是一个灰色地带。

下载后,刚一打开APP,系统便提示“有一个来自朋友圈”的秘密,但如果想看到所谓秘密的内容,你必须先允许秘密APP获取你的通讯录。也就是所谓的“解锁”。解锁规则是这样的: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以及密码,通过分享这款应用到朋友圈,成功邀请的好友数量超过三个,你就可以看到文字内容。

当然,你也可以发布自己的秘密,就像发一条微博那样。不过,用户发布的任何信息都是以匿名的形式与手机通讯录里的人分享。我钛一位实习生如此描述这样的社交方式:这就像是参加一场假面舞会,会让你不自觉地释放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隐藏起来的另一面,而一些极端的表达,也会受制于你所共享的人群而有所收敛,即便是匿名发布,相对于人性如野兽般爆发,你会被激发成一个“半兽人”。

秘密团队的开发者在产品设计上正是这样的初衷,即通过匿名方式,消除掉你在公众SNS平台上常有的“自省”和“恐惧”;平时在真实的社交平台上你的粉丝或关注着会碍于“面子”,说点“场面话”,或者违心的点个赞,而在一个匿名社区中,人可能会更加“真实”;你自己也可能鼓起勇气,说一句从来不会面对面对任何人讲的话。

而这也使得造谣、中伤变得更容易肆无忌惮。

 

交出你的通讯录?

“解锁”功能的设置,使得秘密的前期主要用户增长均来自于微信朋友圈。正如秘密的海外样板Secret发布之后的争论,对于秘密产品的评价和讨论,也集中在“安全性”和“内容控制”两个方面。第一,你愿意交出你的通讯录吗?第二,一旦进入社区,你可以保证讲出的是“秘密”吗?

对于第二点,不少人表示“我不信任一个陌生的软件开发商,我绝不会交出通讯录”。对此,钛媒体采访了无觅团队相关负责人,产品设计中已经采用了严格的加密方式,不会泄露用户隐私和信息;不过,信任感的建立并非这么容易。

也正是如此,秘密会在投资圈、科技媒体圈中喜欢尝鲜、传播力很强的人群中开始高频传播。我曾试探性的发了一条秘密(虚构一件事),已经有匿名用户开始猜测我是谁;而有关各大科技公司阿里巴巴、360等真真假假的爆料也已经被大量“点赞”。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肇辉曾在朋友圈发出自己的质疑,“一个从八卦开始的应用可以火多久”?  

(糗事百科出品的“秘密”)

内容:必然走向失控?

秘密并非第一款匿名社交的应用。早在两年前,糗事百科(图左)发布了一款名叫“秘密”的应用(目前在安卓应用商店中搜索“秘密”,依然排名第一)。这是一个完全匿名的社交应用,你同样可以分享自己的秘密,同时“发现”各种陌生人的秘密。

不过,彼“秘密”(上图)产品,形式已经接近于一个手机版的“匿名论坛”,内容并非UGC产生,而是有标题、故事情节的一个一个“帖子”,总结来看,充斥了性、谎言、暴力。

而再看此“秘密”。根据社区的规则,如果你不注册,看到的都是系统推荐的“热门秘密”,这些热门秘密有这些:私密话题、行业内幕、公司爆料。促使我不断滑动页面往下看的,往往是那些之前闻所未闻的行业内幕,看起来血淋淋地真实。就像看好莱坞大片,明知道大背景是假的,但还是看的热血澎湃,因为电影的细节是真实的,它能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

即便是实名制社区,内容控制都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发布秘密,本身没有所谓的边界,匿名的用户往往会利用匿名无罪的心理,产生大量不真实、虚构的内容。

事实上,推动Secret第一次大面积为人所知的引爆点,就恰恰是一个谣言。产品发布后不久,一位自称为Evernote员工的匿名用户在Secret上爆料称,“云笔记产品Evernote即将被收购”,这一消息很快在科技圈传开。后来其CEO菲尔•礼宾(Phil Libin)在Twitter上辟谣,尽管谣言被破,但这款应用流行了起来。

刚刚上线10天,无觅团队已经很明显感受到了压力。秘密开发团队成员对钛媒体说,“上线后的用户增长速度,以及用户发布内容的概率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对于谣言和不良内容的控制,已经是摆在秘密团队面前的难题。

事实上,秘密产品已经有一套内容反馈机制,比如“举报”等功能。其开发者还在产品中加入了一款插件,在信息流中实时展各类社区内容管理相关的公告。比如在4月3日刚刚更新了一条公告:“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违规内容,或遭受恶意攻击,可点击举报”,并在公告后留下了接受举报内容的邮箱地址。

此外,为提供良好内容氛围,秘密官方发布了三类不允许发布的内容,并表示将对发布者做出封禁处理。

然而,如何判断恶意?这是个问题。另外,并非所有的秘密都会引起关注,毕竟,越是耸人听闻的秘密(内容)、越是提及具体当事人、具体主体的内容更容易被“消费”,这是社区活跃度的核心内容,如何把控内容筛选和鼓励用户发言中保持平衡?

无觅团队对此表示,在产品发布前确实有所考虑,但在前期的“产品验证”阶段,未在内容审核上重点投入,其团队下一步的重心将转移到“内容运营和控制”上。无觅团队表示,目前正在加紧扩张内容运营的团队。

“火一把就死”的规律在APP领域过于常见,而秘密本身成为一款话题性应用,对于开发团队的考验将越来越多。

截止到钛媒体发稿前,秘密iOS版已经在苹果app store登陆,而当钛媒体拨通无觅团队的电话,对方表示,其CEO已经暂停了任何对外采访。

(钛媒体实习编辑 李小年 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系作者 慢养有益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大数据下个人隐私已经是弱势到了只剩下内裤,何必再给自己挖坑呢。

    置顶
    回复 2014.04.04 · via pc
  • 我认为这个会火(这不是废话么),但不太可能长久。在这样的一个圈子每个人的好奇心都会过度的挖掘发帖人身份,甚至猜测,并有可能引起矛盾或误会。而当中涉*和发展起来后可以预见的软广宣传又是放在运营团队面前的一个大坎。对于用户而言,充分的信任与隐私的分享是需要不同心理活动的。

    回复 2014.04.07 · via pc
  • 这么好的稿子,就只有这几个人评论,我倒

    回复 2014.04.05 · via pc
  • 这款APP叫偷窥欲我看更合适。

    回复 2014.04.04 · via pc
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