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12年的首次亏损之后,顶着各方的质疑声,中兴在2013年开始了一场自我大救赎,最终实现了扭亏为盈,而在最近刚刚公布的一季度财报中,中兴净营收190.53亿元,其中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为6.22亿,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只是,相比于其11年顶峰时862.5亿的营收,中兴的“中兴”之路显然才刚刚开始,需要他们去做的东西还有太多。
4G红利的到来
随着国内4G牌照的下发,通信设备制造商们苦等的4G红利终于到来,而从目前招标的情况来看,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国内厂商显然是最大的赢家。其中,中兴拿下了中国移动LTE1期项目26%的订单,成为增长最快的LTE设备商;而华为更是借着国内4G市场的春风,完成多年夙愿,营收超过爱立信。
而在十几年前,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当他们的员工在推介会上讲述自己产品的优越性时,爱立信只需要拿出一张“我们占据全球35%市场份额”的纸牌,就能够轻轻松松拿到订单。
但随着4G时代的来临,似乎一切都不一样了。21日在重庆举行的2014年中国TD-LTE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奚国华称,TD-LTE是中国主导的4G标准,预计2014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建设80万个基站,覆盖人口30亿。
这样构想虽然看上去有些不切实际,但也足以看出中国移动在4G时代大跃进的野心。在原本的通信市场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移动单方面的跃进很可能带来的将是整个行业的军备竞赛,联通和电信一方面不断升级自己的3G技术,另一方面则将注意力放到了传言中5、6月份将发放的FDD牌照上。而无论4G这个金矿究竟有多大,在4G这种甚至有些浮躁的繁荣背后,中兴这样的卖水者们确实得到了机会。
对于中兴来说,侯为贵再造中兴的想法因为4G的到来变得更具可能性,因为在这样以技术为核心的市场中,技术的更迭带来的很可能就是新一轮的洗牌,就如同3G时代联通与电信的逆袭一样,对于中兴这样的市场跟进者来说,有这样的弯道超车的机会总是好的。
也正因为如此,中兴几乎是用一种“豪赌”的方式,全力加码4G技术,而这样一种思路也和中兴的工程师基因有关,中兴的研发人员在公司所有人员里占比基本在40%左右,这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数据。
但任何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这样一种工程师文化给中兴带来的是2013年PCT(专利合作协定)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二,中国第一,占中国总申请量的11%,而这间接带来的则是4G市场的大份额。而更具狼性的华为则紧紧追在中兴之后,两家公司在技术上的成熟度让通信设备市场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
同样,这样的企业基因也让中兴在这个大讲互联网思维的今天,在消费级市场的转型显得并不是那么容易。一年前就虎嗅上就曾发过一篇中兴离职员工对中兴的回望,表达了对中兴有些温吞的企业文化的失望。作为一只还没有完全长成的大象,似乎不会跳舞这样的硬伤在这样一个“快”时代里是致命的,这一切在有小米这条快鲶鱼的智能手机市场中显得更加明显。
智能终端市场的搏命
不过在这一年里,一些变化似乎正在中兴身上发生着,这样一种变化的剧烈程度甚至都让人有些不敢相信。或许对于一个传统公司来说,只有经历了那样的巨亏之后,才更能触动一个企业最核心层面的变革,比如时候当初破产边缘的苹果。而持续的盈利有些时候或许更容易让一家公司成为温水中的青蛙,当然,也有很多公司并不能从这样一种亏损中走出来,就如同最终难逃被微软并购命运的诺基亚,危和机总是发生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十字路口上。
中兴在13年将智能终端和政企业务独立成立了事业部,后者在这样一个处处“中国特色”的时代里作用自不必多说,真正的变化更多的来自于前者。
从一个一再被指摘为官僚文化、慢文化盛行的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将互联网思维挂在嘴边的公司,中兴在消费级产品的层面上的变化无疑是用户感受最明显的,比如说努比亚。
小米对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冲击无疑是剧烈的,它成功的将“中华酷联”们打包定义为了传统智能机厂商,而自己则举起了互联网手机大旗,这样的营销方式让“中华酷联”们大开眼界,也感到了危机。
经历过12年巨亏的中兴是最初反应过来的公司之一,成立独立品牌努比亚,实现品牌区隔,一方面更好地做互联网营销,另一方面保护原有ZTE(中兴)的品牌,这样的做法也很快被其他几家公司所效仿,华为荣耀,酷派大神……中兴甚至信心满满地认为4G智能机时代他们作为主导者的机会即将来临,尽管小米锐气依旧,华为荣耀来势汹汹。
在中国电信刚刚公布的首批4G手机名单中,中兴和酷派拿下了全部的7个名额,电商渠道和运营商渠道双修,加码千元4G智能机成为了中兴力求在智能机市场找到的破局点。
从国母手机到35亿的JDphone计划,中兴的互联网思维似乎运用得越来越纯熟了,但问题也相伴而生。
从财报来看,中兴通讯今年一季度高增长的业绩中,网络设备业务的改善,也就是4G红利,足够对冲掉其在终端业务上的弱势。此前,中金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曾预估,中兴网络设备业务在2014年对该公司的营收贡献约在55%,终端业务比例约为30%,后者越来越高的比重,也意味着其需要尽快成长到足以支撑起中兴的营收半壁江山的支柱业务,但显然一季度终端业务营收下滑的表现并不能让人满意。
在这样的一种现状下,如何找到智能机业务在规模和盈利之间的平衡点就成了中兴最需要重视的事情,互联网思维在短期内带来的流量和销量的暴涨很容易就成为了一剂吗啡,让这些传统手机厂商忽视掉很多隐藏在更深处的风险,甚至刺激他们不断发布新的产品,谋求更高的销量,进而随时可能滑向机海战术这样的恶性循环。
中兴所面临的“中兴”难题就如同很多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困惑一样,其骨子里的传统商业模式被半推半就的带入到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商业模式之中,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这样一种化学反应带来的结果却很难预料。
正如业界对4G红利期2到3年的预计一样,中兴还有足够的市场去寻找如何控制着这种化学反应走向好的方向。
但市场的迅速变化却又很难让人相信着两年就会那么平静地过去,正如同谁也不曾想到7年前乔布斯手中的那个半成品最终会改变世界,3年前雷军带来的小米会改变国内手机市场格局甚至是商业模式一样,一切都未可知。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