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网站无觅网近日发布题为“一个艰难的决定”的公告,“为了更专注于我们的新产品,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无觅网将停止维护,并于2014年7月1日下线,请提前备份好您的数据(喜欢、收藏、评论)。无觅关联推荐插件及无觅广告平台会继续为您服务。有缘再会!”
公告中所提到的这个新产品指的就是时下十分火爆的匿名社交软件“无秘”。虽然无觅网远不如自己这个同胞兄弟声名远播,虽然无觅的插件仍会继续存在,虽然无觅留下了“有缘再会”的念想,但这个2010年就已上线的个性化推荐网站的离去依然让人有些感慨。
然而,无觅网的离去是黯然退场,还是如公告所说的重心转移,值得思考。
无秘火爆已有一段时日,公司业务重心转移也是理所应当,但这似乎不足以使一个团队放弃苦心经营4年、各方面都很成熟的网站。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好比是狗熊掰棒子,得一个丢一个。无觅和无秘都拿在手里岂不是最好,何苦杀一个养一个。如此想来,无觅网应是被迫退场,但是其中的苦衷,在没有给出进一步公告之前,只能留给外人猜想。
个性化阅读通过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有针对性地精准推荐。当互联网有能力进行数据沉淀的时候,个性推荐就已开始走向人们的视野。上线较早、用户较多的无觅网和今日头条应当算是精准推荐阅读市场的翘楚。尤其是近来今日头条在完成C轮一亿美元融资并随即卷入版权纠纷之后,个性化阅读和精准推荐一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以今日头条融资事件为节点,可以说,专注于这个领域的公司此前一段时间相对还是好过的。
第一,各大新闻巨头为争夺新闻客户端阵地而杀得兴起,在专业生产内容上(PGC)下足了功夫,而未在用户生产内容(UGC)的个性推荐上投入太多资源。因此这个领域的市场环境虽不能说是蓝海,但至少没有巨头涉足终究生存空间会大很多。
第二,精准推荐依靠的是数据,只要有几个精于算法的技术人才便可在这个领域大展身手。因此这些团队往往只有几十人,人力成本远低于供养一个动辄数百人的编辑团队。
第三,关于版权问题,无论是网媒还是纸媒对于这种未经授权即抓取转载的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虽然对方未经允许便进行转载,但最终展现的是自己媒体的页面,所以就得过且过了。
这一切的前提是,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推荐阅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小巧的推荐阅读公司的美好时代恐怕即将结束。
在法律层面,曾经看似无足轻重的版权问题再也无法规避。
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本月启动的“剑网2014”专项行动,剑锋直指未经授权大量转载传统媒体作品的侵权行为。与此同时,以广州日报对今日头条提起著作权诉讼为肇始,诸多媒体群起声讨其一直以来未经授权大量抓取其他媒体新闻的行为。
事件最终以双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告一段落。“今日头条”承诺,除了提供导流以及收益分成模式外,将会向优质内容生产者购买版权。今日头条目前抓取的内容涵盖面极广,除了传统媒体、网媒,还包括大部分垂直网站甚至部分微信公共账号。即使择优购买版权,此项支出也并非少数。这无疑增加了其运营成本。今日头条被摆在了台前,这并不代表无觅网等相同或类似模式的公司可以一如既往高枕无忧地进行抓取。他们同样面临着成本增加的问题。
在市场环境方面,许多财大气粗的大公司也已经开始了精确推荐的尝试。
在网站端,网易退出了“荐新闻2.0”,跳出来的大框拼命提示你:删除不感兴趣的新闻,使推荐更准确;腾讯网首页则进行了大规模改版,“改版后的“要闻区”,将根据用户在一段时间内的浏览记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判断用户的新闻内容喜好”。腾讯网宣称,腾讯网改版标志着门户网站正式进入个性化新闻定制时代。
在手机客户端方面,搜狐新闻、百度新闻将个性推荐放在第一个页卡,网易则将其放在头条之后的页卡,三家均设置了用户可对某个推荐新闻选择“不感兴趣”的功能;腾讯新闻则在首个页卡内将编辑产生、热点推荐和个人推荐的新闻“混搭”在一起,在新闻右下角小小的“推荐”提示用户这个是为你量身定制。
笔者曾在此前的网评中写过,巨头增加一个页卡,就有可能颠覆掉一个公司。今日头条、无觅网这种小而美的公司,虽然上路较早,但终究体态轻盈,又该如何应付身后这几个滚滚而来的庞然大物?巨头之间又会展开怎样的搏杀?
无觅网的退出市场,是否有版权问题浮现和巨头涌入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呢?当然,无觅网的抉择也许有更深层的原因。但无可否认的是,个性化推荐阅读市场蓝海时代恐怕已经结束,各方面的角力正在展开。
不管怎样,作为无觅网老用户,还是要说句:无觅走好,有缘再会!
【钛媒体作者小天oba ,新浪微博 @小天oba 】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感觉还可以,不知用的怎么样
可惜了
难怪用不了了,失败的
互联网竞争太恶劣质,面对现实
无觅网?
关键是打不到擦边球以及盈利模式的缺失,导致中小网站生存困难。
阅读看质量
看热闹
不知内幕,如果市场竞争,就是优胜劣汰!
关注无觅网大概是一年前,推送的文章基本都满意,只是不明白他们的盈利模式来源是什么,那时就感觉这个网站会有此结果,法律层面上的东西更是复杂,所以走到今天也是时势使然,在互联网被三驾马车垄断的时代任何公司的崛起对于关注互联网的人来说都应该是惊喜,而那些陨落的小公司也都会变成尘埃,一个时代总会给强大者留下宏伟的背影,而对于那些弱小的失败总是会留下一些扼腕叹息还有更沉重的教训,以至于再有没有人敢撼动所谓的霸主地位,这不是小公司的失败,而是这个时代最深处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