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不管是什么技术最终离不开带着温度的人际互动,如果沉迷于依靠技术来解决孤独,那么最终不只是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自己本身的人格魅力,本身的情感能力都会退化。

在写作《群体性孤独》这本书的书评之前,我刚刚阅读了《GQ》杂志对陌陌创始人唐岩的采访特稿。在这篇特稿中,唐岩一吐心声:通过艰苦的创业自己已经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虽然自己更加有钱,却也更加孤独了。

通过这篇访谈,一个有钱人的孤独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现代社会,孤独如同一个不速之客拜访着每一个人。随着城市越来越大,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我们每天都能够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孤独也更加的泛滥和普遍。

而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合作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其中主要就是各种各样的移动应用,也就是APP。这些移动应用的出现都宣传可以帮我们一口一口吃掉孤独:微博,微信,陌陌正在试图承担这个功能……但是问题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能够解决孤独这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吗?

在《群体性孤独》这本书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雪莉特克尔分析了孤独这个问题。

阅读完这本书我在想:难道人类的最终宿命就是像微信软件启动时开始的那个面对月球的小人一样,只能淹没在宇宙恒久的孤独当中?

在《群体性孤独》这本书当中,作者从麻省理工学院的最新技术发明托麻歌子谈起,指出了机器人技术在越来越走近我们的生活。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未来我们不但可能需要机器人来帮我们做家务,甚至可能需要一个机器人伴侣。而在年轻人心目当中,机器人越来越具有理想伴侣的属性:因为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出现,能够通晓人情……而美国的科学家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机器人的研发,从爱宝到真宝。

作者在书中历数着机器人不断的变化,也肯定了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

作者在文字当中详细的描绘了小朋友群体对于机器人的交往反应,显然作者并不赞同人们对于和机器人交往的沉溺。但是作者却不能否认真实社会交往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当很多身旁的亲人由于社会压力和种种原因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谁会拒绝一个陌生人伸来的援助之手呢?哪怕这双手背后不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体。而科学家们之所以不断的研发机器人技术也是出于让社会更加美好的愿望,谁能否认这种愿望呢?

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这本书还谈到了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第二人生等模拟人生游戏等等,这些计算机智能侵袭着每一个时间的缝隙,让我们时时刻刻的保持着在线的状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对于社交网络等技术的依赖将会不断的加深。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基于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的分割和重新组合,都使得人们将解决孤独等情感需求投向了社交网络和基于社交的电脑游戏等虚拟化的技术产品,而这些技术产品被认为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恐怕很难避免人们更加的依赖互联网这种技术产品。那么看起来,互联网是不能避免的趋势。

书中反思的不只是互联网,而是包括机器人等技术在内的基于计算技术的技术产品。而最近几年有关技术负面效应的书,大部分都是针对互联网的内容。就这个角度来说作者的反思更有深刻的意义,范围更加的广泛,直接谈到了技术这个现代社会的重要元素,指向点也变成了技术元素对于社会的影响。

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信赖科学的魔力,但是技术对于人际交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我们不得不经常带着伪装生活,错失了很多真实的机会,而且技术和人文往往有着互相排斥的一面。

笔者认为,互联网创业正在越来越向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相互结合这个方向转变,O2O的时髦正说明了这一点。不管是什么技术最终离不开带着温度的人际互动,如果沉迷于依靠技术来解决孤独,那么最终不只是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自己本身的人格魅力,本身的情感能力都会退化。

正如译者后记指出的,过去的酒吧常常是男学生和女学生搭讪的场所,而现在酒吧里面都是人们在沉默的点击着智能手机和电脑。不管在网络上人们聊得多么的热火朝天,但是总是要回归于现实中的真实互动和人与人沟通间真实的心跳脉动。技术本应该是辅助和提升人的能力,最终却会使得本体走向衰退,这无疑是悲哀的。

美国学者大卫理斯曼的《孤独的人群》和罗伯特帕特兰的《独自打保龄》都说明了社会变迁下人际关系的孤独化,而在《群体性孤独》当中作者指出了技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教育体系对于情感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漠视和中国社会出现的快速结构变迁,都使得变迁更加严重。即使是社交软件陌陌的创始人,也无法否认软件对于情感需求满足的不全面和不可靠。那么未来应该如何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至少在这本书中,作者是给出了一个光明的期待。

笔者认为,互联网对于中国社会的革新有目共睹,更是中国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对于互联网负面效应的一味担忧不可取。呼应目前正在出现的创业浪潮,笔者认为非沉溺式的互联网服务应该是更加值得期待的。从而能够让线上的互联网人群导流到线下进行合作。也就是说让互联网能够更加的发挥有利的一面。

本文系作者 向远之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回复 2014.09.08 · via pc
  • 这本书值得所有人看。

    回复 2014.07.07 · via pc
  • 真心不知道

    回复 2014.07.07 · via pc
  • 虚拟与现实的差距

    回复 2014.07.06 · via pc
  • 只是某一类人。说到底,看你怎么用。

    回复 2014.07.05 · via pc
  • 确实孤独,深有体会

    回复 2014.07.05 · via pc
  • 好文艺的标题

    回复 2014.07.05 · via pc
  • 互联网,使人们感觉到之间的距离更近了,甚至等于零,人们的交流多了。但是,互联网,又使人们感到孤独,没有了朋友,甚至沒有一个说话的人了!互联网,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人们爱它,同时也恨它!

    回复 2014.07.05 · via pc
  • 群体性孤独正是社交爆发的原因

    回复 2014.07.05 · via pc
  • 是啊 真实的无奈

    回复 2014.07.05 · via pc
更多评论
1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