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一书封面,2014年4月出版;作者:布莱恩·阿瑟,翻译:曹东溟 王健)
如果我们从电脑桌前站起来看看我们居住的房子,会发现一个让你大吃一惊的事实,那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那些自行其是在工作着的机器的数量已经远远大于静悄悄的家具。从体积巨大的冰箱、空调,到小小的手机、电动牙刷。而且,如果让你在这中间舍弃任何一样,你都会觉得生活变得不那么舒适了。想象一下吸尘器坏掉了,或者刮胡刀出了问题,甚至,网络无法连接......这几乎会让一个最稳重的中年男人感到无所适从。
是的,我们所有的办公、出行、生活、甚至恋爱,都已经无法离开机器了。然而,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
那些5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会惊讶的说,是啊,30年前,谁能想到今天已经是互联网的天下了呢?那时候,我们刚刚才买到一台电视机,还是黑白色的,对我们来讲,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然而,你如果拿这个问题问一个2000后出生的年轻人,他就会不以为然的多,对他来讲,没有互联网、手机与智能设备的时代,根本从来不存在。
就像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没有电灯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到历史书,上面写着1809年,英国皇家研究院教授汉弗莱·戴维爵士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然而,那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一段早已消逝的过去。在那之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样,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本质的变化。近20年,这种变化速度快的让人乍舌,所有的事物的淘汰速度就像在电光火石间。
当你还拿着刚买的iPhone 4s沾沾自喜时,已经有人拿iPhone 5s在你手边炫耀了;当你刚刚还在说《碟中谍4》中的技术不可能实现时,可穿戴设备已经从神坛走到淘宝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不再神秘。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它们真的就像大爆炸一样突然出现,还是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一样步步进化的呢?它们的进化规律又如何?
也许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可以揭开这些谜题,帮助我们理清已经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技术到底是什么,将来会发生什么?
作为获得过古根海姆奖和熊彼得奖的著名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关于技术本质的探求也走在了学界的前列。在阿瑟看来,技术(一种被捕捉并被使用的现象)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在19世纪前,技术是通过科学发现自然现象从而产生出来的,比如电现象被发现后,包括电池、电容、电报、电灯等一系列工艺和设备产生了。
然而,从19世纪中期后,技术开始一点点的深植入科学,甚至主导科学。比如因为有了提取DNA的方法和设备,才有了现代基因科学的发展。阿瑟认为,科学和技术“每一方都参与了另一方的创造”。因此,最前沿的科学会促进更高级的技术的产生,反之亦然。简单来说,我们想要探索火星,就需要有好奇号等探测器,否则,那里对我们来说就只是神话。技术的产生,让神话变为科学。
最后,“技术创造了时代”!
是的,这才是技术最伟大也是最可怕的力量,也是现代人类常常感到晕眩的原因。因为,人类的大脑在几千年的进化过程中改变并不大,在过去的几千年中,需要我们适应的东西并不多,自然只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政治的变化也缓慢进行的。可是技术却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模式统统受到了影响。
举个很简单却尴尬的例子,现在还有谁没有在聚会的时候低头玩手机呢?甚至,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餐桌边,也是每个人各自看着自己的手机;电视作为客厅中的主角后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已经巨大,而现在,家庭每个成员在自己的房间看电脑更成为流行。各种新兴的沟通方式拉近了我们的直线距离,但我们要努力去适应这些技术带来的心理距离的增加。这是技术进化的速度加快所造成现代人的普遍焦虑。
阿瑟也提出了技术能够创造自己的“真实的世界”,3D动画技术,网络游戏的产生,让虚拟世界从潘多拉星球降临人间。如今,有多少人是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知道日本的御宅族已经冲击到日本传统的家庭模式,甚至人口繁衍。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数字世界可以计量表面形状,却无法计量时尚”。也就是说,在人类的情感范畴,对于世界的敏感度,技术是无法发挥它的力量的。即便是可穿戴设备能够随时监控我们的脉搏、血压、心跳、甚至是否快乐,但如果我们自身足够清醒,我们依然还是自己的主人。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技术没有完全操纵人类,或者说人类甘愿被技术操纵。到那时候,就如同阿瑟所说,技术“确立了生活,因而也就确定了我们的人性”。
如果不想变成技术的傀儡,那么,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多思考一会吧!
【本篇书评作者:涤心】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