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估值500亿美元,Uber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移动用户端,很可能出现赢者通吃的情况。就目前在中国的形势来看,没有大量资本投入以迅速占领市场,培养粉丝,然后精耕细作,Uber很快会被其它打车软件挤走,一旦被挤走再卷土重来几乎不可能。

Uber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创业公司,目前估值约500亿美元,总融资额已达100亿美元,远超当年Google和Facebook上市前的融资额。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VC都对Uber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然而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哪家互联网公司遭遇过如此多的麻烦和窘迫。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本土、印度、法国、中国、巴西、泰国等等,其牵扯的群体上至高官巨贾,下至贩夫走卒。

为什么一家面临这么多问题的公司,还有那么多VC方认可呢?笔者认为至少有四点原因:首先是公司业务的迅速扩张。Uber 2011年11月估值为3.3亿美元,过了不到两年,估值即达到35亿美元,这一数字至2014年4月已经是170亿美元,一年后的2015年5月,Uber估值达500亿美元。

以中国市场为例,虽然Uber官方并没有公布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情况,但从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的一份内容已公开的邮件中了解到,中国市场今年6月初的日单量近100万人次,一数字几乎是Uber 6个月前全球业务量的总和。Uber惊人的扩张速度给了投资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投资大佬们看来,只要它能占领市场,盈利那是早晚的事。

第二是“互联网+”带来的行业憧憬。“互联网+”这个概念诞生在中国,但它不仅仅在中国流行,全世界都在探讨。个人认为虽然很多人在谈“互联网+”,但是“互联网+”究竟去向何方,没人能说的清楚,至于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大家都在尝试阶段,蛋糕到底有多大多甜,尚不可知。打车软件是对“互联网+”最直接的诠释案例,现在谁也离不开手机和车,把钱砸到这里,不会有多大错误。

第三是上了它的船,只有拼命向前划。对于已经投资了Uber的资本来说,无论来自何方压力和面临哪种困难,只有用力支持它才有把本钱拿回来的可能,何况不远的地方很可能有宝藏。正如前面所说,重要的是尽快占领市场。在移动用户端,很可能出现赢者通吃的情况。就目前在中国的形势来看,没有大量资本投入以迅速占领市场,培养粉丝,然后精耕细作,Uber很快会被其它打车软件挤走,一旦被挤走再卷土重来几乎不可能。

还有,Uber走的是创新之路,政府默许,用户认可。凡是Uber发展迅速的地方,多数是因为之前的出租车行业让人不满意,无论是新闻报道中的巴黎,还是笔者体验过的杭州都差不多。据之前财新网消息,目前Uber在全球服务趟数最多的十个城市里,中国有四个,杭州就在前三名里面。

Uber中国战略负责人Jen接受《新京报》独家专访提到的两点,个人觉有一定道理。第一是消费者决定输赢;第二是政府支持创新。现在的中国,创新是被特别支持和宽容的,所以Uber似乎并不特别担心来自官方某些管理机构的压力。Uber的发展更像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法院所认可的“有别于传统的出租车服务的新的商业模式”。

下文笔者想再谈谈Uber可能面临的问题,当然眼前在中国最大问题就是被投资机构质疑的刷单问题和涉嫌违法问题。关于这些已经有人专门撰文研究过,笔者也认为这是Uber必须重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Uber未来的发展,很可能会因此受影响。除此之外,Uber至少还面临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用户体验问题。可以说来自美国的互联网公司都有一种自豪,那就是天生骄傲,他们往往来势汹汹,结果跌得很惨,这在以往已经有不少案例。Uber的用户体验介于出租车和专车之间,说白了就是私家车体验。Uber至少目前为止,并没有在用户体验上花多少功夫,从上次Uber针对神州专车“Beat U”采取的回复就可以看出来。

Uber的用户体验还有可作为的地方,比如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如何让限行限号城市的消费者出行少遭遇尴尬;如何在交通高峰期不加价让消费者满意;如何让乘客们更具安全感;如何让司机在开车的时候少一些埋怨,不要说补贴少等问题。除了笔者列出的这些,其它关于用户体验的问题应该还有很多。

不过最近Uber创始人接受《财新周刊》专访时确认将在中国正式组建独立子公司公司,用谦虚的态度对待中国用户。这对中国用户来说应该是好消息,或许他们会更关心中国人的用户体验问题,并且与政府搞好关系,少让消费者有坐黑车的感觉。

第二是战略问题。Uber在美国已经有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在中国和欧洲,只能说还有机会,实际前景堪忧,正如Uber官方所说的,在每一个城市,Uber都在创业。Uber在中国的主要市场是一二线城市,相比滴滴快的,号称要占领全球所有城市的Uber在中国三四线城市几乎已经来不及布局,或者只能布局少数发达的三四线城市。Uber到底还要不要花钱去三四线城市与中国本土公司竞争,这至少是个战略问题。

另一点,Uber的用户定位,不仅关系到它日后从哪里获得利润,还关系到消费者的忠诚度。在中国,Uber主要是靠司机刷单和消费者相传发展起来的,它最初的消费者是互联网精英,这些人对移动支付最先熟悉,用Uber上下班也算是Elegant和Fashion的事情,大家传播的主要是它的创意营销,鲜有人关注其它问题。现在情况则不同了,用户多了安全问题开始显露,服务质量有所降低,“共享经济”影响公共服务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Uber更好的自身定位才能解决。

第三是盈利模式问题。业界不少人士不看好Uber的重要原因就是:从目前来看,没有看到Uber平台有多大的盈利机会,现在它还没有增值设计,仍然只是个打车软件,这不得不令人担忧。优步想盈利,无非有三块,一块是收取一定的平台服务费或者说佣金,另一块是增值服务,第三块是行业标准。

不同于十几年前,互联网美国一家独大,现在再让大家都使用美国公司的标准应该很难了。平台佣金方面,如果不给补贴,还要收取司机的平台服务费,有多少私家车主还会做这档生意,是个未知数。消费者面对打车价格上涨,还会不会用Uber,这也不好说。增值服务这里,主要就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大数据给消费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供消费者吃喝玩乐,甚至挣钱机会。个人比较看好提供吃喝玩乐信息和专业的广告服务,此外游戏也是比较好的切入点。

有报道称Uber与嘀嗒拼车,与百度合作,这是个不错的发展路子,毕竟嘀嗒拼车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拼车平台,物美价廉,而百度在中国取得的成功不言而喻,并且在2014年9月推出了“直达号”,为传统服务行业向移动互联网转型提供解决方案。Uber作为一家外来的“互联网+”企业,要想在中国赚钱,不与中国企业合作几乎不可能。

互联网4.0时代,Uber如果成功了,很可能就是美国的下一个Google,下一个Facebook。如果Uber失败了,那将是移动互联网史上最惨烈的事故。当然大多数人可能看好Uber在世界打车软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居于主导地位。确实,在所有的打车软件中,拿着大把美元,已经在全世界迅速扩张的Uber是最有可能成功的。然而即使Uber失败,还会有另一个Uber站出来,毕竟技术在,趋势在,市场在,这些才是真理。

本文系作者 胡适迷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