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媒体融合目前已经升格为中国新媒体建设的国家战略,过去的2014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年”。7月底,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发布的《中国新兴媒体发展报告(2014-2015)》里面提到一个趋势性的研究结果,即传统、主流媒体机构的转型纷纷开始将平台化作为新思路:
从国内实践看,以平台思维来更新对于媒体融合的认识非常重要;我们以往对于媒体融合的理解很多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而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包括媒体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需要看,如何建构一个新的用户平台是媒体融合的关键问题。
而钛媒体作者杰罗姆的独家系列文章《美国传媒望族的新媒体之路启示录》正是有关媒体融合的议题。美国苏兹伯格家族、格雷厄姆家族、默多克家族三大传媒望族,在媒体转型的历史上是怎样探索新媒体、数字媒体业务的?历史上,美国这三大主流媒体同样曾面临四个问题:信仰缺失、技术缺乏、平台缺少、文化缺位,在钛媒体开篇(美国传媒望族的新媒体之路启示录(上))中剖析了前两“缺”。本篇内容是三大传媒望族建立新平台的“他山之石”,经钛媒体编辑:
一、信仰缺失:浅尝辄止的投机心态
二、技术缺乏:傲慢与偏见
三、平台缺少:微笑曲线上的失足者
他们固守“内容为王”的信条,轻视、忽视内容分发渠道与平台的建设,“借船出海”,结果搭便车、搭错车,在产业微笑曲线上失足跌落,把自己的脑袋系在他人的裤腰带上。
在现实世界中,西方的若干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集团曾经控制着几乎整个内容产业链,但是,在互联网这个新大陆上,原有的一切秩序都被颠覆了。而互联网版图的改变,也同步向现实世界映射。
互联网彻底改造了内容产业微笑曲线的右边——内容销售领域。新的内容分发平台、新的渠道出现了,而这些技术密集、用户聚集、内容汇集的生命线恰好都不在传统媒体的手上。在这里出现的全部都是新人,而且个个都是巨人。比如百度阿里腾讯,所谓的BAT,比如Facebook、谷歌、推特、亚马逊、Uber、Airbnb、Snapchat。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平台、渠道,或者再往大处说,生态。他们做的所有生意看起来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其实都是一样的,发现并且包装、营销、分发、分享内容,直接面向最终用户。他们自己都不直接从事生产,无论是生产具体的商品,还是生产内容。
这些巨人俱乐部形成了自然的集体垄断,不借助他们的平台与渠道你就只能小本经营,借用了他们的平台与渠道,你就可以接触到海量的用户。因此,他们营建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的生态系统。
至于内容微笑曲线的左边与中间位置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由于篇幅关系,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具体可以参考杰罗姆在钛媒体的长篇述评《解密新媒体微笑曲线》)。
我们在这里要重点讨论的是,格雷厄姆、苏兹伯格、默多克三大家族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上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与主流平台的关联与互动。
1、网络平台彻底瓦解传统的内容分发
美国的传统媒体集团都或多或少、或先或后地参与了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并没有缺席。不过,他们对于这些平台重要性的认知往往是后知后觉的,因此其参与也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性并不明确,无组织、无计划,随大流。
在上个世纪末的美国,美国在线、雅虎等早期的超大型互联网新闻聚合、集成平台,虽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只是心理上的,但已经使敏感的媒体人坐卧不宁了。通过这些媒体平台分发的新闻,全部都是印刷版或者电子媒体网站发布的新闻,美国在线与雅虎以其人(传统媒体)之矛攻击其人(传统媒体)之盾,得心应手。
1998年1月9日,拥有千万级别互联网接入用户的美国在线CEO斯蒂夫·凯茨在弗吉尼亚州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会议上作了一个主题发言,深深刺痛了台下的媒体人。他说:
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我们也没有消息来源。因此,我们并不是你们的新闻业同行。但是,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加起来的总数还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者MTV的观众一样多。
Facebook、推特等等社交媒体平台长大之后,危机就真正开始了。这些新媒体逐步积累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原来都属于传统媒体。全球经济仍然在增长,但是,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活动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网下。互联网上的增量部分,大部分毫无疑问地来自于对互联网下资源与价值的挤压与攫取。
事实上,除了互联网平台、渠道的第一方阵构成实质危胁之外,第二梯队,比如新的内容平台YouTube、Netflix、reddit、Linkedin等等(在国内这一梯队对应的则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APP、各大视频网站、各种大小“盒子”等),都是很有份量的玩家,分流作用无法轻视。
默多克新闻集团1993年投资的Delphi和iGuild在模式上与AOL与雅虎惊人相似。但是,这两份有机会成为AOL和雅虎的“平台型”资产,被轻易地放弃了。AOL和雅虎是全球最早最大最成功的聚合型新闻门户,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平台”高度,默多克凭借超人的直觉,向那个方向迈了好多步,但最终并没有找到门。
1996年4月,美国有三家著名的互联网目录指南服务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三家公司,一般被称为“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但他们提供的所谓搜索服务,其实主要还是目录树,通过层层目录树,引导你找到你希望找到的网站或者网页。其“搜索引擎”内核,最多只是一个包装,与日后出现的谷歌(Google)算法技术相比,显得原始、粗糙、笨拙。但是,这样的服务已经令上网不久的互联网用户喜出望外了。
1996年4月2日,搜索引擎公司Lycos 率先上市;4月4日,也就是两天之后,搜索引擎公司Excite上市;1996年4月12日,搜索引擎、目录索引公司雅虎上市。短短十天之内,三家搜索引擎公司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并且全部受到疯狂追捧。
排行第四的搜索引擎公司、也被认为是这四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搜索引擎Infoseek选择了另一条路子。这家公司有一个1997年加盟的核心工程师名叫李彦宏,他后来创办了中国的搜索引擎百度。1998年,Infoseek被迪斯尼公司收购,与迪斯尼旗下的门户网站GO.com整合,试图冲击网络第一门户宝座。
不过,故事并没有完美结局。以全球第四大搜索引擎的技术基础与全球最大的传统媒体集团之一的内容资产相结合,这个曾被众人看好的“媒体融合”力作,结局十分平淡。Go.com关门大吉,数亿美元付诸东流。但是,迪斯尼旗下的各独立新闻媒体各自经营的品牌网站,比如美国广播公司网站ABCnews.com ,体育频道ESPN的 ESPN.com,以及Disney.com等一系列站点,都发展得不错。
传统媒体似乎更善长于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体的媒体产品,而不是提供媒体服务,打造无远弗届的媒体平台。
2、三大集团的“自救”
- 时代华纳
时代华纳上个世纪90年代曾耗费巨资力推一个自己的门户站点“探路者”(Pathfinder.com),试图通过这个站点,有机地整合旗下所有媒体资源,使其成为互联网上响当当的品牌。结果大家都知道。由于Pathfinder并未能有效地整合时代华纳旗下众多一流媒体的资源,全球的访问者往往绕过“探路者”,直接进入时代杂志、财富杂志、人物杂志、CNN等等各自建立并营运的“目标站点”——“门”同虚设。时代杂志等这些独立运营的大牌媒体从来就没把Pathfinder放在眼里,从一开始就在建立自己的山头。
- 论坛报业集团
论坛报业集团看起来比较聪敏,他们并没有自立门户,而是早在1985年就搭上了美国在线的便车,通过投给初创的美国在线500万美金,拥有了其10%的股份。但是,查理·布鲁贝克这个勇敢而敏锐的报人,只是以自己的眼光进行了一场怡情小赌,他虽然赢了一把大的,但并没有意识到,他能赢的事实上可以比数十亿美元更多、更为重要,比如,利用自己的股东地位与新兴互联网企业AOL主动深度融合,从而寻求自身在新媒体时代的彻底转身。但当时顺风顺水的传统媒体,内心并没有这样的紧迫感与战略设计。有机会赚上一笔快钱,他们决不会放弃兑现的机会。而兑现后的现钞,首先被用来并购他们早已经拥有且不久后将开始贬值旅程的报业资产。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的数字业务领军者马丁·尼森霍兹1995年加盟之时,就提出了在建设纽约时报网站的同时,
建设一个雅虎类型的导航网站。不过,纽约时报的董事会,当时并没有这样的认知高度。十年之后的2005年,回过神来的纽约时报花4.1亿美元巨资收购了著名的生活、消费类搜索、导航网站About.com,也就是那位在新闻集团与 MCI 合资企业中与TV Guild 的总编辑安瑟·狄斯妮搭档出任总裁的史哥特·科内特离职后在1996年创办的“关于网站的网站”。
但时过境迁,此时的 About.com 模式已经错过了暴发的时间窗口,对于纽约时报的收益贡献与流量支持也十分有限。2008年,About.com以“阿邦网”的名义,以生活服务网站的定位进入中国,市场表现平平。2012年8月,纽约时报以2.9亿美元现金的方式,打折卖掉了About。
纽约时报做得十分出色的还是新闻网站,比如,其投资的著名财经网站 TheStreet.com在网络高潮之时成功上市,为纽约时报赚来了巨额的纸面财富。虽然最终因为纳斯达克泡沫的破灭而一泄千里,但纽约时报甩卖的时候,仍然拿回了本金。
- 华盛顿邮报
华盛顿邮报幸运地拥有MIT出身的阿兰·斯普恩这样的技术型高管,在互联网上进行了很多创造性的尝试,但是,这些实践,大都是新闻导向的产品。其打造的引人注目的网上平台,一共有四个。
最著名的一个是华盛顿邮报独自投资建设的网上网下(用现在时髦的说法是O2O)教育平台卡普兰(Kaplan),至今仍然是格雷厄姆家族旗下的重要网络事业。
华盛顿邮报联合其它8家报业集团共同发起的新世纪网络(NCN),发起了三个各有侧重的聚合性媒体平台:新世纪网络新闻网,及两个分类广告平台 Cars.com,CareerBuilder。新世纪网络新闻网设计中是想举众媒体集团之力,打造一个彻底击毁雅虎与AOL新闻门户的新闻平台。但由于各家三心二意,失败了。九大报业集团联手组建的新闻集成平台,理论上是十分强大的。但成员们的诉求其实并不一致。当时,纽约时报的首要任务是国际化,他们对于NCN的建设,并不热心、用心。
论坛集团、甘耐特集团和华盛顿邮报发现,要9家大集团一起来做些什么,是不可能的任务,还不如情投意合的几家一起来做些实事。因此,这三家报业集团联手在合资公司 Classified Ventures 的旗下,着力推进Cars.com,CareerBuilder两大分类广告性质的平台建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参考一下国内的汽车、求职网站的实绩,你就可以想象这两个平台所具有的影响力。
但这些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开放性平台的分类广告平台,并没有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它们都因为只是自己的“带围墙的花园”,缺乏兼收并蓄的容量、肚量,没有象同类型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分类广告网站Craigslist那样真正成为现象级的产品与开放平台,其实际贡献也就相当有限了。倒是由比尔·盖茨邀请新共和杂志总编辑迈克尔·金斯利创办的网上杂志Slate,在华盛顿邮报接手后,一直有声有色,始终是互联网上最优秀的时政、文化杂志之一。格雷厄姆专门说服自己寄予厚望的女儿劳拉·格雷厄姆去Slate磨炼。当然,这样的一本成功的网上杂志,根本无法成为撬动其家族新媒体事业的支点。
3、默多克拥有最灵敏的嗅觉
以2015年年中的格局回看,真正在“平台级”产品打造上积极尝试并有所建树的,还是默多克。
社交媒体平台MySpace是新闻集团失败的典型,这个拥有海量用户的平台,并没有与其丰富、强大的内容资产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协同效应。但是,默多克从此勇敢地切入,足以展现其宏大的视野,以及其作为一个传统媒体巨头,对于平台、渠道建设的器重,对于海量用户的疯狂追逐。
从后来默多克所表述的对于互联网的完整认知看,其互联网思维是相当落伍的,但这并不妨碍这位令人敬畏的企业家,以自己的本能的敏锐,积极开拓。他的所作所为,比许多头头是道的口头数字革命家,要踏实、前卫得多,也更接近于互联网新媒体建设的核心要义。他是一个互联网上的失败者,但是,他的大手笔产品与宏大叙事方式,使其成为了新媒体发展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标致性人物。
默多克还有一个倾心打造的基于苹果 iPad 的收费出版平台,The Daily。The Daily 是基于 iPad 的专门为 iPad 打造的第一份iPad报纸,或者叫作iPad新闻应用,于2011年2月2日在纽约正式推出。2012年12月15日停止运行。The Daily的初始投资高达3000万美元,后来又追加了3000万美元,员工总数曾高达170名。读者每周订费为99美分,年费是40美元。截止2011年10月,订阅者达到了8万名。这份报纸初始目标设定吸引10万付费订户,但它至少需要有100万订户才能取得收支平衡。
这个试图建立在苹果销量以亿计的成功产品iPad上的“网上报纸”,今天看来,失败是必然的,其根本的缺陷在于,这份iPad上的报纸在iPad上定时出版,放弃了24小时实时更新及与互联网其它资源广泛链接的网络优势,把自己绑定在iPad上,并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封闭了起来。
另外,iPad平台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重大先天性缺陷的平台,并非移动互联的正道与未来。苹果公司自己通过不断大屏化iPhone及小屏化iPad,昭示了iPad的局限。但是,当年有乔布斯加持的这个网上iPad出版、集成平台,借助苹果的支付体系,彻底解决了网上出版的收费问题,打通了网上出版物与用户间的各种关节,的确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但从历史的角度看,The Daily是一款在错误的平台上、在错误的时间点(移动互联网开始大行其道之时),以错误的方式(除了界面的新颖外,内容本身毫无新意,互动环节未加着墨)推出的一款错误产品。
这是默多克的失败,也是苹果乔布斯的失败。
默多克与乔布斯在政治光谱上是有距离的,但这并不妨碍两人携手合作,并成为朋友,乔布斯2011年的生日,也是他的最后一个生日,就是邀请默多克一起渡过的。如果你细读乔布斯的传记,你会发现,他从来不隐讳自己喜欢纽约时报,并希望为身处窘境的纽约时报助一臂之力。
事实上,他希望通过iPad拯救的报业帝国,不是新闻集团,而是纽约时报。乔布斯令(新闻业的)人尊敬之处在于,他身为IT人,但与那些脑子里只有代码与算法的技术狂人不同的是,他对于严肃、高质新闻的价值具有深刻的认知,并愿意为此努力。乔布斯说:“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博客来满足新闻需求。我们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货真价实的报道与编辑(real reporting and editorial oversight)。所以,我愿意帮助(新闻业的)人们创造那些真正可以赚到钱的数字产品。”他知道,只有通过这样的产品赚到了钱,严肃、高质新闻才可能一如既往地存在。他确信,他的iPad可以为报纸做的,就象iPod为音乐做的一样多。因此,在苹果推出iPad之后,他先后与50位纽约时报的高层吃饭,向他们展示并说明iPad的潜能。
可惜,纽约时报不解风情,并不认同他的理念,执意推进自己的在线订阅计划。小苏兹伯格的付费墙与默多克的付费报纸 The Daily 在2011年初几乎同时推出。
事实证明,纽约时报的人们是对的,而乔布斯与默多克错了。这可能是乔布斯看错的不多的几件事之一。新闻集团的The Daily初始设计出来后,乔布斯很不满意。他让苹果的设计团队直接介入设计,这个对细节较真令人发指的老大,把所有的人都折腾的够呛。但一个方向错了的产品,细节的完美,无济于事。
不过,Huhu,一个由默多克牵头,由几大广播影视集团联手打造的流媒体平台,却取得了成功,成为了默多克在互联网上的面子工程,不多的给他最终挣来面子的工程。
当然,这仍然是一个带围墙的花园,仍然是一个有限、封闭的平台,一个几大影视集团的共同橱窗。它既没有Netflix那样技术驱动的内在的、原生的张力,也没有YouTube那样海量用户、聚合形态所带来的无限外延。如果考虑到Facebook以及Snapchat等在视频业务上的雷霆出击,Huhu并不具有多少拓展空间与能力。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崛起,媒体平台全面向移动端转移,基于PC起家的Huhu,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果这些对于Huhu的简单讨论仍然不能给你完整印象的话,那么,就把它与国内的芒果TV类比一下吧。芒果TV十分成功,其独播策略十分引人注目,但是,与其它开放的视频平台相比较,其成功的边界就变得相当清晰了。
没有成功打造自己海量、强大、开放的内容分发平台,这是我们考察美国三大传媒望族互联网实践的一个方面;与成功的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互动,是我们必须考察的另一个方面。事实上,这两方面的问题是一体两面,没有自己的平台,只能借助他人,在他人的屋檐下,你必须低头,有时候,只能任人宰割。
2015年5月12日,Facebook推出了Instant Articles项目,邀请媒体把新闻直接发布在Facebook网站上,不提供回链链接,让用户直接在其网站上阅读、观看。纽约时报等全球9家媒体参加。纽约时报CEO马克·汤普生说出了最经典的一句话,
“参与那个游戏,有风险(risk),是的。但是,置身那个派对之外,有危险(danger)。”
2015年6月8日,苹果宣布将在其新的操作系统iOS9中,推出一个预装的新闻聚合应用News,约50家媒体已签约入驻。其中领衔的又是纽约时报。谷歌推出类似服务,看起来势在必行,毫无疑问,纽约时报也将受到邀请,马克·汤普生同样无法拒绝。
最新消息显示,纽约时报每天将在Facebook平台上发布30篇文章,在苹果News平台上发稿数相同,但选稿标准不同。纽约时报目前每天发稿数量在300篇左右,这60篇精华稿件在面向全球数十亿人的海量平台上的和盘托出,纽约时报这位尊贵的“灰贵妇”是不是几乎被“看光”了?纽约时报的付费墙上由此被打了一个大洞,形同虚设。被圈定在这些海量平台上,对于纽约时报来说,究竟是福是祸?
媒体与平台之间的关系,最戏剧性的故事,发生在默多克与谷歌之间。
默多克认为谷歌是互联网上的“小偷”,甚至是“强盗”,盗取了媒体的海量的新闻资源。他认为谷歌向用户提供的搜索结果,呈现的新闻标题与内容提要,直接侵犯了新闻机构的权益,需要付费。从2009年开始,默多克在一系列公开场合,以十分情绪化的语言,大声指责谷歌,并且号召全球的新闻媒体团结起来,捍卫自己的权益。新闻集团旗下的众多媒体高管,情愿或者不情愿,自觉或者不自觉,也齐声应和。
但是,美国的媒体,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并不统一,甚至严重分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就持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各种互联网媒体平台。但是,这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多少红利,甚至,他们“死”得可能比斗士默多克更惨。纽约时报已故著名的媒体记者戴卫·卡尔评论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s项目时说,这个项目如果全面实施,将使众媒体(包括他的东家纽约时报)成为FaceBook的家奴。
在建立反谷歌神圣同盟的征途上,默多克并没有得到美国媒体同行的多少支持。互联网上盛行的搜索及聚合模式,在版权问题上的确存在讨论的空间,但是,这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处理方式,充分展现了互联网的效率与魅力,受到用户的欢迎,试图通过在互联网上建柏林墙来维护自己的世袭领地,显然过于天真与近视了。
不过,默多克在欧洲有许多盟友。2014年,德国一批媒体联手指控谷歌侵权,理由与默多克的指控完全相同,要求谷歌支付版权费用。谷歌的反应十分傲慢、直接,它当即从搜索结果中全部撤除了相关媒体的检索结果。结果,这些媒体网站的访问量暴跌,最后,这些媒体十分屈辱地要求谷歌以原有的方式继续呈现他们的内容。
2015年初,西班牙媒体也揭竿而起,就同样的问题要求政府与欧盟当局出面制定相关的法律,迫使谷歌就范。谷歌完全不予理睬,以与制服德国媒体同样的方式回应。
2015年4月,欧盟对谷歌展开正式的反垄断调查,不过,令欧洲的媒体大失所望的是,欧盟调查的理由,不是谷歌对于新闻媒体内容的侵权,而是谷歌滥用搜索结果,在电子商务方面不当图利自己的企业。显然,欧盟反垄断机构明白,虽然标榜不作恶的谷歌对欧洲媒体“罪恶累累”,不杀不足以平欧洲媒体的“民愤”,但要找一个在法律意义上站得住脚的抓手来指控谷歌侵犯了欧洲媒体的版权,显然并不容易。
默多克,以及欧洲的媒体巨头们显然找对了元凶,但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并不只有谷歌。所有的互联网平台、所有的互联网聚合应用,甚至互联网本身,都要为传统媒体衰落担责。欧洲各国政府、欧盟管得过来吗?
默多克,以及欧洲的媒体巨头们显然找错了方向。他们首先要问的是,为什么谷歌在欧洲可以拥有90%以上的搜索市场份额?这样的自然垄断是怎么形成的?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 —— 老欧洲,怎么能够容忍一款互联网产品垄断其90%以上的市场?他们要问的应该是,这款以及类似的其它美国互联网产品与服务的自然垄断还将以多大规模、在多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悲哀的是,苹果、Facebook、Twitter、Amazon、Uber等等正在以与谷歌相同的方式,试图建立或者已经建立了自己在欧洲的自然垄断。
我们在这里进行的讨论,并不是试图说明这些来自美国的互联网平台垄断者有多么邪恶,不,这不是我们的结论,这些自然垄断者恰好代表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代表了先进生产力,代表了最大意义上的善。我们只是试图说明,任何一个国家、地区,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应该允许一个企业、一个产品垄断90%甚至以上市场份额的局面出现。这种绝对的垄断,本身就是恶的开始。把这些象水、电、煤气、铁路、高速公路等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平台,让一个或者一些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企业绝对垄断,本身就相当不智。
言归正传,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任凭互联网上的内容分发平台,完全由几家技术平台商自然垄断,无异于自杀。在平台建设上的无动于衷,或者无所建树,本身就是十分短视、怯懦的。
只要谷歌垄断欧洲90%以上搜索市场份额、来自美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垄断欧洲绝大部分社交应用份额的格局不改变,欧盟的反垄断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欧洲人没有举欧洲之力打造自己的空中客车,老欧洲的天空中飞翔的一定是90%以上的波音。在互联网上,“空中客车”模式失效了?
4、自建平台已经没有机会
对于默多克、苏兹伯格、格雷厄姆家族而言,他们的新闻帝国的衰落,是一个无法规避的趋势。在2015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用设施 —— 各种主流互联网分发平台,百分百地都掌握在新兴互联网巨头的手中。连奥巴马也懂得了要屈就这些互联网新兴巨头,他近年接受互联网新兴媒体或新兴媒体平台的专访的次数,要远远多于传统媒体,美国的媒体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复的报道。而且,奥巴马并不在乎辛苦自己东西穿越,到硅谷去接受面向全国的专访。
显然,本文考察的这三大美国传媒望族,都已经不具备独自构建强大的新媒体平台的能力与机会了,十几年前,他们都有这样的机会与能力。
格雷厄姆家族已经出局,苏兹伯格家族接受了Facebook的招安,很不情愿地开始了把内容直接发布到Facebook上去的实验。默多克在自己出身于电视业的儿子(接替他权杖的杰姆斯·默多克)与出身于影视业的高级家臣的联合威逼下,忍痛拆分了自己十分心疼的报业资产,以使被种种丑闻困扰、处于整体低迷并行走在下坡路上的报业免于拖累家族的影视娱乐资产,颓势尽现。
由于没有海量、开放的互联网分发平台,由于被新兴的互联网平台锁定,三大家族在新媒体微笑曲线上整体失足。我们正在进行的其它一些研究显示,这样的颓势,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三大家族,只是,在他们身上,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本文为“传媒望族新媒体之路启示录”系列中篇,敬请期待下篇)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太过绝对,平台和独占,生态和精品,从来都是双胞胎,传统媒体只是暂时输一局,未来的市场还是内容的天下,就说你可以有华为小米魅族,但是每年消费者还是抢爆苹果,谁抓住了消费者绝对的欲望,谁就抓住了未来,无论是怎么抓住的,线上也好,门店零售也好,这是不重要的…
复杂的时代,怎么盈利让小卖家无处是从
媒体融合才能造就精华,要不然就是泛滥
宅家小零工!流程简单,当天上岗! +叩: ㈣⑦~㈣④㈣~㈦①~㈥㈦
大师,求微信号。
不知道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