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兰卡斯特大学的教授联系到我时,我是非常难堪的。
教授做的是股权众筹的研究,她想与我合作搜集国内股权众筹的相关数据。我在创投这行混饭,又编写过几个与股权众筹、天使投资相关的报告,于情于理都是一个合作的好对象。但教授远在八个时区以外的英国,发给我的一些研究成果看上去十分认真,我实在不好意思用在国内做报告的态度糊弄她。
发现简单的拒绝无法令其放弃之后,我只好让教授耐心听我讲几个理由:
一,中国的股权众筹还没有法律上的明确定义,我以前做的研究,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事实证明,在电联教授以后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证监会发布了新规,重新定义了「股权众筹」)。
二,我不是学者,更谈不上是客观中立的第三方,在做研究、尤其是发布报告时,为了照顾一些创、投圈内的「朋友」,难免有一些技术上的偏向。说白了就是统计学欺诈。
三,就算那些向我提供数据的「朋友」们信得过我,也没必要给我未经加工的数据,给我添个主动造假的麻烦。
教授听后,沉吟许久,说好,我们再联系。
一个周五的晚上,我再次接到了教授的电话,这次不是办公室,是手机。
这次联系,简单寒暄之后,开口闭口就只是「budget」了,说白了就是兰卡斯特大学为心心念的这些数据准备了一笔钱。此外,教授还说,数据的整理也不用我自己做,她联系了在中国的学生,要她直接来找我,而我不管提供怎样粗糙复杂的材料都没关系。
如果说之前的要求只是令我难堪,英国人做学问的态度,此刻就是令我汗颜了。
二
股权众筹平台是什么,或者说,前股权众筹平台(证监会改定义之前)是什么?
说白了是中介。创业者把项目的融资需求挂在平台上,投资人发送投资意愿,二者相亲,看看是一拍即合还是一拍两散。融资成功的项目,融资需求挂在那里不会改,收到的投资意向挂在那里不会变。对比稀里糊涂的媒体发布的稀里糊涂的融资新闻,中介手里真是再明白不过的记录了。
然而即便是在股权众筹平台这种产品化、互联网化、尽量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融资「超市」,「价签」不靠谱儿也是常有的事儿,「小票」出问题就更是十之八九。
「价签」不靠谱儿是什么意思呢?项目 A 有个懵懂的创始人 A 君,A 君只有技术牛逼,对投融资市场一窍不通,开口就要 1000 万——这显然不是天使轮项目融资的常见数额。在面见投资人老师 B 以后,A 君发觉半年内烧不了这么多钱,而半年后可以去融 Pre-A 或 A 轮了,没必要在天使轮一口吃成胖子。于是,二者握手成交,B 老师投资 A 君 200 万。
至于「小票」能出的问题,就更是多种多样:
投资人信心满满地发送了投资意向,二者笑脸相迎地签订了 termsheet。过了半年,说好的投资额要死要活地只到账了一半儿。
领投人牵头谈判,项目还不错,一堆跟投人也抢着投。或多或少不是问题,但是有人发送了投资意向,有人没发送——平台也不是万能的。
投资人和创业者心照不宣,在说好的额度之外又多投了一点儿,也没告诉平台——毕竟不舍得多出中介费。
投资人和创业者勾搭上以后鸟悄儿的投了资做了股权变更,平台完全不知道。
……等等等等。
结果,平台手里的信息,也并不见得可靠。
三
那么,离开投融资平台,那些完全线下交易的投资,其数据有多少可信度?至少,在产品意义上是无法保证的。于是我们看到的投融资报道环境是这样的:不管什么破项目融资都是 500 万起,天使轮 A 轮都分不清动辄就上千万,人民币手一滑就打成美元了顺便多了个 0。
好像创业者真的生活在最好的时代,而投资人都失心疯一样——尤其本应更理性的机构投资人,比如各大 VC。这种现象早就不新鲜了,我记得半年前徐小平老师就痛心疾首地喷过融资新闻浮夸这件事儿。
创投新闻为什么这么不靠谱儿?
你国的创投媒体都是网媒,很少有特别传统的。他们基本上是下午 3 点收到个融资消息,随手写两笔 3 点半就给发了。如果非要写成大长文——就像某号称不说谎的融资媒体那样,无非是提前两天收拾文字,至于什么亲身考察多方求证之类的求真务实手段统统没有——大家都那么忙,谁管你消息真假。
就算记者真的脑子一热,说嘿我就不信这样的项目也能拿到那么多钱,然后跑去查证,他能查什么?初创公司有财务报表么?初创公司有企业会计么?得,他去找第三方当事人,然而第三方嘴里的话就靠谱儿么、就有可信度么?末了,他跑去找投资人质问,投资人的秘书反问他一句:你有病么?
四
创业者融资数额造假,一是为了虚荣心,这很好理解;二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缺乏一流营销人才的创业公司要想搞出点儿大新闻来真是不容易,而融资额简直是最容易做大的新闻了。你说你报个 170 万和报个 1700 万哪个传播更广,万一有点儿争议……那不是更好么?
创业者吹牛逼也就算了,为什么资方看到他们海吹融资金额也置之不理,融资中那么多相关的人就没一个良心发现呢?
因为所谓相关就是利益相关啊。自己投的项目,自己指出其新闻造假,还能不能一起玩耍了,是想让投资额打水漂儿么?
媒体眼见着数字改来改去不靠谱儿,自己可能也了解点儿内幕,然而我报道的与别人提供的不一致,别人不会折腾死我?以后谁还敢来找我报融资,我还从哪儿拿新闻?何况,自己报的公司牛逼了,以后对自己也有好处啊。
此外,在更复杂的层面上,有一些信息是资方有意隐瞒的——比如机构投资人的 portfolio,以及 ROI。具体到一桩投资,细节暴露得很真实无所谓;要是所有的都暴露得这么真实,机构就毫无策略和秘密可言了。
有意隐瞒的情况还包括合投,有一些资方基于各种理由不便让普罗大众知道,有一些资方太小实在没必要提,不如混在一起瞎报个投资数额,谁也碍不着谁。
在心理上,初创公司信息这么不透明,风险这么大,多少是要赌一赌的。然而赌徒也不乐意丢人,被人嘲笑「运气不好」——毕竟在从不理解投资风险的普罗大众眼里,投资运气不好根本就是投资人智商低。因此,投烂项目也是投,投好项目也是投,与其投烂项目钱多好项目钱少被人耻笑,不如每个项目的投资额都是假的,你爱笑就笑吧,反正无凭无据。
这让我想起了加拿大著名偷情网站阿什利麦迪逊。他们的账号系统粗陋,任何人凭借一个邮箱名即可注册,甚至连邮件验证都没有。有人认为这使得用户信息极度不安全,我却认为没有比这更安全的用户信息保护方法。黑客们总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在技术层面上这句话至今还是真的。那么多名人政要都有可能注册的偷情网站,信息价值巨大,黑客们有足够的动机去折磨网站的安保。反正怎么藏也藏不住,不如在信息泄露时让所有用户都可以说:「这个号虽然是我的邮箱,却不是我注册的。」事实上,在网站业已被黑客攻陷的今天,很多用户就是这么为自己开脱的。这不比任何严密的安保系统更靠谱儿?
与其一个造假,不如每个造假。藏木于林,如是而已。
五
造假的动机充分,造假的手段丰富,造假的成本极低——谁会逐个去跟那么多初创公司较劲一个破新闻?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在融资新闻上造假的理由。
可能唯一的问题仅在于,项目早期把估值吹得过高,下一轮融资可能会非常困难。不过这基本也是多虑,毕竟机构们都深谙规矩,谁也不会真信新闻里的估值的。
因此,那些号称在融资新闻上绝对不说谎的媒体,不是无知到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就是坏到了专门用融资软文欺骗读者。什么,你问其他报融资新闻的媒体?大家的融资新闻都是寥寥数笔纯当快讯来写的,谁会写成深 (chao) 度 (ji) 评 (ruan) 论 (wen) 啊?
然而,鉴于不说谎的几位小朋友走出学校的时间都不长,我更倾向于他们是无知的。不说谎的融资新闻就这么发着也没什么不好,企业高兴媒体赚钱,万一捧出了一家中国 FB,那也是利国利民。
一点儿也不打算嘲讽他们。毕竟就中国创投这糟烂现状,区区一家媒体想要探求真相,太难了点儿,也没有意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六
我把自己在各大平台上的投资人账号给了教授,跟教授说随便点开项目查看细节就好,不要好奇心大起发送投资意向。然而就算真的发了投资意向也无所谓,我可以不投那么多钱,甚至可以完全不投。
另外,最后我还是没管教授要钱。就中国这堆破数据不值一个六星商学院付那么多英镑,它们应该用在更靠谱儿的研究上,比如做一下中国创业企业死亡观察,感觉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钛媒体作者介绍:天使不投资人,微信号:AKASHIO-此言此思若潮水,不沾红粉自风流。如想要联系赤潮或作者,可与评论尸微信号 ifookit 联系。】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老外因为这个再也不敢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