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第三阶段战争开始,考验商业化能力和出行新故事

滴滴、快的合并至今大半年,似乎并未出现巨头独大场景。风险投资仍在出行市场活跃,乐视控股易道,据说总投资金额为7亿美元;神州专车连续完成两轮总计超过8亿美元融资;而真正有较强战斗力的似乎还是Uber。

互联网竞争在结束早期竞争后,总会导向一家独大,同时出现风险投资离场、产业资本展开横向扩张的局面。比如中国大陆的搜索市场是百度占据80%左右份额,360、搜狗、神马等竞争其余20%;再比如社交领域,大陆市场是腾讯家的微信、QQ傲视所有同类产品,其他玩家只能试试陌生人社交等野路子。

而在出行领域,滴滴、快的合并至今大半年,似乎并未出现巨头独大场景。风险投资仍在出行市场活跃,乐视控股易道,据说总投资金额为7亿美元;神州专车连续完成两轮总计超过8亿美元融资。

而真正有较强战斗力的似乎还是Uber。11月25日,Uber在沟通会上宣布,Uber中国已经完成B轮融资,同时,来自投资方面的消息称,Uber已经启动下轮融资。看样子,资本方仍对专车这个撬动整个出行市场的高频入口保持高度兴趣,只不过入场费似乎有点贵。

新一轮竞争正在展开,63亿元够Uber花吗?

最近京城小伙伴明显感觉到Uber开始重新加码补贴,不少用户和司机再次回到Uber平台。事实证明,烧钱补贴仍是扩大市场份额的最佳利器,也是逆袭滴滴的唯一途径。Uber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在发布会上表示,Uber接下来要在中国投资超过63亿元,中国也将超越美国成为Uber在全球最大的市场。问题来了,63亿元够烧吗?

据说从2月份到今天,Uber在中国共计花费了9亿美金,但Uber的市场份额似乎并未扩大,也就是说Uber想保持目前的市场份额的话,单月要花费接近1亿美元。放到整个2016年就是接近12亿美元的左右补贴,快接近百亿人民币了。

但是Uber还有另外个问题,就是城市拓展数量不够。易观的一份报告称,截止Q3,Uber只在中国20个城市开展了业务,连神州专车都有66个城市的补贴,Uber想真正深耕中国市场,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大规模的运营团队,并在新城市重新打很长时间的补贴战争以拓展品牌,这笔花费可能远超过目前的补贴。

想追上领头羊,Uber需要在扩大补贴同时,从20个城市扩张到200个城市。2016年的总体花费,怎么看都不止63亿元。

市场并未迎来大合并,第三阶段竞争正展开

滴滴和快的合并后,市场并未迎来预期中的大合并。反而随着Uber、易道等重新加码补贴,一线城市的司机和用户正回流到这些平台,滴滴的市场份额并未显得如预期中稳固。更有趣的是,专车市场正出现分级情况,比如在最高端的专车消费群体中,神州专车才是最爱,而因为消费人群对价格的不敏感,神州专车可能才是活得最舒服的“出行”概念公司。

当然,滴滴是不会让神州好过的。有消息称,由于专车服务的质量问题,滴滴最近已经开始尝试自营专车业务,这虽然能帮助滴滴进入高端专车市场,但轻资产的故事似乎也到此讲不下去了。

更大的问题在于滴滴很难继续用“补贴”这个法器去保护市场份额。当年滴滴和快的战争打到白热化时,阿里有个测算:滴滴和快的市场份额为6:4,同样补贴力度下,阿里补贴4块钱,滴滴想维护市场份额就需要6块钱,成本多出50%。

易观一份“只具备参考价值”的报告显示滴滴的渗透率已经达到80%。假如Uber明年真的砸63亿元做补贴,滴滴保持同样补贴力度以保护市场份额到底需要多少钱?简直没法算。

第三阶段战争的关键:商业化能力和出行新故事

衣食住“行”是自古以来的人类生存四大刚需,出租车和专车是出行的最高频入口,其未来价值不可估量,所以资本仍在拼命进入专车市场。所以,Uber、神州等仍有机会拿到超大规模融资去翻盘。

这也是导致专车市场进入第三阶段战争的原因,但事实证明,专车市场份额在补贴攻势非常脆弱,领先者的地位远非想象中稳固。那么,出行产品的第三阶段竞争其实转向这几个层面:

一是展现盈利的能力。“不盈利”和“无法盈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滴滴、Uber们能展现更强的商业化策略,让投资方看到止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强吸引力。

目前来看,滴滴正在凭借其规模优势快速展开商业化,广告收入、积分商城甚至投了饿了么以尝试O2O等等,这都是盈利点。但最近滴滴的游戏中心停运,似乎说明“盈利点”距离“盈利能力”仍差距不小。

Uber则显得相当“纯粹”,只依靠对专车司机进行抽成,Uber虽在世界其他部分地区有盈利。但Uber中国始终没有展现其商业化想法,外界也无从了解其是否有一个完善的商业模型。

第二是展现业务扩张能力,讲出新故事。从发展进度看,滴滴已经在践行“专车入口论”,开始扩张到出行和车相关的各个领域,加上停留在传说中的直升飞机、海运、三蹦子啥的,这描绘了一个相当宏大的故事。但能否做好又另当别论,据内部消息,此前[首席观察团]独家爆料的滴滴“三蹦子”业务已经叫停,原因是成都市政府不支持。

同时滴滴的大巴、试驾业务似乎也并未如预期中快速展开。“微信入口”论都失去光辉的今天,“出行入口”论能否践行,似乎还要再看看。

第三个问题是政策问题。专车的合法性争论似乎已经结束,但在其他出行领域,互联网公司想切入出行市场似乎仍有问题。滴滴仍面临政策问题被迫叫停“三蹦子”,Uber虽号称中国市场最会玩的国际互联网公司,然而其水土不服“隐疾”始终存在。

“出行”说穿了还是国家工程涉及核心利益,这个领域能否让外资沾染仍非常难说,更遑论Uber这纯正海外血统。这是压在Uber中国头上的天花板,不解决这个问题,Uber的成长上限始终存疑。

【钛媒体作者介绍:首席观察团,公众号:techbaozou】

本文系作者 首席观察团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出行服务正在悄然的兴起中

    回复 2015.12.06 · via iphone
  • 其实UBER完全是用资本在补贴123线城市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更美好了,而我们3线以下小城市的居民丝毫感觉不到他们的补贴大战。

    回复 2015.12.05 · via pc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