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被问及,微博之后是微信,微信之后会是什么?我认为,只要智能手机还是我们生活中的中心硬件,就不会有什么。这个和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有关。
大致上,移动互联网是从2008年起步的。2008年,全球手机数字流量超过了语音流量。2009年,iPhone 3GS这款苹果史上最成熟的手机上市。这两件事正式宣告了移动互联网拉开大幕。而中国的移动之路,并不迟于全球发达国家水平。道理很简单,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的显著不同是,它是从屌丝人群开始的。
在中国,PC互联网折腾了11年之久,网络人口才算过亿。而移动端呢?到2015年,我们已经拥有七八亿移动互联网人口。人口红利迅速消失。
微博起步于2009年,到了2011年微信推出时,移动互联网人口依然在急速攀升。人口红利对一个移动应用的推动力是不可忽视的,到2012年微信公众账号开始内测,中国移动人口达到5.7亿。
今天,依然有可能会出现某种应用,与微信分庭抗礼。但说出现微信取代微博成为现象级产品的可能性,已然微乎其微。因为大环境已经不具备这种外在的推动力,除非,我们有了一个新的硬件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硬件。
三年不介入流量分配
如果说,微信还带有一丝丝的C2C之感的话(移动IM,微信并不是第一个),微信公众账号则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
不可否认的是,微信公众账号里大比例的存在是“订阅号”,这是一个与博客非常类似的CMS(内容发布系统),所不同的是,它加入了订阅这个概念。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服务号与企业号的实际意义。在以谢筱萍为主创的这本《微信力量》中,有着相当优秀的案例来说明,后两者是如何起到实际效果的。
不过,我还是想先谈一下自己对微信非常佩服的地方。很多互联网平台级公司有一个共性,就是“流量分配生意”。百度、阿里、Google都是流量分配生意。苹果并不是,但它的App Store提供了一个流量分配的可能,所以存在所谓的“刷榜”现象。腾讯并不是一个平台概念的公司,它的QQ面板上,基本上都是腾讯自家的产品。它独步中国的游戏业务,不是自行研发就是签约代运营。腾讯很难讲是一个一边供给一边需求的平台公司。但微信是平台。可作为平台,它居然3年没有介入流量分配。这一点让笔者佩服至深。而这个去中心化的3年,是每一个第三方尽力完善自身的3年,为一个生态的建设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微信官方不做流量分配,这就意味着运营者想要获取流量,只能自己想招。这300页的《微信力量》和读者们讨论的,就是如何利用微信为自己的生意服务,而非如何去和微信方面博弈。对比一下那些和搜索引擎博弈的SEO书籍,你会发现其中的区别。
利用企业号玩转自动化办公
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台机器安装的APP在30~40个之间(这里包括手机的预装应用),但超过六成的用户每天都打开的APP不超过10个。在员工手机里要求再装一个用于OA(自动化办公)的APP并不见得是好主意。
《微信力量》以海底捞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利用微信企业号做OA的可能性。
海底捞的企业号向员工提供了三项服务——工资查询、透明与实时的管理、内部培训。最受员工欢迎的是内部培训。《微信力量》一书中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从2015年2月到6月的时间里,海底捞企业号总计流量达到360万次,其中4成的流量来自于培训/考试模块。现在,培训互动平台的周PV均值可达6~7万,甚至创造过25万次的记录。
还有一组对比数字更能说明问题:海底捞的员工人数超过2万,2015年6月份,原来那个OA访问只有81次,但它的企业号的访问数字是87万。
如果说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比如书中的大众点评这个例子)把企业号玩到出神入化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海底捞作为线下餐饮店,把企业号玩出花样,委实让人惊叹了。
成为一个OS的野心
微信还雄心勃勃地去接入各种硬件,以实现腾讯的“连接一切”。微信硬件高级产品经理孙丹青认为,“其实硬件本身并非多么重要,重要的是硬件产生的数据以及与数据相伴相生的服务,才是用户真正关心的。”
微信手环是第一个试水的项目,然后是空调行业,海尔EBA系列空调入局,再然后是像乐心这样的医疗设备公司参与了进来。我从这些例子里看到,微信已经有了一种OS(操作系统)的感觉。
OS是一种连接一切的底层,比如PC里的windows就是连接各种PC周边的最核心的软件(大量驱动跑在windows之上)。在PC时代里,取代windows是不可能的——这一点,直至今天,都没有发生。
不过,苹果和谷歌用了另外一种硬件,将微软的王者地位给推翻了。苹果的iOS,谷歌的android,都是基于智能手机起来的。到了今天,这个态势已经很明显,包括微软在内的后来者,是不可能改变这两大OS统治智能手机的局面的。
数字巨头们无论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王位,还是夺取别人的王位,都把目光投向了新的战场——物联网,或者智能硬件,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新的OS。
当然微信现在只是跑在iOS或android上的一个应用,但它关心数据而非硬件本身,已经隐隐显出了它试图在未来成为一个OS的野心。
有可能吗?不能说没有。虽然有可能未来腾讯的这个OS不叫微信,但它的确会脱胎于微信的种种尝试和积累。
(本文来自BT传媒·《商业价值》1月刊,作者魏武挥,网络首发钛媒体)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实际上,微信真的不好用,不过人多,或者说不好玩的反而离不开
社区化的路根本不看好他,没有阿里那种的理性的战略意识和好的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个问题。先有商业模式构筑产品是极其简单,因为你抓住了大趋势,但是用产品构筑商业模式就是逆水行舟的可能,死的几率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