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新媒体进化论(2)】财新“付费墙”更进一步,能走多远?

财新低调推出“付费墙”,是新媒体盈利模式的尝试,也是保护原创文章版权上的煞费苦心。究竟会有多少读者愿意买单呢?小编我表示很悲观,真的不要低估国内读者找到“免费午餐”的不懈精神。但这一步总得有人走。

财新网低调推出“付费墙”,是新媒体盈利模式的尝试,也是保护原创文章版权上的煞费苦心。究竟会有多少读者愿意买单呢?小编我表示很悲观,真的不要低估国内读者找到“免费午餐”的不懈精神。然而,在国内转型媒体的先行者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这不得不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自 2013年1 月28日起,对网站上的财新《新世纪》周刊、财新《中国改革》月刊的内容施行付费阅读政策。”国内原创财经媒体财新网宣布尝试付费模式已经一个礼拜,有细心读者发现,两份杂志的文章在“财新网”安卓客户端上仍可免费阅读。

财新以其高质量的调查报道和高投入的原创成本闻名,早已对旗下两本杂志产品的内容有付费墙的尝试,但往往根据内容而定,没有固定模式。此次大胆尝试可谓彻底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此次数字版付费产品,主要是针对财新上述两本印刷版杂志在网络版、iPad版上的阅读权限,财新网首页及其他栏目的原创文章仍保持免费浏览。以《中国改革》数字版为例,点击最新一期杂志的文章标题,会出现以下提示“继续阅读,请订阅财新数字版”,而收费标准是一年37元,一个月6元”;《新世纪》杂志略贵,“一年49元,一个月9元”,不过小编发现,《新世纪》周刊的过刊文章目前是免费开放的。另外,以上价格都是“五折优惠”的推广价格,推广时间一个月。

此番“付费墙”的推出,可谓谨慎而低调。得多自信的媒体,才下决心采用“付费墙”模式啊!看来财新网已经在为网络端内容的变现、新媒体盈利模式问题做出进一步尝试了。

对比《中国改革》印刷版30元/期的价格,电子版每月只要花6块钱,从价格上还是很划算的,可是,划算规划算,究竟会有多少读者愿意买单呢?“付费墙”模式能否为网络内容变现打开突破口?钛媒小编对此表示很悲观。

付费的土壤存在吗?

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从2011年开始实施新版付费墙的《纽约时报》。去年12月,分析师预计其订阅收入增速已经超过了广告业务,并表示“付费墙”推动了《纽约时报》的整体订阅量,并为《纽约时报》产生了约9100万美元的营收。这是否代表了付费墙模式的“成功”暂且不下结论,但其网络付费的营收规模还是让人望洋兴叹。那么在国内,付费墙是否有土壤呢?

说到这一点,小编首先设想了几种不必买单的情况:

1、  “技术达人”式捷径。不想付费怎么办?变身技术达人,对付费的文章的地址栏进行处理,绕开javascript、删除cookies或者匿名设置浏览器就大功告成了。《纽约时报》在2011年3月启动付费模式以来,就一直深受付费墙漏洞的困扰。曾有一位加拿大的互联网用户称,“只需四行代码”就可设计一个《纽约时报》付费墙破解程序,把付费变免费。

2、  坐等“转载”。既然不是希望第一时间看到的新闻,我对时效性没有要求,那就暂且等等,需要付费的这一期杂志成为“过刊”,瞬间就可以在各种门户网站上读到我想读的文章了,门户万岁!或者,通过手机上的聚合类新闻app,基本上不会错过各种重磅级的头条新闻。

3、  投奔数据库。联系到《中国改革》的读者定位,钛媒小编认为,一旦有人付费,想必机构订阅者的数量会比较客观。那么,如果不是十万火急,干脆就通过期刊文献网站、图书馆数据系统之类的数据库通道来阅读文章好了。

作为媒体,真的不要低估国内读者找到“免费午餐”的不懈精神。互联网以共享和开放的精神,为网络内容的分享提供了理所当然的舆论环境。那么,那些所谓的“粉丝”有希望成为例外么?忠实的粉丝一定会付费吗?真的不一定,对于有的粉丝来说,正是因为热爱至深,见到付费墙的出现,反而更加“难以抑制绕开的冲动”;自然,另一部分粉丝是真的愿意掏腰包的。那么,潜在的掏腰包粉丝会有多少?

Alexa网站流量排名可以看到,财新网的日均PV为7950000,而其二级栏目,即包含两份付费阅读杂志的下属子面magzine.caixin.com的近月页面访问比例只占到总网站的5.24%,对整个网站的访问量贡献很小,不得不让人为付费阅读业务的流量(首页推荐的少量文章也会指向部分付费链接)担心。流量如此有限,潜在的付费读者从哪里来呢?

严肃新闻的付费悖论

付费墙的颠覆意义,就是将传统纸媒“卖注意力”的模式,变成了纯粹意义上的“卖内容”。读者花钱买的不再是充满花花绿绿的广告的杂志,而是承诺的“高质量内容”。让我们假设,财新网对其高端杂志内容收费,和付费墙模式的先行者《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出发点是一致的。

先举一个例子,同为严肃新闻网站《纽约时报》,在最初实施“付费墙”模式时,其网站可以让用户每月查看20篇免费文章,然而矛盾的是,调研表明85%的网络版读者每月的阅读量并不会超过这一界限,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阅读几篇免费的就“足够了”,付费最终是形同虚设。(后来的故事是,《纽约时报》在2012 年4月降低了免费的门槛,将免费文章的数量减少到10篇)

这就是悖论一。不过,财新的做法是“预览付费模式”,暂时避开了第一个悖论的问题,但无法绕开一个事实:严肃新闻的付费需求有多大。

财新网及其下属刊物的原创文章,以专业和深度著称,正是典型的“严肃新闻”。对于严肃新闻有需求的读者,只有“付费”,才能实现第一时间看到内容——这是付费的价值之一。可是,既然是调查类的报道,不是消息或者新闻事实,往往读者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就很低,我没必要第一时间去花钱看啊,等到免费版本出来也不晚。这是悖论二。

几天前,硅谷观察家网站主编汤姆 ·福斯基就传统报业的“数字化分裂”发表评论文章《严肃新闻的盈利模式在何方?》(钛媒体中文编译版 在这里 )称,新媒体颠覆了传统模式,但新媒体的路也不好走,因为业界仍“缺乏能够支撑严肃新闻报道的可持续业务模式。”提供严肃新闻的媒体,追求新闻专业主义、追求高质量内容,必然造成编辑成本居高不下,用网络订阅费用来支撑编辑成本?基本无望,暂时还需要印刷版的广告收入来维持。

事实上,现在讨论付费墙能不能成功还有点早。小编倒是从这一举动,看出了一种“拒绝转载”的姿态。如今买印刷版杂志的人越来越少,一旦电子版文章发表在网站上,瞬间就会被各大媒体转载。小编发现,昨日还处于预览收费状态下的封面文章《发审的秘密》今日已经被各大门户以及地方网站转载,而最新一期《新世纪》的文章,由于处于付费阅读状态,通过搜索结果来看,还未出现任何转载。如果不是为了变现,抑或是财新在保护原创文章版权上的煞费苦心?

也许财新网只是打算赌一次,相信人们会为了阅读《中国改革》而付费。付费墙也只是探索新媒体盈利模式的出路之一,相信财新不会把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有尝试也强过固步自封很多倍。■

本文系作者 慢养有益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支持这样尝试。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无论成败,都值得尊敬。

    回复 2013.02.04 · via pc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