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钛媒体专业股权投资金融信息平台“潜在投资”投研中心)
国内图片社交公司in在3月4日举行了上市路演,宣布将在3月正式挂牌新三板。
根据钛媒体此前的报道,这是一款专注于女性市场的图片社交软件,2014年6月正式上线。在in上线之前,这家公司(全称为“杭州九言科技有限公司”)曾创办了一个针对女性中高端时尚品牌的导购平台“爱图购”。
根据in所递交的材料显示,从2014年起至2015年连续亏损,20151-7月、2014年度及2013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为-5874.99 万元、-1497.01万元及-436.79 万元——也就是说,截止到2015年7月持续亏损约7800万元。此外,自2013年到2015年这家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持续为负数(三个年份对应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803.11 万元、-1,329.19万元、-331.51万元)。
包括「爱图购」在内的主营业务,为这家公司2014年带来超过500万收入。打开「爱图购」的网页版,核心内容是热门商品推荐,大多为天猫旗舰店导流,同时运营时尚品牌页面,形成了「品牌粉丝团」社区。
不难从「爱图购」上看到美丽说和蘑菇街的影子,而后二者均是由电商导购转型为垂直女性电商,并且在今年1月换股合并。
九言科技的创始人清水、黑羽在2014年之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in上,据其官方发布的数字,截至2015年12月用户规模达6000万,每日上传图片700万张。
广告、品牌营销成首当其冲的盈利模式
Instagram的模式让国内图片社交创业者们看到了新的玩法,并且跟风推出了“图片+标签”功能的社交玩法,而这也为其商业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以in为例,目前主要商业模式包括三类:
1、品牌广告。包括banner或开屏广告投放,以及根据用户画像在朋友动态的feed流里的投放的精准传播类广告。这也是国内的社交APP常用的盈利方式之一,如微信、微博、陌陌等:
2)品牌专区运营。图片社交应用的标签功能,可以让用户添加品牌标签,in会通过图像识别引擎自动将照片归入相应的品牌站,通过点击品牌标签即可访问品牌专区。品牌商同in合作之后,可以针对这群真实且自发形成的粉丝群进行精准营销。
3)个人增值业务。in以其丰富的贴纸和滤镜而备受女性用户的喜爱,而会员专属特权也是in的盈收方式之一。in 可提供的会员服务包括会员认证标签、专属滤镜、专属贴纸及玩字、高等级标签认领权限、精准搜索结果等。
此外,in也有着较强的电商基因,创始人黑羽此前曾就职于淘宝网,任资深产品经理,爱图购就有着从导购发展到社会化电商的趋势——这也是in潜在的盈利方式,in所对标的Instagram也正是这样来做的;同时,由于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意见领袖,in也在探索「达人扶植计划」,帮助达人与品牌之间建立商业合作关系。
尽管如此,但已经运营了近两年的in处于亏损状态。in相关部门人士回复钛媒体关于盈利情况问题时,回答称“刚刚开始”。
图片社交为何盈利如此之难?
in和nice(现已更名为“好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社交类应用。除此之外,传统的图片版权交易平台如今也开始转型向移动社交领域,如国内知名的图片版权交易平台全景就在2016年年初发布了其新媒体战略,并上线了第一款移动产品——基于社区、搜索、分享三大功能的移动客户端产品“全景图片”APP。
以图片为核心载体的内容,正存在大量机会,但说起图片分享类的移动产品,拥有了大量用户却很难从用户身上赚钱,所有人都在探索新的机会。
无论是全景发起“中国好照片”的年度摄影大赛,激发用户分享;还是in推出的直播功能(钛媒体此前对nice也进行过报道,其主要玩法也是“图片+社交”)都在玩儿命的拉动用户活跃度。
nice创始人周首对其产品的核心定位“用照片连接同类”,可以说是“陌生人社交”的思路。不过,在商业化方面依然局限在广告和品牌营销。周首曾透露nice的商业化构想为:晒图——标签连接——购物,在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之后,相应的在电商化方面也会进行试水。
两家年轻的公司in和nice,也才刚刚开始了商业化试水;互联网产品也已经习惯了“先亏损圈用户”的玩法,in表示“现阶段也尚无进行大规模商业变现的计划”;而全景这类互联网+的转型者,由于背靠图片交易业务的营收,还未有太多商业变现上的尝试,但其愿景也是通过内容推荐等技术手段最终实现RTB竞价等广告模式。
in曾将类比过Instagram和国内的社交应用:
Instagram 于 2010 年 10 月正式上线,2013 年底开始销售广告,主要客户包括李维斯、迪斯尼等品牌广告;社交应用微信于 2011 年上线,2015 年 1 月起,腾讯才开始在微信朋友圈投放广告;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2012年开始尝试流量变现;陌陌于2011年上线,上线23个月左右,13年7月才开始商业化尝试。
图片社交还能有什么新玩法?
根据CNNIC发布的《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统计,在社交类产品中,90年及之后的用户构成为50.5%,大专及以下学历占74.2%,这些国内图片社交的主流用户更偏好于图片内容的消遣和娱乐价值。
我们根据用户习惯可以将图片社交分为几种:
创作型用户,模式为分享+社区,代表:全景APP、LOFTER
消费型用户,模式为找图+存图,代表:花瓣、堆糖
消遣型用户,模式为标签+贴纸,代表:in、nice
国内的图片社交应用大多通过“广告+社会化电商”的方式谋求变现。而对于in和nice而言,Instagram是它们的“精神鸡汤” ,据商业机构预测,Instagram在2016年的广告收入将达到14.8亿美元,2017年将突破28亿美元。尽管Instagram的“钱”景可观,但国内的对标者却依然需要在盈利模式上寻找创新。两个新的玩法值得参考:
1,IP概念大火,贴纸可授权使用
对于in而言,贴纸是其的特色之一,而类似于微信表情,在IP盛行的年代,引进更好的贴纸动画,形成系列IP,从而进行授权,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据了解,在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中,in就曾以资源互换的方式来进行授权使用。而日本熊本的系列表情、即时通讯应用Line的贴纸,则是最好的典范。
2,基于位置和兴趣的O2O导流
这也是另外一种图片社交或者说美食图片社交存在的方式。钛媒体我造社区产品的“目光”,就是一款图片+LBS的集图片社交和线下消费与一体的产品,而nice在推出直播功能的时候也坦言,希望用户可以基于地理位置产生更多的联系。
除此之外,in认为陌陌“到店通”的服务值得参考,线上平台通过对用户位置和兴趣数据的分析、为用户推荐或在用户的搜索结果中显示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商家,即为线上用户和线下实体商家提供对接服务,并按流量或销售收入向商家收取广告费用或销售佣金。
然而,这样一来,更像是大众点评等会去做的事情,再加上引入O2O服务,似乎到时候恐怕图片社交产品的调性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本文首发钛媒体“潜在投资”平台)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图片社交,本质上依然是媒体。媒体嘛,你懂的
只用nice
用户粘性还是差点
都是资本推动的,自身没有什么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