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讨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最不该忽视的群体就是九零后。钛媒体作者常宁此前曾发表《【研究】不喜欢沉默的90后:群体压力滚粗!》《当“沉默的螺旋”遇到中国的90后》等系列调查显示,90后是最不喜欢沉默的群体,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为何他们纷纷选择“逃离”匿名网络呢?
本文为作者的第三次研究,研究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在匿名网络环境中沉默的比例最高,接近2/5。同时,接近1/3的人会在现实环境和网络实名环境中讨论话题、发表意见,在网络匿名环境中反而保持沉默的,最不爱表达意见,并且这部分人在6类人群中占比最高。
【查看更多的系列文章,请进入钛媒体90后专题:九零后观察】
看到一篇有关“暗黑”网络的文章,大意是互联网世界存在一种追溯不到ID、黑客攻击不了、完全匿名的“极乐”和自由的虚拟世界,而这种世界在国外的互联网深层流动,深受各种贩毒涉黄产业的追捧。据称,这种暗黑世界的交易规模高达几十亿,但由于受到文化的差异和限制,国内这种“暗黑”网络规模并不大,只存在于某些匿名的贴吧或论坛中。
由此再次引起我的思考,人们对匿名网络究竟持什么态度?人们希望在完全匿名的网络环境中做什么?更准确的问,什么样的人需要这样的网络,什么样的人不需要?
以今年初风靡一时的“秘密”App为例,其声称是一个完全虚拟和匿名的世界,你可以在上面吐槽、谩骂,可以诽谤、叫嚣,你可以发泄所有在生活中不满的情绪。除去业界批评的其对Secret的模仿之外,该软件开发之初,一定有几个假设:(1)国内的用户(无论什么层次的人)太需要一个匿名的环境作为发泄和爆料出口;(2)用户在匿名环境下会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平时不敢说的意见和看法;(3)有这样的一个产品,就一定会满足用户需求,一定有很大市场。然而,“秘密”在火极一时后却销声匿迹了,后改名为“无秘”,而最近又悄悄在豌豆荚被下架。类似秘密这样的匿名平台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恐怕直接带来的便是,流言、谣言、谩骂、攻击等各种非理性行为的暴涨,看似是吐槽发泄,前提却是践踏别人名誉权的基础上。看似给你的是自由,但这种自由却是建立在牺牲别人利益的基础上。虽然最初满足了一些人的好奇心和八卦心理,但很快这些尝鲜的人就意识到,这种匿名方式的所谓爆料和社交真的太无聊,纷纷离去。另外,理性的用户在看到其平台上混乱不堪的现象时,唯一的选择就是退出,这些人有一定责任感,不希望在这种匿名的毫不关己的负能量信息中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秘密”的昙花一现,从本质上讲也是用户最终抛弃的结果。
所以,“秘密”的假设没有最终成立的。换句话说,以完全匿名的噱头叫嚣的产品或许不再能长期吸引用户了。因为,完全的匿名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鼓动人的不负责任,鼓动人内心最阴暗的角落暴露。而对于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人来说,反而会反感这种完全虚拟带来的混乱。
然而,上述对匿名网络环境混乱的反感不仅体现在上述有责任感的人身上,而且在90后身上也有更明显的反映。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讨论“暗黑”网络或“秘密”这样的匿名社交平台究竟如何,而是以此引发的问题:我们对类似的匿名网络平台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是否仍如以往那样喜爱这样的匿名环境?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出90后系列研究文章,承接上篇《【研究】不喜欢沉默的90后:群体压力滚粗!》,并解答其中提出的问题。
我们通常认为,人们因为迫于压力,在现实生活或有身份认证的环境下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在匿名网络环境中更敢说。但是,在笔者的博士论文调查研究中却惊奇的发现,90后大学生在匿名网络环境中沉默的比例最高,接近2/5。同时,接近1/3的人会在现实环境和网络实名环境中讨论话题、发表意见,在网络匿名环境中反而保持沉默的,最不爱表达意见,并且这部分人在6类人群中占比最高。(具体调查数据和内容详见《【研究】不喜欢沉默的90后:群体压力滚粗!》《当“沉默的螺旋”遇到中国的90后》等文)。
为什么如此多90后大学生宁愿在现实生活和实名网络环境中发表意见,也不愿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中表达看法?换句话说,他们为什么排斥匿名网络环境?
做完调查数据分析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对这些人在数据上体现出的行为难以理解。难道他们在匿名网络环境中不敢说话?当然不是!现实生活和实名网络环境都敢,匿名情况下更没有什么不敢!于是,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便在这群很具典型性的人身上展开了。通过对这些人的访谈,清晰的发现他们在匿名网络环境下沉默以及逃离的真正原因。
一、客观因素:网络环境混乱+网络话题性质
(一)网络匿名嘈杂混乱——选择主动“逃避”
所有被访的这些人在提及匿名网络时都感慨颇多,甚至表现出反感的情绪。他们都表示,匿名网络环境太过混乱,鱼龙混杂,语言暴力、偏激、虚假信息等不理性和不规范的行为无处不在,这些情况极度减少了他们参与匿名网络中话题讨论或表达看法的热情。多数人都表露出,他们不参与不是因为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不愿意与这种现象为伍,宁愿不说话,懒得搭理,他们表现出一种极为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选择“主动逃离”。其中,有多人提到“树洞”这样的匿名网络平台,认为其中充斥太多嘈杂和无趣的信息。
根据被访者在匿名网络中沉默的原因,将网络匿名环境中的嘈杂混乱现象总结为几种情况,以及他们对这些情况的态度(限于篇幅,每种情况下的访谈内容不再具体分析):
1、网络信息真假难辨:避免自己被蒙蔽
2、谩骂攻击等网络暴力普遍存在:避免自己受“干扰”
3、偏激、泄愤等不理性行为无所不在:避免去争论
4、瞎说乱说、观点庞杂 :参与没意义
(二)网络话题不合口味——懒得管 懒得理
除了上述匿名网络混乱的原因之外,网络话题的性质也是导致有些被访的90后沉默的原因。有的人说,匿名网络上讨论的话题太过杂乱,他们对这些“无关紧要”和无意义的话题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就不会发表观点。也有的人会表现出漠然的态度,他们觉得,网络上讨论的话题与自己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所以并不关心这些与自己没有关系的话题,更没必要参与讨论。
但是,通过访谈发现,网络话题的性质只是他们在匿名网络中沉默的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归根结底仍是匿名网络环境的混乱和不规范。
二、主观因素:思维理性+负责态度+不爱虚拟
(一)对言论负责的态度;考虑问题较为理性
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都具有理性思维,他们常常能够深入思考问题,之后会产生令人可信的看法,然后他们会在现实生活和实名网络环境中理直气壮的坚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期待别人对自己的信服。由于考虑问题时更加理性,所以这些90后对自己的言论非常负责任。因此当面对匿名网络中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时,他们有的会选择“眼不见心不烦”,所以不会说话或参与其中讨论,甚至直接退出匿名网络。他们希望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希望网络匿名环境能更规范合理,希望在更负责任的网络中正常发表言论。因此,他们十分接受在实名或有身份认证的网络中理智的说出想法,或理性地跟别人讨论。
他们身上体现的这些特点,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着实会让我们改变对他们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不能一概而论的认为他们不管不顾、一意孤行,并且他们不会盲目跟风和追随。
(二)匿名网络环境真实感的缺失
对于那些不想约束自己言行的人来说,匿名网络这种身心不受束缚的环境对他们来说的确是很好的场所。但对于责任感较强、更理性的人来说,匿名网络环境则会是一种负担。因为,匿名网络缺乏真实感,而真实感的缺失反而会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不说话,或离开这个环境。访谈中就发现,匿名网络的不真实感会让这些90后有两种感受:
1、不喜欢虚拟,更爱线下交流
有的人说,他们不喜欢匿名网络的不真实感觉,因为这会让他们感觉不到交流对象的存在,反而面对面的交流和表达各自看法让他们感觉更自然,更有针对性,也更加自如。所以,他们更喜欢在现实环境中与人交流。并且这样的心理在前期的数据中已有明显体现,数据发现,愿意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自己看法的90后大学生占65.5%,而在现实生活中愿意沉默的比例仅仅只有5.4%。
而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想针对这些90后推广产品、服务,不妨选择线下聚拢+互动的方式。或者,把握他们这种心理,沿袭出相应的线下营销活动。
2、观点无存在感:背后的表现欲心理
除了上述情况,也有被访的90后表示,因为匿名网络缺乏真实感,所以他们觉得即便自己的观点再精彩也没人知道是谁在说,也不能和自己的身份对接。因此,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在匿名网络中难以被人重视,在匿名网络上表达看法时没有成就感,于是干脆选择“不说”(沉默),更没必要跟那些人有过多争论。这从侧面也反映了这些人的表现欲心理,当这种表现欲在匿名网络环境中得不到转化时,便会放弃表达看法。
比如,访谈中一位程同学的话就很典型,她说,在匿名网络中没有人认识自己,所以花费那么大力气去跟人争论“有点不值当”,不说更好。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能够明确体现或代表他们身份的产品或服务更能获得他们的青睐;在产品、服务或互动中应考虑能够凸显他们自我存在、让他们感受到有被认同感的功能。
另外,在访谈研究中还发现其他一些不主要的原因,比如,这些人中有少数的人对自己的观点不确定或不自信,所以会在匿名网络上沉默,因为怕自己说的话没水平而遭到众多人的反驳或攻击。或者怕自己考虑不周或不成熟,所以也不表达看法。
然而,导致这些90后在现实生活和实名网络中坚持表达看法,而在匿名网络环境中反而沉默的所有因素中,网络匿名环境嘈杂混乱是导致沉默的最重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也更激发了他们“对言论负责的态度”。所以,客观因素是导火索,主观因素是连带效应。
因此,也正说明了我在文章开头的观点,类似“秘密”这样的完全匿名且混乱的网络平台,不能长期黏住那些有责任感、有约束力、有理性的用户。至少对于许多90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匿名社交产品未必能够长期吸引住他们,甚至会引起他们反感。而根据最近的一个调查显示,Secret进入中国后,由于正能量的信息居多,所以赢得了不少80后和90后用户。
所以,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家都渴求去匿名上骂一通,都想肆无忌惮的随意表达。整体上,互联网用户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一方面,互联网发展初期的网络环境比较野蛮,各种发泄、倾诉、谩骂、攻击、色情等信息爆发式增长,但随着互联网的成长,许多用户愈来愈趋于理性,也更加默然;一方面,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断培养用户在有身份认证的平台上分享和传播信息,用户慢慢习惯甚至更加依赖或喜欢在有身份标识的环境中表达自我,塑造个人形象,以便获得存在感和被认同感,所以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主力人群的上位,90后人群的特征和心理对他们的网络使用行为有不小影响(比如,他们为什么会坚持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有什么样的性格和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们的网络使用行为?等等,后续系列研究文章中继续解答),许多人希望在被认可的理性环境中表达“我是谁”,而不喜欢隐藏或被隐藏。
【作者声明:1、本文的观点以及文中提到的所有数据只为个人研究,不为任何商业目的,内容和数据解释权只归作者常宁本人所有。2、为了保护个人研究的成果,如需使用本文观点或数据,请注明来源和出处。3、系列文章独家首发钛媒体。】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80和以前的人,在现实社会交际中,会去隐藏自己真实一面,是压抑的,所以需要一个发泄口 而90后,更多是在表现自己真实一面,最大不了,就是,我不想鸟你,我就不鸟你。同时,90后更希望自己个性得意展示,在匿名社交中,得不到自我成就感的满足,更多的还是别人怎么说关我毛事
大学很忙
对不起,我是一个70后:-) 你们大约都不和我们玩了。其实还有点理想主义残留的是我们了。我所接触的80、90后都客客气气地很努力地为自己谋利益。我在这里没有贬低”现实“的生活态度的意思,”理想主义“的破坏力更加惊人。- 还有一个误解是讲到”互联网“、”移动“,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和”自由“”民主“”隐私“”虚拟“等高大上的概念连接。”互联网“只是个放大器,理想更理想,现实更现实。社会环境才决定一个时代的思维模式。
90 00一代代各有特点 对网络灌水大概已麻木
其实我感觉作者方向跑偏了,我是一个九零后,看完怎么让我觉得怪怪的,感觉哪里出了问题
90一个 在这说下自己在网上不愿发言的理由: 1. 话题没营养 都是些大家聊天混脸熟一样,在网上找存在感,这种基本直接略过 2.网络环境本身 说实话,现在总感觉网络上的戾气很重,缺乏足够的理性。比如一个话题双方本该是列出自己的论点再拿出足够的论据来去论证,可实际上呢? 大家上来就是各种骂,动不动就给你扣顶帽子,根本没法交流,也就懒得搭理了。关于这条我只能说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过的不如意吧,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刚好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去宣泄 3. 自己对事实不清楚,缺乏发言权 好多网络上的热事件都远离自己的,我们所能知道的都是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出来的,真假难辨。另外对于一件不清楚的事情,很容易偏向于第一次看见的他人的论述,这样对以后自己的想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了,所以更多的时候只是寻找双方对一件事情的论述,再权衡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我自己的观点: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不求独特,但求独立!
作者你想让90后发声很容易,你找个热门的论坛,说几句当红明星(特别是韩国帅哥)的坏话,然后你就等着祖宗八代被骂出翔吧。
一看就是假装代表90后
虽然不是90后,但还是想说:这他妈跟90后有个蛋关系
有个评论很精彩,用了社会学最基本的理论:角色来解释许多现象,我认为更加合理。这个研究虽然似乎是想研究媒介使用的主体问题,但是却又归纳到传媒媒介本身的特性上去理解,反而不如置顶评论中的角色冲突、置换和行为理论更好解释这个现象。原作者一方面认为,由于90后“不畏惧群体压力”,因此敢于公众场合说大话,但问题是,在解释匿名场合的时候,这个“不畏群体压力”理论一下子被“信息繁杂”“没有反馈”顶上了,这俩原因一结合,这意思不就成了90后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公开露名骂街了?那这和理性又有什么关系?并且难道匿名标签一有了,人就不理性了?理性与否是由人匿名与否决定的?这反而又不对了。所以个人认为作者可以换个角度再来论证这个问题,比如有评论提到老祖宗的无知者无畏,这是对信息本身的评估,会不会是信息本身的性质影响了90后的发言与否。除此之外,多运用社会学理论,也是在传播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希望作者不要钻死理太深,看到许多评论都觉得作者有些思考欠妥,当然各抒己见,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