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渠道和内容之争,本质上不过是“注意力”之争

强势渠道可以吸引优质内容,优质内容可以转化为强势渠道,他们是一伙的。内容估值不如渠道,是因为特性问题。不要再讨论谁是王者了。

只要一看到“渠道”与“内容”之间争王争胜,就觉得烦恼。这种烦恼并不是因为审美疲劳,也不是因为自己坚持的观点被冒犯,而是因为,这样的辩论几年不死,常常让我想起打不死的小强,明明上次已经砸成稀巴烂,今天又完好无损地出现——这真让人烦恼。

这一次,腾讯网的老王一篇演讲,引来时评家曹老师的对赌,然后上海西南某技校的魏老师等大咖们加入战局——一个传统媒体的生死话题,转了几年,又涉及“内容与渠道”这对冤家身上了,好像这是夫妻吵架,永远不会结束。

渠道和内容,何者为王?这个问题就像逗一个五岁小孩,你爹对你好呢,还是你娘对你好?这是一个逗人的问题,其实本身并不存在。

争论往往来自定义模糊。渠道未必为王,因为开心网已经死了,人人网已经没落,微博已经风光不再,移动短信已经在哭泣了,用电话机的人越来越少了——没有内容的渠道,就是长草的高速公路,是废物。内容也未必为王,几篇文章,几个视频,一本小说,一部电影,它们忽然网红,又忽然沉寂,热闹一时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能顶什么用呢?

大家相互撕的时候,主要是看准对方这个软档。可是,无论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引“注意力”,而且,要持续地、广泛地吸引“注意力”(也就是粉丝)。如果不能“持续吸引”,无论渠道还是内容,都毫无意义。如果能够“持续吸引”,渠道可以提供优质内容,内容可以转化为强势的渠道。 

换一种说法,渠道如果不能够持续提供(或者吸引)优质内容,就不能成为有竞争力的渠道,内容如果不是一个能够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团队(或者个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而且,如果是真正有竞争力的渠道或内容,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渠道可以吸引内容,内容可以转化为渠道,最终——谁能调动粉丝,谁就是王者,无论渠道还是内容。

案例很多,渠道转化为内容,微博、微信已经成功了,今日头条和喜马拉雅还在努力,芒种等后来者也要加入了。内容转化为渠道,各种大红大紫的IP,包括罗辑思维,一条,开始吧,等等。不胜枚举,自己体会。

当然,最成功内容的PE值确实远远不如最成功渠道(平台),这并不是因为内容本身缺乏渠道能力,而在于,一方面原来的“投入当量”是不同的,渠道(平台)的巨大投入,使之有可能形成垄断,而内容投入不需要这么大,同时,在互联网里,内容是“价值观站队”的模式,不可能形成垄断,反而是必然要“分众”,估值自然差了一大截。但是“为王”的概念,应该是能否成功的概念,而不是估值的比较。能否成功,对大多数人来说,做内容显然更容易一些。

其实对于渠道和内容来说,都面临同样的挑战,就是运营。渠道需要运营,吸引优质内容加入,内容呢,也需要运营,一方面持续生产,一方面推广自己。这个道理,大咖魏武挥早就说过,并不复杂。

说起来,世间本无渠道和内容,它们是同一样东西,今天以你爹的身份出现,明天以你娘的面目出现,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你这小孩子听话(粉丝的注意力)。爹和娘的办法有些不同,但是他们本来就是一回事,常常会相互转化。我们再认真争论这样的事情,就有点浪费脑细胞了。

(扫一扫关注钛媒体微信号,每天查看趣味观点)

本文系作者 柳仓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