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伊莱/钛媒编译】每年都有很多关于社交媒体的学术研究新鲜出炉,但是作为平常读者哪怕兴趣浓厚也难以抽空全部读完,而隶属哈佛大学肯尼迪媒体,政治与公共政策学院的“新闻工作者资源”项目,最近筛选和整理了十篇有关社交媒体研究的学术论文,帮助人们了解这一年来社交媒体最新的科研结果。钛媒小编特将全文精华编译综述如下,权当给钛媒体用户的新春开门红喽!
2012年有关社交媒体领域的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有关于Twitter活跃性的研究、对“文化基因病毒传播力”的探索、Facebook在激活潜在朋友圈的角色研究、阿拉伯正在崛起的SMS力量、以及社会化“大数据”现象的异常蔓延等等。以下是我们精心摘选去年最值得看的十篇相关学术论文,并节选出了文章要点:
1. 《谁在发Tweet?微博内容的价值评估》:来自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和乔治亚理工学院联办的“计算机协同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论文
该研究搜集了来自1443名用户的总计4.3万条Tweet,并且根据Tweet内容进行分类:对粉丝提出的问题、信息分享、自我推广、随想、观点/吐槽、我的状态、对话、以及刷存在感。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仅36%的Tweet是值得阅读的,“假设用户自己粉了那些账号,只有很小一部分的Tweet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员指出。
该研究分析了来自1443名用户的4.3万条Tweet,并且根据广义内容分布来对这些Tweet进行分类:对粉丝的问题、分享信息、自我推广、随想、观点和吐槽、我现在的状态、对话、或者刷存在感。他们发现,其中只有36%值得人们阅读。“假设用户积极的选择粉这些账号,那么很惊讶的是,几乎没有什么Tweet是很多人真正喜欢的。”研究者指出。
最受人欢迎的的Tweet是:对粉丝的问题、信息分享、自我推广。最不受欢迎的是:刷存在感的Tweet(比如“Tweet,你好!”)、对话、以及发Tweet人的目前状态。
作者最后做出结论,并就如何发表优质内容的Tweet给出建议:(博主)应该在发Tweet时添加更多语境、或者自己的评论(尤其是在转发他人Tweet和新闻时)、不要用太多标签、多一些积极情绪的Tweet少一些抱怨型的Tweet。此外,对于发问最好用特别的标签,这样有助于粉丝跟踪对话进度。
2.《社会感染的结构多样性》:来自康奈尔大学和Facebook的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学院院刊》上的论文
研究者分析了近一千万Facebook用户和他们的朋友圈模型,并发现用户朋友圈的多样性是与其参与活跃度密切相关。更加活跃的Facebook用户在网站上拥有横跨多个圈子的朋友:“仅仅算上有关联的各个部分,就可以推算出他们复杂好友关系的一个混合图景。根据以上任何一个概念来推算多样化,都可以为未来社交的长期关系提供可靠的预测。”
研究者得出结论,“从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政治原因导致的雇佣关系上、健康习惯的推广和市场营销这几个方面,如果想要说服个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仅仅对人下一对承诺是不奏效的。还是通过各种途径让他可以得到多方面的资料来确认来源真实性来的重要。”
3. 《发Tweet就是相信?微博内容信任问题的分析》:来自卡耐基梅隆大学和微软在“计算机辅助工作会议”上的研究报告
通过调查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发现作者的影响力、话题专业性、以及其个人声誉都极大的提高了微博内容的可信度。此外还有Tweeter的公共档案和微博的转发频率也是可信度衡量的标准。Twitter上的热门用户受人欢迎,不仅仅因为发布明星八卦和餐馆评论之类,更多的因为其发布的热点新闻和政治新闻的可信度。用户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粉的人以及Twitter上列出的当下热点话题。此外,人们还很关心他们通过Twitter搜索和其他搜索引擎发出的Tweet的可信度。
微博内容的可信度和其作者相关,与微博内容自身真实与否关系不大,和网民网龄长短关系也不大。实际上,资深网民更倾向相信微博上的内容。“那些在IT相关领域有经验的人,都将Twitter看做是比较可靠的信息来源。”研究人员指出。
4. 《新闻和过剩消费者:新闻消费者中导致信息过剩的因素》:来自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发表在《网络心理学、行为和社交网络》上的论文
研究者分析了750余名新闻消费者阅读和浏览习惯,以此来评估哪些是人们觉得信息过剩或信息不足的平台和新闻发布形式。研究指出,人们认为在Facebook和电子阅读器上信息过剩。但在Twitter和YouTube上这个情况则好得多。总体来说,信息过剩并不是由新闻机构直接导致的,而是由新闻发布的平台和发布的方式造成的。
5. 《错置的信任:隐私和控制悖论》:来自卡耐基梅隆大学发表在《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上的论文
研究人员开展了三项基于调查的实验,就出版和网络个人信息可访问性的问题,调查了来自北美大学的450名参与者。该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人们如何应对日益增强的隐私控制。
“矛盾的是,”研究人员指出,“研究的参与者和普通人比起来,更容易允许公开个人信息,也更可能公开一些敏感信息,只要信息发布的途径是被事先通知而不是暗中进行即可。”
他们表态,他们并不是提倡个人一定要减少在网上披露个人信息,但他们强调个人分享更多受到来自结构性因素(比如网站控制)的影响:“控制已经变成了一种代码”,研究学者指出,“立法者和政府机构应该采用各种手段来保护隐私,因为即使是高级的控制手段,也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保护隐私的需要。”
6.《6100万人实验的社会影响及政治动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Facebook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报告
研究人员推断投票行为会被Facebook上的信息流影响,并就该假设做出实验。在2010国会中期选举日那天, 60055176名 Facebook用户的信息流顶部显示了一则鼓励投票的新闻提要,指向旁边的投票站,提供一个地方点击“我投票”,并显示了部分已经投票的朋友头像(“社会信息”)。两个较小的团体,每个大约600000人——要么给予鼓励投票信息但没有关于朋友行为的数据(“信息”),要么没有给出任何投票相关消息。
学者写道,“数据表明Facebook社交消息直接增加约60000选民投票,同时通过社会关系间接影响了另外280000选民,最终导致340000份额外的选票。”同时,朋友之间强关系比弱联系更有影响力:“相对于信息,亲密朋友对鼓动有效选民的影响力多了四倍 […],在线动员发挥作用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强关系网络进行传播,而且该强关系是线下就存在的,并最终通过线上形式体现出来。”
7.《为什么大多数Facebook用户得到的比付出的多?》:来自皮尤(Pew)机构关于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习惯的研究项目
研究人员发现,极其活跃的用户对于Facebook同类朋友圈中的每个人都有极大影响。大约有20到30%的Facebook用户被视为“实力用户”(Power Users)。因为有这些人,“普通Facebook用户收到的好友请求、个人消息、被照片标记的次数、类似‘赞’的反馈,都比他们实际贡献出的数字要多的多。”此外,“在两度分离(朋友的朋友)层面,我们样本中的Facebook用户可以被拓展到和156569名用户建立间接朋友的关系。”
在这个示例中,最有影响力的用户通过“朋友的朋友”这种弱联系,会被拓展到和近800万其他Facebook用户简历联系,而中间用户也将达到31170人。其他报告的结论与用户线下的情况相关:“在照片上标记Facebook朋友的频率、被添加到Facebook群组的数目、以及认识更多不同背景下的人在统计上呈正相关关系。”此外,Facebook的用户越积极,他或她越有可能已经参加了政党或者政治集会:“重度Facebook用户更有可能去参加政治集会和会议,试图影响他们所认识的人投票支持某一候选人。”
8.《有限注意下的文化基因竞争》:印第安纳大学和东北大学发表在科学报告研究的论文
研究人员使用复杂的统计模型研究文化基因中的“竞争机制”以及“他们如何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该研究展示文化基因的传播力可能没有预计地那么容易控制和解释。
研究人员将他们的模式和实际的Twitter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二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该研究表明病毒性文化基因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通过有影响力用户的参与、Tweet质量和内容吸引力、外界和媒体的力量影响公众注意某些观念。其中的关键是,因为用户的关注点有限,“有些文化基因的产生是基于牺牲其他基因而存在的。
最终作者并没有武断下结论,认为“内在文化基因吸引力”在驱动病毒趋势上并不重要。但事实是,相似的病毒传播效果可以在没有外部驱动力的情况下出现:“这似乎是个非常吸引人的结论,信息的病毒传播方式和基本模型以及概念上的生物病毒传播方式相当不同。”
9.《关于大数据的批判性问题》:微软研究院、纽约大学、伯克曼中心、新南威尔士大学发布在《信息、通信和社会》上的论文
随着数据(社会媒体数据成为一大部分)挖掘技术越来越多地在各个行业里运用——研究者们得好好看看“大数据”现象。他们指出大数据存在在各个维度:它是关于“最大化搜集、分析、连接和大数据集对比的计算能力以及算法精确性”;此外它还有助于帮助人们在“经济、社会、技术和法务”方面做决策。此外,研究者还批判性的指出,是“现在的大数据是一个公共信仰,大众普遍认为大数据可以将之前无法解释的道理、真理、客观和准确的信息表现出来,是一个更智能更高级的知识表现形式。”
目前有很多研究,都重点关注艰巨环境下抗议、政治活动中所采用的社交媒体工具(相关信息点击这里这里)。从阿拉伯纷争到其他全球热点,学者们正在研究其结果。尽管现在所搜集到的数据有限,但很多研究仍提供了很有意思的见解。
最近这个领域值得注意的论文包括: 《交流》期刊上的《社交媒体及政治抗议上的决策:解放广场事件观察》;以及来自美国和平研究所的《博客和子弹II:新媒体及阿拉伯之春纷争》。如过想看该领域的有关背景介绍,可以看看皮尤机构12月的全球观点报道《全球流行的社交网络》。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