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9个小时考四级,如何开始复习?在线等,挺急的。”
“时间很充足呀。还有一年零四个小时。没问题的……抱歉不知道一年考两次~”
知乎在昨天的2016年盐club上发布的新产品知乎live有望避免上面这样的一出“悲剧”。
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知乎当成有万能口袋的机器猫,一个有求必应、有问必有答的实时解答平台时,他们忘记了手机另一端并没有一个24小时在线的bot来第一时间解答“在线等,挺急的”问题。
“近一年以来,我们观察到移动端用户对于知识交流有着全新的场景化需求,是时候做出改变了。”知乎创始人周源想必见惯了这类悲剧。当用户的提问日益场景化、即时化、碎片化,知乎也要顺势引导答主改变“答题姿势”。
知乎live虽然并不是“在线等,挺急的”问题的完美解决方案,但至少离完美近了一步。比如,它会邀请有丰富四级备考经验的答主来开一场200人以内的live答疑(不会再有“不知道一年考两次”的“坏人”来给你添堵了);答主会对你的问题实时语音+图文解答(你不用一边数着时钟一边在线等了)。当然了,白吃的午餐没有了,你需要付费入场,费用由答主来定。
当然,这是从提问者角度来解读知乎live。如果从知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这是知乎在深挖知乎大 V的商业价值方面的最新尝试。愚人节刷屏朋友圈的“值乎”(付费刮刮乐——这个回答值5块钱,不看会后悔哦)只能算是试水,因为毕竟是在微信的关系链里“走钢丝”,这次的知乎live被整合进了移动端自家的地盘上。虽然形式上借鉴了微信群的在线公开课,但嫁接在知乎上各领域大V林立的这座“富矿”之上,似乎商业化前景不可限量。
当出版、电子书、版权输出等内容变现的方式浅水难撑大船,围绕“人”的商业变现似乎更有“钱途”。1月份推出的 PGC 视频节目《职人介绍所》正是为了帮各行业大V在知乎以外“圈粉”,向知识网红的路上助推一把。这次,知乎又为他们搭建起了一个“知识秀场”——不拼脸蛋身材、倒口段子,拼的是专业解答,堪称群魔乱舞的直播圈的一股清流。
去年在钛媒体上发布的《万能的知乎: “在行”为何没有出自知乎?》中说过:知乎做不出“在行”的最大原因是: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如果知乎做出一个“在行”类产品,将动摇它赖以维系的免费共享的根基,破坏了“用户人人平等”的生态系统,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和微博的大v不一样,知乎的大V不是平台钦点认证,而是在知乎擂台上由围观者的一声声喝彩投票(点赞)、一次次亲点(邀请回答)和一个个的关注推举出来的。激励他们分享知识的动力并不是金钱而是社交激励、共享精神,是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声望以及由此带来的职业机会。而证实知乎开放的氛围、围观者投票(而不是提问者投票)的激励机制、人人平等的理念(虽然大V出场自带500赞,大V点赞的权重更高,但形式上的平等还在)才得以让默默无闻的民间知识精英得以成群涌现,哪怕早期的一批大V纷纷出走依然有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补上。
虽然社区内的二八效应日益显著,但是尚能够自我调节。然而,知乎今年以来出于商业化的考量“力捧”大V,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变现的种种举措正在破坏整个社区的生态,正在动摇那些它赖以成功的基本理念。
以这次知乎发布的知乎live为例,相当于在一片开放的知识国度内人为建立了一个设立门禁的“国中之国”,里面的内容私密、封闭、难以搜索沉淀(因为是语音),更无法让200个付费用户之外的人受益。在知乎的知识网络上,这些内容是一个个“不可见”的黑洞,随着“黑洞”的越来越多,终究会使整个网络断裂瓦解。
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大V的付费内容生产将会在知乎“免费分享”的根基上豁开一个缺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凭什么我辛辛苦苦一周码的几千字分文未进,而大V“秀场”上开口两小时就进账上千?虽然我也有混成大v的可能性,但是眼下的“同台不同命”终究让人意难平。针对大V和普通用户的两种激励方式将使二八效应变本加厉,将阻断新人替旧人的生态循环,而使社区的权力结构固化。长此以往,社区的活力都被吸收进那些“黑洞”之中。
有媒体将知乎live比作知乎版在行,然而要知道在行虽然已经在尝试一对多,但并不会搞200人的分享会。虽然知乎称知乎live为“实时问答体验”,然而正如很多人担心并在微信公开课中发生的,200人的规模很难保证实时问答体验,更容易变成了一对200的在线宣讲,正在偏离知乎问答社区的自身定位。而哪怕参与者的问题“在线等,挺急的”,也不一定会“幸运地”被大V回答,谁让你只愿意付出几块钱的入场费呢?
知乎之所以不做一对一、一对少的“在行”模式,无非是因为对社区生态的破坏性太大,不够“平民化”,所以采取了知乎live这种考虑了大V变现需求和普通人接受度的“折衷”模式。然而这种两边妥协既无法吸引大V,又没法为提问者提供比免费回答更好的体验,注定两头难讨好。
虽然我在钛媒体文章《知识分享正告别免费时代,人们为什么愿意为“专业”付费?》中说:认知盈余的红利正在进入“收割期”,但并不代表知乎这样的一个建立在认知盈余之上的平台能够顺利地转向“付费”,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平台逻辑,中间隔着深不见底的鸿沟。知乎一再地加速、起跳,试图跨越这道鸿沟,让我们祝福它能够顺利到达对岸。(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我挺赞同你的一个观点:知乎的不少大神的成名,背后是强大的群众基础。知乎意欲利用平台资源,打造一批“IP”或“网红”,确实会对某些人造成不公平,过度商业化或许会影响知乎,区别于其它平台独有的文化基础。不过现在下定论感觉也为时过早,一款产品的成败,只要口碑不烂,即使做不好,也不会影响主营业务,就像BAT恒河星数的产品,我们不过多纠结百度空间的关闭、也不会问腾讯微博现在几何。知乎拥有众多资源,变现也是情有可原,朋友圈憋了几年终于放广告,新浪微博憋几年也光明正大地玩大V营销,与知乎同时代的贴吧不也要插播广告嘛。知乎再高冷,也是要赚钱的,只是采取哪种方式罢了。不砸坏名声,即使做得跟国外那个JustAnswer,现在叫Pearl的一样,也不是不可以。
压根没用…还不如百度的知道…装了不到一个星期就被我卸载了
知乎是个很好地知识性平台,但是开放性和抖机灵的段子性的人出现使知乎越来越向微博的类型平台转变,甚至还出现刷V的出现。
知乎高峰已过
商业化的探索未尝不可,只是不要让内容变质了就好
平台是要盈利才能更好的运营下去,商业化是一定要尝试,成功与否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