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建立的初衷,并非是为促进社会变革而设计,但休斯为奥巴马助选成功颠覆了所有人的认识。虚拟的社交网络连结了真实的世界,从线上到线下渗透到每个在线用户的政治生活、民主生活中。
【杨瑨/钛媒编辑】美国总统选举进入倒计时,桑迪飓风却突然来袭,奥巴马政府临时决定取消原定竞选计划,坐镇指挥抗灾。细心的民众发现,此时,社交媒体又成了奥巴马和罗姆尼,两位候选人应对飓风的另一大主战场,预报、疏导、抚慰等等,一切都显得成熟有序。这使得,曾经帮助奥巴马借用社交网络一举夺魁的幕后功臣,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仍不时被人们想起,并津津乐道起来。
关于克里斯·休斯的最新消息,是他与同性恋男友在2012年6月30日在纽约登记结婚,作为Facebook的四位创始元老之一,他在第一时间就更新了个人Facebook页面的状态栏,还贴出了三张结婚照。
用社交网络改变民主历程,来形容目前正在全球发生的意识潜流,并不夸张,但很难让人想像,这个83年出生的文科生,能成为美国当代民主历程上又可值书写的一部分。他一头金发,外貌俊俏,很有亲和力。
他在大学时代就加入Facebook团队,成为马克·扎克伯克(Mark Zuckerberg)的重要合作伙伴;然而在2006年从哈佛拿到文学、历史学学位毕业后,他逐步淡出Facebook,利用社交网络协助当时的参议员、后来成为第44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参与竞选,一举成功,成为奥巴马口中“我身边那个懂网络的哥们儿”。
大选之后,休斯继续创业,创办了一个叫做Jumo.com的基于网上社区理念的慈善事业机构;2012年年初,又通过收购获得了《新共和》杂志(New Republic)的控股权,并担任总编辑。
休斯到目前仍拥有Facebook 1%的股份,以Facebook的目前的数百亿美元市值来看,休斯的过亿身家和经历,都足以使其傲然于互联网创业圈和政界的跨界明星。美国《商界快递》对休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25岁的年纪就促成当代两项极为成功的创业项目,一个是“脸书”,另一个就是帮助奥巴马登上总统宝座的竞选网络。
Facebook团队的“诗人”
克里斯·休斯在北卡罗莱纳州的海克里长大,父亲是一名纸业销售员,母亲则是一所公共学校的老师,他是家中独子。从麻省的安多佛飞利浦学院毕业后,他顺利拿到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
休斯和Facebook 的故事就始于哈佛大学的一次偶遇。当时身为一年级新生的他遇到了马克·扎克伯格——一个对网络有着酷酷的想法的男孩。在Facebook还没成为生意之前, “一切看起来都挺业余的。”休斯曾在媒体采访中回忆道,“Mark 只是说,哦,Facebook现在已经差不多了,你应该来看一眼。”于是休斯成了Facebook第五名注册用户。
与另外两名联合创始人不同,休斯是团队中那帮十几岁年轻人中的“诗人”,他不写代码,主要以一个策划者的角色出现,也就是“给网站捣捣乱”,经常对如何改进网站产品提出意见。在Facebook正式向哈佛校外开放的时候,正是他对产品的意见决定了网站的发展方向。
不过在三位创始人朋友,决定寻找风投开始商业冒险的时候,休斯决定留在学校继续学业,期间远程为Facebook工作,直至毕业才重新回到创业团队。团队太需要他了,最早的聘用高管马特·科勒(Matt Cohler)曾评价说,休斯对“如何让科技丰富用户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想法”,他是“网站上有关分享功能产品的关键推动者”,而且文科出身的他口才很不错,同时担任了Facebook的客户服务代表和媒体发言人,这在网站创建的早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遗憾的是在后来Facebook成功上市的高管名单中没有见到他的名字,他在2007年正当Facebook事业刚刚开始腾飞时选择离开。他的离开是为了一个人:时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休斯曾对快公司的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当他告诉马克·扎克伯克自己的决定时,“他一直在说‘真的吗?真的吗……’”,完全“震惊”了。
但休斯坦言如果不是奥巴马,他也许不会离开,“当时的我不会因为奥巴马之外的任何人或者在任何其他时间离开Facebook的。”彼时彼刻的休斯,摆在他面前的确实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天时地利人和。
奥巴马身边那个懂网络的哥们儿
与其说休斯作为联合创始人共同成就了Facebook神话,不如说宝贵的创业经历让他从中得到了灵感——如何利用社交网络指导社会活动的灵感,而奥巴马则成了他的试验田。
他与奥巴马的结识始于2006年。2006年秋天临近美国总统中期选举时,Facebook推出了一项专门针对候选人的服务,让每个竞选人可以开设个人主页用于竞选活动。休斯接到了奥巴马的助手打来的电话,发现自己与奥巴马的主张非常契合,当即决定加入竞选团队,利用网络的力量帮助奥巴马参与竞选总统——如果说休斯最初的驱动力出于一名粉丝对于偶像参议员的热爱和支持,一点都不为过。
休斯首先建立了公众助选网站my.barackobama.com(以下简称MyOB)并对互联网用户开放注册,让每一个现实中的网民通过虚拟的社交网络联系起来形成在线社区。他在竞选团队中担任“在线活动组织总监”(Director of Online Organizing),专门负责在线工具和社交工具的开发,包括选民注册、同性恋选民投票系统、“邻居到邻居”的拉票功能等等。
结果大快人心,网站帮助竞选运动以最省钱、有效的方式接触到了最有热情的支持者。竞选结束时,志愿者们已经在网站上建立了超过2百万的档案,计划了20万个线下活动,组织了3万5 千个小组,张贴了40万篇博客,在7万个个人筹款页面筹集到3000万美元。在竞选声势最高涨的时期,志愿者们曾在芝加哥指挥中心11层33000平方尺的空间里打出了约800万个电话。
休斯是一个不折不扣技术明星,不过他做的是“人”的生意。他曾这样总结助选的成功经历,“正如我们从Facebook的崛起中看到的,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通过使用技术,跟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连接到了一起。”
尽管拒绝了加入奥巴马新政府的邀请,休斯仍然继续保持了对竞选运动的兴趣。他得到来自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Andrew M.Cuomo)的赏识继续推行“公众资助选举”运动。他当时的未婚夫肖恩·埃尔德里奇也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身为一名投资人和政治积极人士,同时也是同志权益的坚定支持者,他们与政府合作进行议题公开投票,发动同性恋权利者集体游说共和党立法人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
但有意思的是,一直以来,奥巴马都不是一个同性恋婚姻的支持者。但休斯在MyOB助选网站上,却为支持奥巴马的同性恋选民专门建了一个LGBT American社区,积极争取他们的参与和投票。
最终,直到今年5月,纽约州顺利通过了同性恋婚姻法案,休斯与其未婚夫二人也修成正果。奥巴马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任支持同性恋婚姻的美国总统。
此前休斯曾公开表示,一旦纽约州可以通过同性婚姻法案,二人会第一时间结婚。他们的愿望成为了现实,堪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典范。
渗透美国式民主
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建立的初衷,并非是为促进社会变革而设计,但休斯为奥巴马助选成功颠覆了所有人的认识。虚拟的社交网络连结了真实的世界,从线上到线下渗透到每个在线用户的政治生活、民主生活中。
在2012年的大选年当中,社交媒体再度成为两党赢得选民的必争之地。而从大选前期各州的参议员的拉票运动,到新出炉的候选人,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要想有效的赢得选票,光靠是与选民握几次手、亲近一两个儿童、发几条电视广告,已经远远不够,候选人必须争相发挥像Twitter、Tumblr这样实时更新且关注度极高的在线社交工具。
候选人要么在Spotify上分享歌曲列表,要么在Pinterest上添加南瓜面包之类的诱人食谱,或者干脆在Instagram上将与妻儿的温馨合影公之于众——社交网络的渗透让整个大选活动更具有人情味儿。
Twitter也在今年8月让人眼前一亮。实时社交分析服务提供商Topsy与Twitter以及两家民调机构合作,发布了“Twitter政治指数”。通过Topsy提供的技术支持,分析每天4亿多条Twitter消息,从而捕捉与美国大选有关的信息,并对用户谈论的特定关键词进行量化跟踪,实时提供“支持率”和“选民情绪趋势”等相关数据,成为传统民意调查方式的有效补充。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民主选举运动乃至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力行,像休斯这位先驱式的人物一样,投入到改变世界的洪流中。
正如休斯在采访中表示,爱人埃尔德里奇最吸引自己的原因就是“他很友善,而且有很强的政治感,他很在意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休息也通过个人的经历表明,他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同样在意,同样具有责任感。休斯的确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创业者,把他称作“企业家”、“商人”、“创业者”都太贫乏,他以个人经历所传递的,既有对现实世界的积极参与,以及对群体权利的强烈参与感,同时还有改变世界的正能量。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