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下)

上篇谈及仍有许多新兴和发展的技术尚未涉及,本篇笔者将就著名IT网站informationweek的副总裁Eric Lundquist补充谈及的五大新兴IT技术逐一评述,以求新解。

 上篇谈及仍有许多新兴和发展的技术尚未涉及,本篇笔者将就著名IT网站informationweek的副总裁Eric Lundquist补充谈及的五大新兴IT技术逐一评述,以求新解。

1.数字制造系统

目前国民生产中,制造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权重,实现制造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关系国计民生。 首先是工业机器人。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就开始谈论机器人这个名词。至今使用机器人进行制造业的企业并不算多(一两个机器手不能凑数)。目前美国已经开始使用并深入研究这项技术。制造这种机器人必须满足几个前提,首先需要绝对的安全,其次需要易使用易操作,然后设计和编译机器人工作流程也必须非常简单,就如同从苹果的应用商店下载应用一般。在实际生产中,大概花费2万多美元,几分钟就能造好这样一个工业机器人。

其次就是快速发展的3D立体打印技术。3D打印机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际上是利用光固化和纸层叠等技术的快速成型装置。它与普通打印机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根据个人消费市场和工业市场的不同,3D打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实施技术实现。

再有就是小规模敏捷型的制造业市场,用于提供给中小型企业进行创新产品的研发。低成本快节奏的运作,从经济的角度帮助企业减少生产制造环节,让设计的产品从理论落地,尽快投入市场。不论哪种新兴技术,每一个制造行业的管理者都应该在这些方面着眼思考,传统的制造思维,依靠海外廉价劳动力和手工制作盈利的模式,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

 2.高速率的无线网络。

移动网络办公始终是一个好主意,企业能够减轻办公租赁负担,员工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但是网络常常会遇到数据阻塞、节流、连接速度缓慢等问题。如果十年内,无线移动网络速度比今天快一千倍呢?听起来似乎天方夜谭。

其实不然。利用数字频谱技术的优势,将成群的中继器绑定到附近的网络回路中,最重要的是, 将那些扑克牌大小的基站藏在各式建筑物内,这些技术都能实现。而高速无线技术实现后带来的价值则不可估量。高通首席技术官Grob说得好,这一切技术尽在掌握住。不是不上,时候未到啊。如果你习惯认为移动互联网总比不上固网的话,那你将来一定会大吃一惊的。

3.  响应式设计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快速发展意味着越来越少的人会仅仅从台式电脑访问公司的网站。这也意味着公司网站需要设计成能适应各种类型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而这些手机,平板每个都有它自己的应用程序和web内容管理系统。

正如上篇第二点移动应用中提到的,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实现设备的自适应功能。根据设备自身的需求,来调整展示网页。也就是所谓的响应式网页设计。RWD这种设计应该被每个企业web开发组织牢记和使用。

4. 教育技术

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企业移动技术都需要具备这些技能的人才,而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的。这样的岗位需求量将是非常巨大的。Gartner分析师估计,到2015年,光大数据方面,开发和分析大型数据集这样的新生工作,将给全世界新增440万年IT就业岗位。

这听起来像很令人振奋,特别对那些需要在新的大数据环境下工作的人士来说。预计在美国, 到2015年,这场大数据的改造运动将创造190万个IT工作岗位。但也有不利的一面,而且很严重,懂这些技术的人才相对严重缺乏,只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岗位能被填满。

这样的预测有些粗糙,但我们不妨假设Gartner是正确的。在企业里,管理者往往喜欢空谈员工如何如何需要培训,在实际中却不能提供这样的服务和机会。这种情况下,有一种公司就应运而生了。这种公司推翻了当前的教育模式。当企业还在忙于求助公共教育时,他们的平台和技术已经能够覆盖商业需求了。这些公司提供的培训项目,可以帮助企业员工获得必要技能,从而实现公司的增长。教育从来都不缺少客户。

5.小数据

小数据指的是单个人信息行为数据。许许多多的小数据,组成一个大数据集。许多对大数据的预期和设想其实是基于单方面或者被动交易的。比如客户允许各个公司在他们的网络活动中暗中收集信息,以换取免费的服务和应用程序,比如谷歌、必应,Facebook等等,它们搜集用户行为,保存用户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而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得到个体消费者的正式授权。当然,每个网站上宣传的那些大篇幅的保护隐私规则的制度,不但让人费解,而且愈发使得那些所谓的长期保存用户匿名信息不泄漏的说法似是而非,缺乏法理依据。用户因个人信息泄露而收到了各种有针对性的广告。 “免费换取的隐私权”是一种浮士德式的交易,因为用户的个人身份正在数字世界里不断被拍卖宰割。

如果有一个技术来帮助用户保障他们的身份信息,并让用户能够自主的将他们的信息打包出售,用于交换比免费电子邮件更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很好吗?有一个网站Personal.com就已经在做这样的工作了。它们认为,用户有理由有权利成为媒体和商业广告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被交易的目标。

随着用户数的增加以及用户的身份隐私更多地得到保障,这样的打包服务将越来越被日益数字商业化的企业所看重。由客户主导控制个人身份和信息,将重筑整个客户管理的理念,包括客户管理,客户培养和其他一切需要长期分析用户行为的管理活动。这种技术,保护了小众,也能帮助企业获得更真实的第一手信息。

科技加速商业,商业触发科技。从上篇Gartnet提出的十大IT战略技术,到下篇的新兴技术补充,以偏概全,笔者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旨在更加清晰的认知这个领域,感受商业发展,技术革新带来的新鲜气息。

本文系作者 任铮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继续跟进一篇,嘿嘿

    回复 2012.11.04 · via pc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