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还原YC合伙人:创业,无须等待他人认同;创新,更需对世界怀有善意

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式行为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回报,那里没有传统世界里的守门人。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须等待别人的认同就能成功。创新,需要对这个世界怀有善意。

 钛媒体注:硅谷顶级孵化器YC合伙人亚历克西斯·奥海涅(Alexis Ohanian),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写就了《无须等待》(Without Their Permission)一书。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作者和好友史蒂夫是如何带着一个失败的应用走进硅谷顶级孵化器YC,却创建了全球排名前50的网站reddit。

之后他连续创业,与好友亚当·戈尔茨坦(Adam Goldstein)联合创建了在线旅游网站hipmunk,把在线旅游搜索从极端痛苦中解放出来;后又创办了社会企业Breadpig,该企业制作并售卖极客风格的产品,所得利润全部捐给慈善事业。

钛媒体特约《无须等待》(Without Their Permission)中文译者、钛媒体作者李芳写作此文,她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对这本书、对这本书的作者Ohanian有了更加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式行为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回报,那里没有传统世界里的守门人,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须等待别人的认同就能成功,而创新,更需要对这个世界怀有善意。

 

亚历克西斯·奥海涅(Alexis Ohanian)身上笼罩着很多光环:创办世界排名TOP 50的网站reddit,曾作为演讲者登上TED大会的讲台,两次跻身《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硅谷顶级孵化器Y Combinator投资的首批创业者,现任YC合伙人……

如果我这样介绍《无须等待》(Without Their Permission,中文版已由湛庐文化引进出版)的作者,你可能不会特别感兴趣,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难道不就是这样的吗?也许是。但作为译者,我不会满足于对作者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么表层的阶段。人生那么宽阔,总要有点与众不同。假如恰好生于时代的浪尖上,又被这浪潮磨砺成弄潮儿,那就该理直气壮地为这个时代辩护,并努力把造福自己的好消息传播给后来者。

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的话,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奥海涅便是这样的人,尽管偶尔有点偏激,但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很认同他。简单来说,他希望你能够和他一样利用互联网时代赋予的权利获得成功。

奥海涅在一开头就讲了这么一个鼓舞人的故事:从大学四年级时一穷二白地开始创业,到reddit被康泰纳仕以2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中间只隔了短短16个月的时间。连奥海涅自己也没料到一切发生得这么快,但他料到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创业必然在这个时代兴盛起来。

的确,关于“创业”这件小事,不说大洋彼案, 单说在中国科技圈儿,也是持续高烧多年不退,大有愈演愈烈之态。洞悉时势的编辑很贴心地为这本书取了一个极具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副标题:YC合伙人的创业课

见仁见智。看惯了浮躁科技圈儿的刀光剑影,我反而更愿意追溯每个人、每件产品、每个公司之所以走到今天的故事细节。

 

“私人军团”的善意召唤

对这个世界怀有极大的善意,这是奥海涅及他所在的互联网时代令我产生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任何一个顶着诸多光环的成功者,最初都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在互联网时代,世界从多层级结构变成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只需要一台可联网的笔记本电脑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奥海涅的成功完美诠释了这一点。他把自己的成功和财富都归功于互联网时代,并反复强调,无数人的故事跟他一样。他也希望自己以及更多创业成功者能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回馈”这个时代。

而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及其守门人、连同支持后者的社会当权者都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里纷纷败下阵来,象征权威、矜持而高度集中的精英阶层被看似乌合之众、实则掌握着新型武器又无所不在的草根群体包围了。战争还是和平?这是个严肃的问题,今天仍然存在。我们来看书中记载的两个故事,就会知道双方下意识的选择。

扎克•安纳是一名脑瘫患者,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网络视频脱口秀节目创作者,在YouTube上拥有众多粉丝。当时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想为自己的OWN网络制作脱口秀节目,因此举办了一个竞赛。扎克也参加了,但不幸的是,他的表演方式受到了传统媒体不那么尊重的对待。虽然主办方迫于粉丝压力决定也为扎克在OWN上制作节目,但条件是扎克必须放弃自己的主导权和特色。毫无意外,扎克的尝试失败了,因为主办方完全不考虑扎克的互联网上的粉丝的需求,而一味迎合传媒电视节目受众。

当时已经成为投资人的奥海涅,想用众筹的方式,来帮助扎克与全世界分享自己的才华。当他把扎克要重返互联网的意愿发布到reddit上时,粉丝们沸腾了:“私人军团随时等候召唤!”

他这样描述自己第一次与扎克的会面:“那是凌晨四点,天下着冷冷的细雨,我们在德克萨斯圆石头城的一座教堂的避雨篷下吃着巨大的甜甜圈。短暂的交谈之后,我简直不感相信,如此优秀的一个人,既拥有独一无二的幽默感又对这个世界格外充满善意,居然不能用自己的才华谋生。”隔着文字,我能感受到奥海涅在那一刻受到的震撼和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的决心。

然而,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扎克才是激发更大善意的源头。他这样表达自己对于互联网力量的感激:

“这是一种我从来没经历过的特别美妙的感觉。在那之前,我只是一个有点雕虫小技的无名小卒。我知道自己有一些才华,但不是每个部分都能相互匹配。怎么才能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然后再用它们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呢?在那个视频红遍网络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我曾经花很多时间用头撞墙,就是为了把一切都想明白。

“以前我经常把自己和无家可归的人联系到一起,想着要是不能找到一个办法让自己对社会有点用处的话,那么我的结局很容易就跟他们一样了。当那个视频在网络上爆红后,我收到生平最好的礼物,因为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也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以及万事万物存在的理由。” 

 

“互联网VS版权”迷雾,音乐公司的眼中钉

另外一个类似故事的结局不那么圆满。奥海涅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被误解的打抱不平者。当然,他从内心里真正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可以带来“相对”公平的力量,并且身体力行。

盗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但是曾经有一张点击量过百万的照片更新了人们对于所谓“版权保护”这件事的看法:莱斯特•钱伯斯举着一张遮住自己脸的金色唱片,唱片上还写贴着一张字条。

原来,莱斯特是上世纪60年代名噪一时的灵魂乐队组合“钱伯斯兄弟”的主唱,字条上的字显示,他创作的成名曲为唱片公司赚取了海量利润,自己却只从中获得62.5美元的报酬,甚至有十张唱片专辑被公司免费使用多年。奥海涅从网上看到了这个故事,也决定用众筹的方式来帮助现在72岁高龄却生活艰难的莱斯特。因为这样一来,莱斯特可以直接从自己的粉丝那里获益,完全无须唱片公司经手克扣。

很多互联网用户都对莱斯特的遭遇表示同情,而对唱片公司的做法表示愤怒。有两名用户的评论一针见血:

——“所有唱片公司都声称‘我们必须停止盗版来帮助音乐人。由于当前大量非法下载的缘故,他们几乎无法维生’,这真让我恶心。一群贪婪的混蛋们!”

——“‘帮助音乐人’的意思是‘帮助唱片公司替音乐人拿到钱’吧。”

奥海涅对唱片公司一贯占音乐人便宜的劣迹深恶痛绝,而他极力为互联网摇旗呐喊也令其成为了唱片公司的眼中钉,后者甚至把奥海涅当成了出气筒。前乐队经纪人乔纳森•塔普林曾和年轻的奥海涅当面辩论这一问题,甚至搬出一个患病的前乐队成员现在无法付医药费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事实上,这位前乐队成员在10年前曾因为版权而年收入上百万美元,甚至在停止工作后很多年里仍然保持相当高的生活水准,年收入是当时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三倍,过着“相当体面的生活”。而塔普林把他现在遭遇的困境归咎于盗版导致的收入减少。奥海涅虽然认为这应责怪美国的医疗体系,但仍然诚恳地表示自己可以发起一些可众筹的创意项目来帮助这位前乐队成员,连信用卡都准备好了。

塔普林是这么回应的:“你这是想借Kickstarter给每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个虚拟的要饭碗……带上你的慈善走开吧!” 连Kickstarter也躺枪了!

版权的敏感性在于,这个“权”到底归谁?如果互联网或者其他任何一种创新工具可以令艺术家直接从自己的粉丝或用户那里获得报酬,那就暗示,从现有版权制度下获益更多的是那些扮演“中介”“代理人”角色的人。互联网正是取代了这一部分人的工作,而令真正的创意工作者有可能获得比在原有版权制度下更高的收益。这是不是一件好事,得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来判断。

其实这个故事所涉及的核心问题与奥海涅参与的另一个创业产品hipmunk的遭遇类似。简单说,hipmunk是一个可以取代机票代理商、让用户在网站上直接从航空公司订票的产品,毫无疑问机票代理商会像塔普林骂奥海涅一样骂hipmunk。不过,现在hipmunk越来越好,而骂人者不得不另谋生路。归根结底,是用户选择了互联网。

奥海涅写道:“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式行为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回报,那里没有传统世界里的守门人……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须等待别人的认同就能成功。”

 

与伟大黑客“互联网之子”的人生交集与分歧

两个多月前,有一个程序员的故事又被媒体拿出来重新温习,同时一部与他相关的纪录片《互联网之子》(The Internet's Own Boy)也引得无数人唏嘘不已。这名程序员是亚伦 •斯沃茨(Aaron Swartz),因入侵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下载学术文件被发现而自杀。他算得上是被现有版权制度“杀死”的第一人。

亚伦之死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特别是在科技界和学术界,报警的麻省理工学院一度陷于舆论漩涡中。亚伦当之无愧是一名“互联网之子”,他的牺牲和荣耀已经被记录在互联网史册上。但我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件事。

亚伦是一名编程天才。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他也曾经接受YC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的投资,创办一个叫Infogami的产品,失败之后又接受了保罗的建议将Infogami与reddit合并。但是亚伦的性格、志趣都与reddit的两位创始人不合,这是一次注定并不愉快的合作。在reddit被康泰纳仕收购后,他极度厌烦当时的工作,多次怠工,三个月后他被开除。

他与奥海涅有关的另一件事是个乌龙:在差不多被开除的同一时间,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亚历克西斯自杀的那天早上就是被痛苦吵醒的”。现实中的“亚历克西斯”发现了这篇博客,似乎觉察到了某种不详,于是报了警。结果警察到了之后发现亚伦好好的,并没有异常。亚伦的解释是,自己只是在尝试创作小说。而这个人物名字原本为“亚伦”,好像是现实的某种惊人预言。

我无意评价逝者生前的作为,但亚伦与奥海涅的短暂交集十分耐心寻味。虽然难以做朋友,但他俩的确在对互联网的认知上高度一致,都笃信互联网可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也都是对待理想特别纯粹的人;二人唯一也是最严重的分歧在于,如何使用互联网的力量。亚伦无疑是一个伟大的黑客,像一名沉浸在自己理想世界中的高贵而孤独的骑士,不屑于商业,也不求助于互联网,全凭一己之力。

而奥海涅则天生一副出身草根的积极变革者姿态,处处借势互联网不仅在商场上如鱼得水,甚至会为了维护互联网世界的权益而去华盛顿游说议员、去纽约街头抗议、上电视台参加辩论、接受各媒体采访——对,就是在2012年SOPA、PIPA法案风波的时候。

1月18日,就是美国各大网站集体黑屏的那一天,奥海涅走上街头,参加纽约科技大会组织的抗议活动,并发表了演说。他身着黑色西装、红色领带,在抗议的人群中并不显眼。但那个画面,已经被《纽约时报》的摄影师拍了下来,永久保留在互联网上。事件的结果是,传统娱乐产业的数百万政治游说资金及其跟政客们多年来的“关系建设”败给了互联网公民。

奥海涅对亚伦的死如何评价,我无从得知,他从未公开发表过任何有关亚伦的言论。我猜测他应该是既痛心又惋惜,却不会赞同亚伦的激进做法。很大一个原因也许是,亚伦之死虽然引起了极大反响,但相关机构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包括版权制度以及美国政府对于信息安全的过度敏感。他的死是徒劳的。亚伦是被一整个旧世界体系合谋杀掉的,也就是奥海涅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传统守门人”、“现有社会当权者”。

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把奥海涅称为“互联网之子”,而且所有跟奥海涅一同作为互联网代弄潮儿的创业者都可以被称为“互联网之子”。无数“互联网之子”的力量汇聚起来才足以撼动旧世界的根基。奥海涅正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正如前文所说,每个成功者在最初都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奥海涅选择创业这条路也只不过是想拥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照顾家人,初衷朴实无华,令人感动。他说:“我做过的最好的决定就是当一名创业者,因为无须别人批准、也不怕耽误工作,就能照顾家人。”

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刻里,他的妈妈忽然得了严重的脑部疾病,后来不幸去世。在本书英文原版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妈妈,真希望你能读到这些!愿这本书连同我的生活以及我坚持不懈的微笑能带给你荣耀!(本文独家发布于钛媒体)

 【钛媒体作者李芳,是《无须等待》(Without Their Permission)的中文译者。《无须等待》中文版由湛庐文化引进出版】

本文系作者 李小荒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学习了

    回复 2015.03.27 · via pc
  • 二个如果

    回复 2015.03.24 · via pc
  • 人大润发

    回复 2015.03.23 · via pc
  • jgkjhb

    回复 2015.03.23 · via pc
  • 无需等待!

    回复 2015.03.22 · via pc
  • 推动者。

    回复 2015.03.22 · via pc
  • 保持进取精神,时时自省,理智自信,最关键的是行动起来。

    回复 2015.03.22 · via pc
  • 一个不错的投资人。

    回复 2015.03.21 · via pc
  • 宿敌

    回复 2015.03.21 · via pc
  • 原来这样

    回复 2015.03.21 · via pc
10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