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虚拟运营商系列谈之三</wbr>
携号转网本是一项由监管部门强制执行并作为运营主体的业务,不是发几个文件搞几项政策就行的。由于在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复杂性和难度事先被严重低估,客观导致施行至今成功转网的客户远远不及当初的预期。之所以把虚拟运营商和携号转网这两个试点拿来比较,是因为他们有三方面的相同点:
<wbr> <wbr> 第一:政策出台前热炒,宣传的都是优点和好的预期,被舆论和各方寄予过高、过泛的期望,貌似一剂包治百病的高老太神药。而一旦实施,发现既有技术门槛,又有业务限制,推进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始料未及的阻力和困难,即使把业务做起来了,也难以达到各方预期高目标,因此其“失败”已经注定。</wbr></wbr>
<wbr> <wbr> 第二:因国企身份、高额利润,行业的政治地位低,运营商已被妖魔化,各方舆论早已主观认定运营商(携号转网时是优势运营商)会对此事存在抵触情绪。一旦推广不利或出现问题,就会利用民众情绪和舆论环境,以此为例指责运营商的垄断与黑心,把黑锅让运营商身上甩。可以想象,如果将来虚拟运营商被客户投诉或者媒体反映问题的时候,随便拿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专业术语,随便找来几个不三不四的砖家,给自己申辩的同时指责运营商不配合设置障碍,继续让基础通信运营商成为全民出气筒。</wbr></wbr>
<wbr> <wbr> 第三:政治等因素导致监管部门压力大,政策出台的时间紧迫,在技术方案和监管政策设计时缺乏对运营环节的评估,对试点中暴露问题应急预案、解决办法和处理机制等也没有进行充分讨论。对于如何解决试点期间暴露的问题,以及针对性的或正大光明、或阴损歹毒的应对策略,监管部门的反应速度和应对举措弱爆了。试点暴露了问题,可是很多问题都是悬而未决,视而不见,就会更加放大试点的不足,招致各方不满。</wbr></wbr>
<wbr> <wbr> 世人都晓神仙好,见的都是贼吃肉,都没见到贼挨打。处在目前的环境中,打着垄断、贪婪、低效、保守等标签的运营商,无论做什么都是错;而监管部门能否摘掉“好心办坏事”的帽子,使虚拟运营商避免重蹈携号转网的覆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个人观点:虚拟运营商试点的参与各方,一定本着实事求是、推进行业发展的目标,在把市场真正做起来之前,别急着划地盘穿小鞋分蛋糕,这方面运营商一定要具备很好的心态面对这个新鲜事物。具体怎么做?请看第四篇:《运营商的竞合思维》</wbr></wbr>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